•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大一基础化学实验答案【化学实验备考策略:从考纲研读走向考场实战】

    时间:2019-02-10 03:20: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无疑处于重要的地位,高考化学实验题赋分较高(2010年占全卷分数20%),但它往往又是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因此化学实验能力能否提高,高三化学实验备考得成功与否,是高考能否制胜的关键之一。随着高考的临近,对实验备考策略的研究及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温故知新――回顾近年实验
      1.试题的形式
      近几年高考试卷实验题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第Ⅰ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综合实验题。其中第Ⅰ卷有两题,2009年的两个题目均要用化学1、选修4、选修5三个模块的知识来解答。
      2.涉及的主干知识及特点
      选择题两题,一题(单选、中等难度)以实验装置图判断等形式从基本实验事实或操作方面命题,另一题(双选、中等难度)从基本实验装置或操作方面命题。涉及的知识有:物质的分离,如萃取、溶解、过滤、蒸馏、分馏等;物质的鉴定和鉴别;离子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包含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定质量分数溶液、FeCl类型考虑水解因素溶液);有机物制备装置(乙酸乙酯);气体的制备(NH)、干燥(HCl、Cl)、收集(NH)、吸收、提纯;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仪器的使用(容量瓶)、洗涤;药品的保存,等等。
      第Ⅱ卷的综合实验题(中等难度)涉及知识为:物质的制备(条件、分离、绘图等)、定量测定有害离子含量(计算、仪器、误差、实验原理和技术)、环境污染测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比色法)、饮用水的处理(测定离子含量、离子方程式、实验探究、计算等)等。这道题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实际化工生产背景(真实情景),更好地体现了实验综合题考查的原则,即体现公平性、真实性、应用性、思维性与探究性。实验考查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体现应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产等实际应用的考查、对学生化学素养和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这些考查符合考纲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安全性”,能力测试上“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判断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能运用观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证据,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探究结论”。
      回顾近年高考试卷设题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冲刺阶段应备考些什么。温故而知新,了解近年高考试卷,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备考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二、高瞻远瞩――研读考试说明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指挥棒,我们应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吃透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目标和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把2010年“说明”上对实验的要求与2009年进行比较,找出改动、删减、增加部分,认真研读这些变化,尤其是典型题示例变化试卷,可以进一步参透考纲精神,可以进一步明确高考究竟考什么,可以在冲刺阶段摆正复习的主攻方向。
      研读2010年的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我们发现,与2009年的《考试说明》相比,实验部分的变化为以下几点:
      1.把“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设计、评价和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改为“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去掉“设计、评价”四字。
      2.增加“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3.化学实验分值由试卷的18%提高到20%。
      调整和变化更加凸显了学科特色;体现了2010年说明中强调的江苏特色――“厚实践”(即加大实验和运用的考查),暗示了实验题量增大是趋势。要解读考纲,不能忽视典型题示例解析的导向功能,要对典型题示例认真解读,我们更要关注和研究作出这种调整是源于何种思想。
      案例1:典型题示例示例4(题见2010年考试说明,下同),该题从物质的鉴别、溶液的配制、物质的提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四个角度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解读出为什么关注这几个角度?为什么用“引导”这个词?为什么一直对溶液配制“情有独钟”?
      案例2:典型题示例5(原题为2009江苏卷的第6题,需要更正的是《考试说明》上答案应为B),本题以溶液配制、准确体积标准溶液的量取、混合物的萃取分离、乙酸乙酯的制取中的实验操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特别是“用量筒量取5.00mL1.00mol・L盐酸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mol・L盐酸”选项的判断,此题显然是试图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我们就要解读出为什么关注这几个角度?为什么用“特别”这个词?为什么强调真实性三个字?同样对于仍然保留的题型示例,我们也要分析其理由,如2005年实验题仍保留,应该说明它仍是一种方向。
      三、厚积薄发――培养实战能力
      古人读书讲究“厚积薄发”,实验备考也一样,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求“质”的突破。要想高考实验得高分,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迁移很重要。
      1.实验挖掘教材功能
