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探索史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部不懈探索史]

    时间:2019-01-23 03:33: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也是追求真理奋斗求索的党。我们党90年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90年全部理论全部实践探索史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035-03
      我们党已走过90个春秋。9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顾党的奋斗探索史,对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跟共产党走的决心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90年来,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传播、革命实践和推进建设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确立、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在学习传播中认识并确立马克思主义。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一代代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但由于缺乏革命的、科学的、先进阶级的思想武器,救亡图存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20世纪初,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形成了学习、研究和宣传的热潮。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在青年知识分子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夜校,建立工人俱乐部,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孕育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拉开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序幕。在革命实践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从我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实践和探索,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论述,中国革命两个阶段的决策,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的确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统一战线等重要观点和思想,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新的发展,也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在推进建设中创新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从事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群众创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光辉篇章。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第一阶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的前提下,探索“建设道路”即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以苏联为样板建立的。鉴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联系到我们自身学习苏联经验出现的问题,党敏锐意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苏联,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毛泽东在1956年3至4月的内部讲话中先后提出了“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①等要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由此确定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命题。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命题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一是我们当时没有把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区分开来,还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苏联模式;二是这一命题的重心是放在探索“建设道路”即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上。当时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本身不存在探索的问题,苏联已经做出了榜样,需要探索的是具体道路和做法,是我们如何避开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重犯苏联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决定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取得突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②,认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第二阶段,按照中国特色而不是苏联模式和书本教条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初步回答”了在我国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要真正把毛泽东开启的探索进程继续下去,就必须突破把苏联模式等同于社会主义的约束,必须搞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而郑重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主题,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实践和理论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不同的是,这一命题要求按照中国特色而不是苏联模式和书本教条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始终抓住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境界。第三阶段,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比较清晰认识的情况下,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句式不再使用,而代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统一规范的用法。这固然是汉语构词简化的自然要求,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发展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是我们党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起始阶段提出的,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较后来及现在来说,认识上还是初步的。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至于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③。党的十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大致的轮廓,1992年党的十四大形成体系,其后进一步发展。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已经形成,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比较清晰认识的情况下,这一命题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问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这一判断就是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是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形态和理论体系。这不仅与20世纪80年代初党提出在社会主义问题要“解放思想”的历史条件不同,与20世纪90年代党“初步回答”了在我国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也有很大的不同。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更丰富、更清晰,特点规律的把握更深刻、更娴熟,在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的飞跃。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特殊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必须有“特殊的政党”来领导。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根本前提。近代中国历史证明,不仅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与之相应的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方式及活动规则在中国也行不通。随着中国共产党走上政治舞台,如何建设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政党的新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里,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的环境中,成功地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事实证明,中国山沟沟里不仅能够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锻造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毛泽东同志豪迈地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伟大的工程”。这一伟大工程,成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历史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坚强核心的目标,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继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回顾建党90年来,无论从毛泽东的克敌制胜“三大法宝”到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提出,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运动,到邓小平明确指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从“三讲”教育活动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从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党建问题,到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建工作进行系统的谋篇布局,我们党始终如一地领导和推动着中华民族从白色恐怖下的殊死抗争,到抵御外敌入侵的浴血奋战;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到与大灾大难的艰苦搏斗;从国内各种政治风险的严峻考验,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低潮中的饱受冲击;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充分显示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就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切实把党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是不懈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是不断走向科学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因此,医治战争创伤,尽快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那时起,我党便开始了探索中国发展道路问题。1956年在恢复经济和所有制的改造完成后,在照搬苏联经验受到挫折和损失后,毛泽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把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式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多次反复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十大关系》、八大制定的路线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新思想,方针和政策,开始形成一条立足于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思想。毛泽东同志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些不仅为五六十年代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起了指导作用,而且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发展观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思想的偏差,毛泽东时代的发展观还不成熟,加上左倾错误导致的“文革”浩劫,使得我们违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规律,偏离了发展的中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当时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发展观的同时,纠正了他发展观上的错误,开始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长征。从1978年到邓小平同志逝世止,主要是1978到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的14年中,邓小平同志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质量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发展观可以说是一条全面发展的思想。自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虽然还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但已经比较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创新了这一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者简介:姜小平(1961― ),男,安徽明光市人,安徽省滁州市委党校校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冷西著.《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7、第9、第10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页.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不懈 探索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