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影响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之个性因素分析|计算机基础大一考试题

    时间:2019-01-14 03:28: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研究目的在于测试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等个性因素对中小学教师中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用户,这些个性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同的。最后,提出了帮助中小学教师改善这些个性因素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39―04
      
      近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机交互间友好界面的实现,使得用户在学习和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更为方便、迅捷。但是为什么不同的用户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依然存在不同的学习结果?是哪些个性因素在影响用户的学习结果?这些个性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者正是带着这些疑问,以中小学教师为被试,将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等个性因素作为实验中的观测变量,以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效果的影响。
      
      一 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1 计算机经验
      关于计算机经验,国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Bozionelos[1]认为“计算机经验是指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的使用频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Potosky等[2]则认为“计算机经验是指用户对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理解程度。也就是说,一个有经验的用户,无论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如何变化,他都能够有效地使用它们。”;而美国玛利维尔大学的Chang[3]将计算机经验定义为“用户过去操作计算机时,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意历程。”
      本研究中,为了使被试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经验量表中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研究者采用了Bozionelos[1]所提出的与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产品的使用频率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经验量表,它是一个包括10个项目的Likert量表。研究者根据被试实际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对其中的3个项目进行了修改,最终的项目内容包括了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例如,有最简单、最通用的Word、PowerPoint等软件,以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的使用,也有较为专业、高级的C++、Java编程。量表中项目的选项分别从1(从不)到5(很频繁),被试将根据自己实际的应用情况,选择相应的选项。
      2 计算机焦虑
      对计算机焦虑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初将其纳入到技术恐惧的范畴来进行研究。随着计算机焦虑的研究深入,多数研究者认为“计算机焦虑是用户预期计算机使用或者真正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恐惧与忧虑,它可能是用户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所获得消极情绪体验的集中反应。”[4]
      有研究表明,计算机焦虑愈高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就愈不舒服,而此种不适感会让用户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及对自己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缺乏自信,进而影响到用户计算机技能的发展。一般,计算机焦虑高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犯错误较多,表现出较差的能力,且伴随有较多的外在敏感性生理反应。
      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机焦虑量表是由美国天主教大学的Heissen等人[5]开发的,这是一个包括19个项目的Likert量表。量表中包含了行为、认知与情感三个维度,具体内容有“我确信随着时间和练习的增多,使用计算机会感到非常舒服”、“我认为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是非常困难的”、“我对于使用计算机感到忧虑”等项目。
      3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从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的概念引申而来,实际上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加拿大学者Compeau等人[6]认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指用户对自己使用计算机来完成不同任务的能力的一种判断。它不是用户对过去实际完成计算机任务的评价,而是对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的判断;它也不是单纯指用户所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多少,而是将操作技能应用于复杂计算机任务中的能力判断。”
      由加拿大卡勒顿大学的Compeau等人[6]开发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项目。量表的计分方法为:首先计算回答“是”的数量,然后计算自信分数,从“非常不自信”到“非常自信”的10点量表,回答“否”的计为0分。本研究中,为了便于被试填写量表,研究者将其修改为Likert 5点量表的方式。
      
      二 实验研究的方法
      
      1 被试的选择
      研究者所在的单位,长期从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计算机知识培训的任务。根据本研究的目的,研究者选择了30名正在本单位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非计算机学科教师作为初级用户,以及30名正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计算机学科教师作为高级用户,被试的来源涉及了山东省的15个地市,并包含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个学段。
      2 实验过程的设计
      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发放问卷对被试进行初始调查,问卷包含3个独立的自我报告式量表,分别是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被试的计算机成绩测试在学期末进行,其中,对初级用户的测试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30项简答题来评价被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体包括字处理软件、操作系统、电子表格、数据库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被试回答问题的时间是30分钟;而针对高级用户的测试则难度增加,测试内容由5个开放性问题和一个编程任务构成,5个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解释给出的程序编码所实现的功能是什么,编程任务是用Visual Basic编写一个完整的功能性菜单,测试的时间是90分钟。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两点问题:
      (1) 对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来说,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 对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来说,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以及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分别是怎样的?
      
