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实施农民工体育健身工程的模式体系构建研究】沟通体系构建模式

    时间:2019-01-15 03:38: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 而农民工是这个关键阶段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关农民工的话题很多,关于农民工的体育健身就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对现行的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模式研究,分析比较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多角度审视制约农民工体育模式发展的因素, 探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促进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模式体系。
      关键词:实施;农民工;体育健身工程;模式;构建
      Study on the Constructive Pattern System of Applying Fit-keeping Project
      to Migrant Workers
      Wang Fa-cha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China is on the key stage of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which the migrant workers are an integral par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topics concerning them. Among those is the popular topic about the migrant workers’ fit-keeping. Through studying the developing pattern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fit-keeping,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advanc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imes, viewing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from multi perspectives, the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migrant workers’ fit-keeping pattern system both conforming to our country’s present sittuation and promoting their fit-keep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apply; migrant workers; fit-keeping project; pattern; construct
      
      中国体育的发展也不能缺少农民工的身影,全民健身的积极推广更离不开农民工群体的参与。关注农民工体育,探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促进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模式已显得十分的迫切。而模式的建立必须符合农民工特点,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与体育健身相关的农民工主要特点是:收入低且不稳定,工作累,身份障碍,受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强,不易组织,体育健身意识较低,体育设施场地太少。探讨建立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模式,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
      农民工作为农民向市民转化的中间环节决定了农民工具有既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市民的独特特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从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进程,有的正在转化过程中。因此,除了单位体育模式,农村乡镇体育模式,城市社区体育模式,还应建立丰富多样的农民工体育模式。 而其他体育模式都有自身特定的功效和适用对象,也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可保证绝大多数农民工更好地投入体育健身中,确保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1. 新型单位体育模式
      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也无论单位的经济成分是国有或是私有,只要单位对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单位可持续发展有着一份关注,只要单位领导人对体育的功能有着基本的理解,那么单位体育必将存在,现代新型单位可以在发展农民工体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民工在单位内均为单位职工, 同是单位员工,其单位地位是平等的,身份的难题可得以解决。单位具有集群的功能, 单位是农民工在城市的根据地, 无论农民工在哪个单位,或者由于工作的变动,即使农民工由一个单位流动到另一个单位,在单位里都应获得相应的体育权
      利保障,解决流动所造成的体育组织困难问题,且农民工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单位宿舍区域,方便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单位为他们保障体育权利,农民工体育权利跟随其在单位间流动,单位通过体育手段不但可以改善员工健康状况,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加强单位的凝聚力, 如有这一层体育意识,单位在农民工体育问题上应有积极的态度。
      单位有义务提供农民工体育经费,从而保障农民工的体育权利。但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决定其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单位所追求的是效率、效益,体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投入。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时间等与单位的追求仍存在一定的冲突,还须做好这方面的协调工作。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责任和政策法规的保障。
      2. 企业体育模式
      大部分农民工在企业里务工,企业体育模式是农民工体育发展模式之一。企业体育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企业职工节假日体育,职工利用节假日时间, 企业体协把全年的群体体育活动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天气、节假日等情况安排到各个月份,多种形式,节日性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为活动内容,以增强体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第二,企业文化体育,在企业文化理念的背景下,通过体育手段,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提升提供人精神面貌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如工前操,工间操等。三是职工自主的健身活动。职工根据兴趣、爱好、方便,自由参加,自发的晨练和黄昏练。这些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不仅丰富了广大职工的体育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同时,可以强化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进成员广泛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城镇农民工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
      3. 工会组织体育模式
      上海市是我国农民工体育开展比较突出的地区,尽管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但这里依托工会组织开展农民工体育的经验值得借鉴。各级工会组织能够与农民工直接接触,组织各类活动的经验丰富,在职工群体中的影响力也较大,同时还具有社会各界的丰富资源。近年我国大力完善新兴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然,这里所说的依托工会,并非把全部农民工体育的工作全部推到工会身上,而是利用工会途径,有效地组织起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开展农民工体育。比如在组织比赛时,工会组织既可以联络地方政府,为比赛提供优惠政策,又可以动员下属工会所在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出钱出力出物,为农民工体育贡献力量。
      在新型单位里面,建立健全单位工会组织是保障农民工体育重要一环。农民工一旦进入到一个单位, 农民工自成为单位一员,他们就通过辛勤劳动为单位创造利润,为单位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单位有义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对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保障工作,体育作为一项能保障农民工身心健康的事业,单位工会有义务保障农民工能获得基本的体育参与权利。
      4.城市社区体育模式
