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指外行人 [“外人”所指不同]

    时间:2019-01-19 03:33: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1.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一词作注时说:“[外人]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就是说与下文“遂于外人间隔”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一样,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我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应当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不同的人;而“遂于外人间隔”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两种“外人”所指不同。
       3.理由如下:
       《桃花源记》中的故事,应视之为桃源文化与世间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如果“此中人”的衣服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样,又如何碰撞得起来?
       文中的“外人”所对应的主体不同,前一个是对应于桃花源外的世人――“渔人”,后两个是对应于“桃花源中人”,前一个“外人”当然不可能同后两个“外人”一样。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小记,诗中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相对应的一句是“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古法”是说仍沿用先秦时的方法,这二句是说礼法衣裳都保持了先秦古风。自然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所处的东晋不同。
       如果将《桃花源记》搬上舞台,有什么样的导演会将“桃源中人”的发型服装等设计得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即“渔人”)一模一样呢?
       关键词:《桃花源记》、“外人”、不同、初中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外人”一词作注时说:“[外人]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这里的“下”指的是下文中的“遂于外人间隔”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外人”,也就是说,文中的三个“外人”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我认为这样注释是错误的,文中的“外人”所指不同。
       按照教材中的注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应当翻译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人女人的衣着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桃花源内外的人衣着“完全一样”,显然是不符合陶渊明所追求的仙境――“世外桃源”中“世外”之原义的。
       我认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应当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不同的人;而“遂于外人间隔”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两种“外人”所指不同。
       其理由如下:
      
       一、从文气贯通上讲不通
      
       据文意,“渔人”初见桃林而“甚异之”,好奇心驱使他“欲穷其林”;当“林尽水源”之后,“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此时的“渔人”感到更加惊异,于是“便舍船,从口入”;穿过山洞之后,乍一见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以及大片的良田美池桑竹之时,自然是又惊又喜;此时忽然见到其中往来耕作的男男女女,顺理成章应当会给“渔人”一次“更大的”惊异,如果“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人”(似乎可以称之为“仙人”)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样,也就是“桃花源中人”穿着的衣服同“渔人”日常见到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一样,则司空见惯,何惊之有!若不令“渔人”再次惊异,则文气嘎然中断。
       另外,下文即有“见渔人,乃大惊”句。桃花源中人的衣着既然已经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一样,见到与自己衣着一般无二的“渔人” 也许会因为是陌生人而感到奇怪,怎么会“大惊”?故而桃花源中人的衣着与“渔人”理应不同,此处的“外人”应当是指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同的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代表――“渔人”意料之外的人。
       《桃花源记》中的故事,应视之为桃源文化与世间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如果“此中人”的衣服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样,又如何碰撞得起来?
      
       二、从情理上讲不通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站在“渔人”的角度,用“渔人”的眼光去评价的,“渔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代表,他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角度出发,判定“桃花源中人”为“外人”,一定是指“桃花源中人”与“渔人”自己这个“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同的人,也就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迥异的人,我们今天也常常把与自己不相类属的人称作“外人”,就是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忽然见到外国人时,称其为“老外”,在“老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中国一无所知时,他们的衣服怎么会同我们一样呢?
       而后文的“遂于外人间隔”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站在“桃花源中人”的角度,用“桃花源中人”的眼光去评价的,理所当然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了。
       “桃花源中人”避秦时乱而寻觅到这个“世外桃源”,并与外界完全隔断,因为“遂于外人间隔”,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因为安居乐业,不愿受到“外人”的干扰,才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于文中的“外人”所对应的主体不同,一是对应于桃花源外的世人――“渔人”,一是对应于“桃花源中人”,前一个“外人”当然不可能同后两个“外人”一样。
      
       三、与陶渊明自己的注解相悖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中只是选了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而舍弃了后面的“诗”,其实,作为诗人,陶渊明是将“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作为一个整体去创作的。正规的选本如中华书局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作《桃花源诗并记》“并记”二字特意用小字标出,说明“记”是“诗”前的小记,二者是一个整体,“记”是附注,“诗”才是本体,二者珠联壁合,相辅相成。
       诗云: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在《桃花源诗》中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相对应的一句是“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解为“俎豆衣裳犹古法、俎豆衣裳无新制”。“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古法”是说仍沿用先秦时的方法,这二句是说礼法衣裳都保持了先秦古风。
      陶渊明吸取了《老子》“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思想,着力揭示出桃源民俗文化的特质:礼法、服制仍保持先秦古风,意味着古老美德的保持。如果同桃源外喜好奢侈的风气一样,古风何在?美德何在?且陶渊明说:“悉如外人”的“悉如”是完全一样的意思,如果序文说桃源中人的衣着完全同当时桃源外的人一样,诗中又说“犹古法”、“无新制”,岂不自相矛盾?
      
       四、与后人的旁证不合
      
       唐代的王维非常推崇陶渊明,王维有一首仿陶渊明《桃花源诗》的《桃源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
       由“居人未改秦衣服”,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衣服已经与“秦衣服”有了很大的不同,王维在此特意强调了桃花源中人的衣着仍然是秦代的式样,定然不会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东晋时代的人衣着完全相同的。
       通观《桃花源诗并记》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桃花源中人”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相类属的“另一类人”,无论是行为习惯、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还是衣着打扮都是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着很大差异的。
       陶渊明虚构《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是有所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年战乱纷起的环境中,针对世风日下,社会动荡,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构想出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争、人人各尽所能地劳动,人们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中人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本质的不同必然会在他们的衣着上有所体现,陶渊明是不会让桃花源中人的衣着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相同的。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简单问题,如果将《桃花源记》搬上舞台,有什么样的导演会将“桃源中人”的发型服装等设计得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模一样呢?
       我们完全可以用“极化归谬”的方法来论证一下:
       我们设定一位西装革履的现代“渔人”有幸进入“桃花源”,他发出“桃花源中的人穿的衣服全部同外人一样”的感叹。这里的“外人”会是现代“渔人”眼中的“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现代人吗?桃花源中人的衣服会同我们的这位现代“渔人”完全一样,也西装革履吗?显然,说“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并与“遂于外人间隔”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外人”相同,是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是指与桃源外现实中人不同的“另类”人,也就是“先秦”的人,甚至可以称之为“仙人”,是与后两个“外人”不同的。
       以上拙见,敬请专家指正。

    推荐访问:所指 外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