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互文性 [互文性浅述]

    时间:2018-12-27 03:35: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互文性的渊源与发展,并就其中的体裁进行了详述。体裁互文性是指特定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它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文章还就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学者眼中的互文性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此外,互文性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 互文观 教学意义
      
      一、互文性的渊源和发展
      
      西方“互文”概念在中国有不同的名称。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最初生造了一个法文词Intertextualite。“互文性”(简称“互文”)只是这个词的各种中文译法之一,其他译法还有“文本互涉”“互涉文本”“文本互释性”“文际关系”“间文本性”“文本间性”等。目前学术界使用“互文性”或“互文”这个译名的人明显居多,已呈约定俗成之势。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作为一个重要批评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这个文本。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transtexuality);(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一般称作intertextuality)。
      费尔克兰福,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语言学界兴起的批评话语分析学派(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先驱人物,将语篇互文性区分为“语篇表层的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语篇深层的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Fairclough,1992:104)。就前者而言,在一定语篇的语言层面中清晰可见其他语篇的痕迹特征,而对后者来说,这些语言特征则是隐含模糊的。根据费尔克兰福的理论,语篇表层的互文性可以包含5个范畴,即话语引述、预设、否定、超话语和反语(Fairclough,1992:119)。相对于语篇表层的互文性,语篇深层的互文性的复杂性体现在,它包含了形成一定语篇的各种话语规约结构,诸如与不同话语实践相关的体裁、话语和文体等。为了强调构成语篇互文性的话语规约结构,费尔克兰福提出了“结构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作为语篇深层的互文性的替代表达法。根据费尔克兰福(1992:118)所述,语篇互文性可以包含3种互文关系:序列式(sequential)、嵌入式(embedded)和混合式(mixed)互文关系。序列式互文关系指的是同一语篇内不同语句或话语类型的顺序使用;嵌入式互文关系是一种语句或话语类型明显地包含在另
      一种语句或话语类型中;混合性互文关系是不同语句或话语类型错综使用,融合为一个整体。
      
      二、体裁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是语篇里的一种特殊的互文现象,有时也被称作“结构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见Fairclough,1992)。体裁互文性是指特定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体裁互文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可以深化话语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发展辩证语言观,避免由于割裂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符号性与非符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导致的种种局限,而且对社会研究颇具借鉴作用。
      体裁互文性这一概念可追溯到Bakhtin(1981)提出的多语杂存现象,即“众声喧哗”(heteroglossia)。在Bakhtin看来,语言由话段而不是句子组成,所有话段都具有对话性。Bakhtin认为文学是一种异质话语,并以互文方式置身于社会和历史的“众声喧哗”之中。因此,他十分重视多语杂存和多体裁混合的语言现象。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转型期,Kristeva将Bakhtin的理论介绍到法国并首创“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她将互文性看作是“文本与历史的交互穿插”(Kristeva,1986:39)。Bakhtin关注的是具体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而Kristeva则更关注抽象的文本或文本性。二人都认为语篇不能脱离文化和社会语境,但均未谈及人类使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后来,法国话语分析家将互文性分为明显互文性与建构互文性。
      Fairclough继承Bakhtin的对话理论并发展法国话语分析家对互文性的分类。为了强调体裁、话语和风格等话语秩序成分,并与Pêcheux(1982)提出的话语互文场形成对应,Fairclough(1992)将建构互文性称作结构互文性,首次采用interdiscursivity这一术语。
      Fairclough(1992,2003)认为,体裁互文性不仅是一个文体现象,而且是我们理解社会变迁的切入点,对我们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Fairclough对体裁互文性的界定是建立在Foucault(1984)的话语秩序和Pêcheux(1982)的话语互文场理论的基础上的。
      