      备考过程中应悟透考点,复习到位。悟透考点,即要明确《考试说明》上实验部分的知识点,能力点及要求。复习到位,就是要参透所有考点,不遗漏任何一个考点,不留死角。教材是命题的基础,科学备考应回归教材,以本为纲。备考时要熟悉和理解新教材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含选做)的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并分析归纳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上的共性和特性,掌握实验规律。如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药品取用,物质的溶解,试纸的使用,物质加热,药品存放,安全事故处理),混合物分离提纯(沉淀、过滤、洗涤、分液),物质的制备(药品、原理、步骤、收集,检验,装置,尾气处理等)和物质检验。实验仪器的作用(烧瓶与大试管),实验装置的组装(仪器组装注意:①防倒流;②防倒吸;③防暴沸;④防堵塞;⑤防潮解;⑥防氧化;⑦防对流;⑧防过分加热),实验操作的目的,药品的要求(如实验室制氨气等)。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并进行知识延伸。把教材实验内容的知识点、热点转变为探讨性的问题,编写导读提纲且指导学生进行设问、质疑、析疑、激思,来促进实验复习,同时通过典型实验把元素化合物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重点知识生长和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系统。
      案例3.下图为模拟铁生锈的实验。铁粉中均匀混有少量碳粉,撒入在内壁已分别用氯化钠溶液和稀醋酸润湿过的甲、乙两支具支试管。打开止水夹片刻后,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A.甲装置中稀红墨水倒吸量比乙装置多
      B.甲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C.乙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析氢腐蚀
      D.乙装置开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接着红墨水又较快倒流
      这是课本内容的一个学生实验,如果不做这个实验,按照一般情况从书本知识来理解应选BC的,但实验的实际情况却是BD。命题专家曾多次说过做实验和不做实验今后的考试结果是不一样的,学校的教学不能功利到有条件也不做实验的地步,这个由教材挖掘出的试题对中学化学教学有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化学的基本思想: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2.训练注重能力提升
      临近高考阶段的训练题要有质量、讲实效,知识点训练重归纳,能力点训练重提升,参照考试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实验题组题,在训练中逐步渗透知识与能力,实现从题型、题量到思维容量等多方位趋向2010高考试卷的要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首先,教师训练要重视“基础性”实验的案例教学。如物质的提纯(如粗盐的提纯)和检验、典型物质的制备(如乙酸乙酯的制备、绿矾的制备等)、实验结果的分析、表达和评价等。通过训练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验的准备、设计、优化等过程,也可通过实验“问题化”“题组化”对学生进行实验思维的引导,实现能力的提升。
      案例4.在备考过滤这一知识点时,设置练习:某学生欲用下图装置操作,错误之处应如何纠正?过滤操作用于分离什么样的物质?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吗?沉淀如何洗涤?如何判断沉淀是否洗净?怎样加快过滤速度?如何判断沉淀已烘干?太空中能进行过滤操作吗?
      这种练习的设置,使问题题组化,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训练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密度,使学生在思考中肯定自己,找到自信;在思考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让学生学到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其次,教师对训练题的设置一定要重视实验的“真实性”,凸显实验的可操作性。如2007年的24题中有这样的描述:“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这显然是困难的,而2008年第9题“B.准确称取0.4000g的NaOH固体配成1000mL浓度为0.01000mol・L的溶液”是不可能的操作,而学生多数漏选此项。类似的问题2009年15题再次考查:“(2)酸化操作是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约为4.0,其目的有:①将溶液中的少量Ca(OH)转化为CaCl;②防止Ca在蒸发时水解;③防止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像NaOH、HCl、HNO等物质配制的溶液浓度都是用“基准”物质标定而非直接配制。
      3.答题把握规范技巧
      目前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笔试”来完成的。高考阅卷时,我们发现在综合实验题中,有的考生因看错题目而丢分,有的因遗漏要点而丢分,有的因语言表述而失分,有的因不会审题而失分,等等。究其原因,都是答题欠规范,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因此,准确、规范地将表述实验过程、结果、评价等在试卷上成为考查实验能力的延伸。“准确”就是要抓住所要回答问题要点内容,问什么答什么,不能答非所问。如实验中渗透的计算要注意数据有效数字与单位。“规范”就是以教材中表现形式将所要陈述的问题表达在试卷上,评卷老师能看得清楚。特别是用图表来回答的问题更要慎重,近些年一直没有考涉及绘装置图的问题,但补充图中部分内容是有可能考查的,如导气管伸入集气瓶(或洗气瓶)中的位置,吸收易溶于水中的气体时倒扣漏斗的放置等。
      对于第Ⅱ卷的综合实验题在备考阶段要掌握这类题的命题规律,常规解题方法,一般的处理手段,简答问题的语言叙述,答不出时怎么办,通过训练进行答题原则、步骤、方法总结;分析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和考试技巧;学会从多种途径寻找实验成绩的增分点、突破口,培养出用多种方法获取试题答案的能力。
      案例5:2009年综合实验题15题中③若用上述方法测定的样品中CaCl・2HO的质量分数偏高(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其可能原因有。
      此问从高考后统计结果看得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解题技巧和获取信息能力缺失;准确获取试题的题干中“工业碳酸钙(含有少量Na、Al、Fe等杂质)”信息,可推知产品中有NaCl残留,故通过测定Cl来测定CaCl・2HO的质量分数偏高;准确获取框图中“蒸发结晶”四个字,故CaCl・2HO可能部分失去结晶水,所以CaCl・2HO的质量分数偏高。这种试题素材新颖,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考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要在备考阶段加以注意,获取这种能力应该说还是不难的。
      高考,是知识、能力、意志、毅力的竞争,相信每位考生能定好位,在这场竞争中尽显身手,各领风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研读 备考 考场 实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