      当前,城市社区体育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群众体育的主要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社区各方面的发展。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细胞激活了,城市工作的基石就牢固。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因为社区是社会管理的最基层,社区体育能促进全民参与体育活动,有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国民素质,增进国民健康。城市社区体育模式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既有国家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资源,包括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等也有社区成员共同投资建设的体育场馆设施,包括社区在规划过程中预设的体育设施,把室内体育馆与室外体育场地、小区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广泛覆盖社区的可供社区体育活动的设施保障体系。重视发展各层次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如指导中心、辅导站、健身广场、晨晚演练点,逐步形成以段、片、块为主的基层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制度和秩序,逐步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其次是发挥其体育服务服务体系结构的功能,通过规范设置,建成面向社区单位、企业、家庭和全体居民的社区体育服务运行机制。
      5.农村乡镇体育模式
      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村体育的重点放在乡镇,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辐射力的组织网络。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着眼于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这三个关键环节,突出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紧紧围绕群众体育需求,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我国广大农村被排斥在国家资源配置的范畴之外,由于缺少体育资源的国家保障,农村体育曾远远落后于城市体育。当前,我国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
      城市社区体育,农村乡镇体育,单位体育三者构成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基本框架属于比较宏观的结构,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情况进行具体的组织管理模式优化与完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根据实际具体的选择适合各类群众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6. 积极开展家庭体育,创建区域体育合作新模式,建立“农民工体育节”,区域全民健身大联动
      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 家庭体育由于组成人员关系的亲密性,相互影响的深刻性,通过家庭体育的形式可以把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拖上健身场,从而形成全面健身网络,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在目前社区体育普遍面临时间、资金、场地器材、指导员的问题困扰的时候,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利于找出闲暇时间,自觉投资健康,相互进行指导,就近就便进行体育活动。
      我国农民工是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他们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将有更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农民工体育节”,重视宣传,特别注意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传播媒体的宣传,增强市民锻炼和健身意识,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能有效的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组织农民工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体育锻练活动和健身运动,这是消除农民工“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的好办法。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体育锻练不能忽视这一群体,用“健康是宝贵财富”的全新观念对待农民工的体育锻练问题,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关心农民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为了加强地区的合作和交流,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体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多赢、创造区域体育合作新模式和活动新方式。把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有机的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全民健身体系之中。
      7.结束语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发展农民工体育时,选择的是一种包含单位、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会组织,企业,家庭体育构成网络模式。但是,由于传统的二元社会体制等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境地待遇应给予提高,农民工客观上强烈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建立城镇统一的即对所有工薪收入者一视同仁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和接续,从而方便农民工回乡后社会保险关系的转接。从城镇和农村两个方面同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因农民工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障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口流动方面管理值得我们借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基数较小,他们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方式,借助身份证管理,这种流动方式比较彻底,没有制度的限制,农民流动到城市直接转换为市民。
      以上农民工体育模式互为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发展农民工体育模式的网络,任何一个体育模式得到重视,对其他体育模式都会起到联动效应,从而促进农民工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文云.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12)1604-1606.
      [2]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M].鹭江出版社,2000.
      [3] 陆亨伯,王章明,王乔君,等.我国民营企业体育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5, (25)11-15.
      [4] 胡科,等.关于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67-169.
      [5] 朱力.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41-49.
      [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06-337.
      [7] 吕树庭.流动人口:社会体育的新课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1-4.
      [8] 韩丹.论我国体育基本上还属于公益事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4-6.
      [9]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和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19-132.
      [10] 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6)113-122.
      [11] 裴立新,肖剑.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J]. 体育文化导刊,2007(2)6-9.
      [12] 孙 娟 蒋伟浩. 对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6(8)7-9.
      [13] 楼小飞,张林.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瓶颈、模式与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07,27(10)80-85.
      [14] 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15]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0-31.
      [16] 张永军.小康社会视角中的山东省乡镇居民体育行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35-39.
      [17] 祁桂娟. 农民工体育研究进展(综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J] .2008(3)120―122.
      [18] 周建军,等.我国乡镇体育的发展背景与模式选择[J].体育科学,2003(5)56-61.
      [19] 周庆华.农民工在城市交往局限性探悉[J].城市问题,1996(4)29-32.

    推荐访问:农民工 构建 体育健身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