      三 实验研究的结果
      
      1 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
      
      表1和表2显示了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初级用户来说,计算机经验和计算机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458,p   
      模型A:初级用户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
      模型B:高级用户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
      
      模型A:自变量――初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因变量――初级用户的学习结果。
      模型B:自变量――高级用户的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因变量――高级用户的学习结果。
      表3和表4总结了两个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从表3中看出,模型A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54.1%(测定系数=0.541),模型B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26.5%(测定系数=0.265),两个模型的F值表明两个多重线性回归方程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亦即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表4中各个自变量的标准偏回归系数显示,无论是模型A,还是模型B,计算机经验都对学习结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模型A显示出,计算机焦虑对初级用户的学习结果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Beta=-0.376),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初级用户的积极影响是比较小的(Beta=0.075),这可能是由于初级用户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知识,导致其面临具体的计算机任务时,往往会计算机焦虑过高,影响对完成任务的预期,从而减弱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作用;在模型B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高级用户的学习结果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Beta=0.304),而计算机焦虑对高级用户的消极影响是比较小的(Beta=-0.029),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级用户拥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使他们已经掌握了在具体的计算机操作中,有效抑制计算机焦虑的方法,从而更多地体现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积极影响。
      
      四 改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效果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实验研究的结果中,研究者得到以下结论:
      1 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中的初级用户,需要注重降低其计算机焦虑。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加用户的计算机知识和经验
      很多研究证实,通过丰富计算机知识和使用经验,可以降低用户的计算机焦虑。例如,美国学者Rovai等人[7]曾经对Regent大学教育专业86名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本科生进行了实验,实验中的教学目的主要强调在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使用经验,经过16个星期,4名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讲授了6个计算机知识模块之后,研究者发现本科生的计算机焦虑水平得到显著的降低。
      (2) 增加用户对计算机软件的控制感
      当计算机用户感到能够“控制”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时,其计算机焦虑就会有效降低。而这种控制感的获得是与计算机软件本身的设计息息相关的。例如,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可以通过提供功能良好的导航系统,使用户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利用导航系统到达想要去的位置。
      (3) 采用积极的“计算机疗法”
      所谓积极的“计算机疗法”是指,当用户感到焦虑时,计算机能够主动为用户提供减轻计算机焦虑的途径。例如,可以设计一种“压力感应”键盘,根据用户敲击键盘的压力来判断用户是否感到焦虑。一旦计算机判断用户存在计算机焦虑之后,“计算机治疗代理”软件将开始启动工作,该软件可以和用户展开一系列简单、轻松的对话,以此让用户产生一种放松的感觉,当计算机判断用户的焦虑已经逐步消失时,该软件将适时地停止运行。
      2 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中的高级用户,需要注重提高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具体途径如下:
      (1) 引导用户进行积极的绩效归因
      美国丹佛大学的Silver等人[8]认为用户对于绩效归因的不同,会影响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判断。当用户将绩效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努力时,就会对其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可以利用口头评价、指导、强化、言语反馈等方法引导用户进行积极的绩效归因。
      (2) 为用户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
      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用户面对困难的工作时,其自我效能感会降低;反之,当用户面对其能力范围之内的工作时,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加。因此,应该根据用户的具体计算机技能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工作任务,如果用户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该任务,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3) 对用户采取恰当的分组策略
      在工作中,当用户看到自己的同伴取得了成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进而认为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这就是Bandura[9]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关于自我效能感四个来源之一的“替代经验”。由此可知,在对用户分组时,需要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用户合理搭配,这样可以给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低的用户带来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尽管本研究经过细致的设计,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在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第一,本研究只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直接影响,然而,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和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是复杂的,这些变量很可能对学习结果存在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准确描述计算机经验、计算机焦虑、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今后的研究中应当使用能够考虑个性因素间接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二,本研究中使用的计算机经验量表是主观的自我报告式量表,由于自我报告式量表容易受到测量误差和个人喜好的影响,所以未来研究应采用更客观的方法。例如,使用针对计算机知识的标准化测试。就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关于计算机经验的统计数据。
      第三,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中初级用户和高级用户的样本数量都是30,样本的数量较小,无疑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从而降低研究推论的精确性。今后的研究中应当适当增加样本容量,确保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Bozionelos, N.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and computer use: the role of computer anxiety and computer experience in their relationship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4, 61: 725-746.
      [2]Potosky, D. & Bobko, P. The computer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scale: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computer experienc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98, 14: 337-348.
      [3]Chang, S. E. Computer anxiety and perception of task complexity in learning programming-related skills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5, 21: 713-728.
      [4]Bozionelos, N. The relationship of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raits with computer anxiety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2001, 31: 955-974.
      [5]Heissen, K., Glass, R. & Rnight, A.. Assessing computer anxiet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uter anxiety rating scal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987, 3: 49-59.
      [6]Compeau, D. & Higgins, C..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ment and Initial Test [J]. MIS Quarterly, 1995, 19: 189-211.
      [7]Rovai, A. & Childress, M..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resistance to computer anxiety reduction among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2, 35: 226-235.
      [8]Silver, S., Mitchell, R. & Gist, E.. Responses to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ion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5, 62: 286-299.
      [9]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M]. 1986,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推荐访问:中小学教师 计算机培训 因素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