      三、内与外――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不同的互文观
      
      互文性含义本身颇为复杂,并且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大致看来,互文性有广、狭两层含义。狭义的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本身中的其他文本之间所构成的一种有机联系,其间的借鉴与模仿是可以通过文本语言本身验证的,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以研究结构主义叙事学而闻名的热奈特。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所有文本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对该文本意义有启发价值的历史文本及围绕该文本而存在的文化语境和其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知识网络,时刻影响着文本创作及文本意义阐释,这种观点的代表理论家是以强调解构批评而闻名的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等人。经历过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潮的乔纳森・卡勒也认为对互文性的全面理解要注意两点:一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的可验证的有机联系;二是文本与文本之外社会意指实践活动的多方面关系。互文性有双重焦点:一方面,它唤起人们注意先前文本的重要性,它认为文本自主性是一个误导的概念,一部作品之所以有意义仅仅是因为某些东西先前就已经被写到了。然而就互文性强调可理解性、强调意义而言,它导致我们把先前的文本考虑为对一种代码的贡献,这种代码使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有各种不同的效果。这样互文性与其说是指一部作品与特定前文本的关系,不如说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种文化的话语空间之中的参与,一个文本与各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的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文本与为它表达出那种文化的种种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的文本研究并非如同传统看法所认为的那样,是对来源和影响的研究;它的网撒得更大,它包括了无名话语的实践、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这些代码使得后来文本的表意实践成为可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结构主义理论家对互文性多持狭义理解,而解构理论家则多从广义角度谈论互文性;前者注意揭示互文联系的可验证性,后者则更关心互文意识的存在,而个中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文本的认识观点迥异。一方面,这种不同显示了互文性是一个开放的范畴,而另一方面,其由狭义走向广义的历程也正好吻合批评领域由结构理论走向解构思潮的历史现状。
      结构主义文本研究采取科学态度、客观精神,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演绎方法探究文本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及文本在语言、结构诸方面的多重联系,做到既不离开文本内部关系,又涉及多个文本。而解构主义的互文观念则追求快乐原则和主观精神,将文本阐释视为一种立足文本与读者的重新书写行为,目的不在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含义,而在于在书写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
      
      四、互文性的教学意义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互文现象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的互文现象,互文语篇增加了文章理解的难度,教学中甚至引起对语篇的错误理解。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是作者写作时的失误,例如,语篇中存在着两种不一致的语言风格,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对于互文语篇学生一般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积极的、合作的态度,学生努力地去挖掘作者使用互文语篇的意义;另外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学生要么对互文现象不予理睬,要么认为是互文语篇破坏了文章在风格等方面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而否定了互文语篇对整个语篇的意义。其实,很多语篇在结构上就是很多语篇结构的混杂,如广告语篇就被称为寄生语篇,单一结构的语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是很少见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要让学生对语篇中出现的互文现象予以重视,把互文语篇从文章中分离出来进行语言分析,使学生对互文语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互文语篇的运用。
      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在不同的语篇类型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只是一种典型和非典型的区别。互文一般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它的特征在于它的内部成分与主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互文语篇的出现,整个语篇中出现了另外的声音,也就是新的视角。这种视角的转换成为学生在阅读中难以适应的地方,直接导了阅读理解的困难。
      根据Kristeva的分类,第一是物质互文性(material intertextuality)。即符号的重复使用,最典型的是引语。互文语篇是最能体现语篇的文化内涵,而阅读中的文化因素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对互文语篇的诠释就是教师应该做好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如“鳄鱼的眼泪”、“猫哭老鼠”,“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等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就是互文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crocodile’s tear”与“猫哭老鼠”,学生对同一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就会有所了解。
      第二,Kristiva提出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结构互文性(structural intertextuality),即属于某种特定语篇的明显特征在其他语篇中的重复。法律文本要使用高度正式和严密的语言,因为它体现国家的意志,体现在特定的国体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新闻语篇中则反映公众的观点,广告语篇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不同而变化,综合了各种语篇特征。广告语篇不拘泥于形式,因而汇聚了各种语篇形式的特点。广告语篇经常被称为“寄生语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第三,互文性可以是语篇功能的互文性。体裁不同的语篇是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的反映。这些不同的声音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体裁的分布和社会结构紧密相关。每一种体裁都有着自己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潜势,作者和读者在写作和阅读之中依赖这种潜势并从中作出选择。这种选择要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语义、语言结构和语音。而体裁的这种互文性分析目的在于语篇的各种类型和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时的混杂现象是怎样反映意识形态的。教师应及时就语篇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
      第四,互文语篇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模式,每种风格都有语言使用上的显著特征。教师应该指出这些特征,及其在语言使用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语篇,而是从发展的、进化的角度,并在世界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大环境中去看待具体的语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语篇。
      互文性是批评话语分析里一种重要的策略,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互文本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它不同于结构主义文本观,却与解构的文本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认为是解构理论的别名或进一步发展。互文本理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互文性不论在研究上还是教学上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Bakhtin,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ed,1981.
      [2]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3]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Ed.T.Moi.Oxford:Black2 well,1986.
      [4]M.Holquist,trans.C.Emerson,M.Holquist.Austin/Londo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5]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6]董希文.互文本:一种挑战传统的文本观念[J].山西师大学报,2006,(1).
      [7]娄琦.语篇互文性与外语教学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8]武建国,秦秀白.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6,(5).
      [9]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2).
      [10]徐涛.语篇与语篇的“对话”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6,(6).

    推荐访问:互文性浅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