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燕歌行 “至今犹忆李将军”考辨

    时间:2018-12-26 03:25: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对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的本事解说,历来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理由是:李广的事迹比李牧的更符合该诗写作的背景;唐诗文中没有称李牧却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传统;高适托汉写唐的诗中所叙写之人及事典,无出于汉唐两朝;“岂顾勋”暗合了李广未得封侯事;“忆李将军”并非典出汉文帝事,而是出自王粲诗及其李善注。
      关键词: 李将军 李牧 李广考辨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托汉写唐,记叙了蓟北从军之艰辛,全诗骨力遒劲、慷慨激昂,实为边塞诗的探骊之作。其“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悲凉铿锵、韵味深长,把悲壮沉郁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正确解读“李将军”其典其人,对理解该诗的主旨内涵,对认识高适的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千载而下,对“李将军”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真正“愁杀李将军”。
      “李将军”到底是谁,是李广还是李牧,抑或是两人之合称?我通过对相关史实以及对唐人和高适的有关诗文进行详细的辩证,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或其他人。
      
      一
      《燕歌行》的主题是赞同唐玄宗时代发动的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的。
      
      首句“汉家烟尘在东北”,点明战争是外敌所挑动,唐王朝守将只得点燃烽火,被迫迎战。次句“汉将辞家破残贼”,不论“破”的是残暴的还是残剩的敌军,高适都是赞成的。在高适的眼里,唐王朝在战争中总是正义的,“汉兵犹备胡”(《塞上》)、“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五首・其四》)、《信安王幕府诗》、《李云南征蛮诗》等都置史实于不顾,即使公认的侵略战争,也多为之赞词。
      高适不但赞同唐王朝与外族战争,而且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应该主动攻击,将他们全部消灭,永绝边患。从其诗中可见:“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东平留赠狄司马》)“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考《史记》所载李牧和李广的事迹,不难发现:李牧制胡,多在防御;李广击匈奴,主要是进攻。因此,李广抗击匈奴的事迹似乎比李牧的更容易得到高适的认同。因此,其笔下所“忆”的“李将军”很可能是李广而非李牧。
      
      二
      
      《燕歌行》所感的是唐政府和外族契丹之间的战事,其所忆的“李将军”也必是能“攘夷”的将军。
      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李牧事迹可见,李牧虽与匈奴一战成名,但其征战生涯的主要战绩在于诸侯间的相互征伐。而李广一生除一次“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外,皆与匈奴外族战斗,并因此彪炳史册。“引刀自刭”前,“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因此,就“攘夷”观之,李广可谓不折不扣的“攘夷将军”,“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王昌龄也曾感慨赋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据笔者所见,全唐诗文中,虽不会称李牧为“李将军”,但有时候称李广为“李将军”。现将所见称“李将军”者,除去唐本朝的和明显不关李牧李广事者,悉列如下: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长孙无忌《灞桥待李将军》)/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骆宾王《帝京篇》)/犹思百战术,更逐李将军。始从灞陵下,遥遥度朔野。(袁�《鸿门行》)/归去萧条灞陵上,几人看葬李将军。(刘长卿《送李将军》)/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李白《塞下曲》)/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却放屈大夫。(李白《悲歌吟》)/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岑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薛奇童《塞下曲》)/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杜甫《南极》)/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李商隐《旧将军》)/李将军自嘉声在,不得封侯亦自闲。(罗隐《韦公子》)/边头能走马,猿臂李将军。(陈陶《塞下曲》)/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无名氏《胡笳曲》)/灞亭不重李将军,汉爵犹轻苏属国。(皎然《武源行赠丘卿岑》)/李将军简易便人,程不识刁斗严卫(王昂《对沈谋秘略科策第二道》)/周亚夫营细柳,制敌宜遵;李将军过灞亭,宵行何禁?(阙名《对金吾不辨夜判》)/昔李将军之殂,人皆流涕,以其信结於士大夫,公近之矣。(《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神道碑铭》)
      很明显,以上之“李将军”全是称李广的,没有一处是称李牧的。
      在高适的除《燕歌行》之外的诗中,也提到“李广”、“李牧”和“李将军”,同样只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没有称李牧为“李将军”的。现列如下: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送浑将军出塞》)
      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笺:此处“李将军”指李广或李牧,尚有争议。我认为指李广:一、“亭堠”、“汉兵”、“和亲”皆是汉代故事;二、“卢龙塞”多认为即王昌龄笔下之“龙城”;三、“一战擒单于”典出“今乃一得当单于”,虽不合原文,但意在“写李广之勇,欲效之以靖边塞耳”,而非典出李牧击匈奴事,因为史书明确记载“单于奔走”;四、此诗句与同时代的薛奇童的《塞下曲》:“独召李将军,夜开甘泉宫。一身许明主,万里总元戎。”极为相似,应都是写汉将李广。)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将军”应该是李广而非李牧。
      事实上,称李广而不称李牧为“李将军”,肇始自《史记》。在书中,李牧传记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并皆直呼其名;而李广的传记称《李将军列传》,并荣登《史记》“十大名篇”,对后世的影响可想而知。
      
      四
      
      《燕歌行》是托汉写唐,考高适其它托汉写唐的诗(共十首:《部落曲》、《独孤判官部送兵》、《古歌行》、《送浑将军出塞》、《登百丈峰二首・其一》、《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塞上》、《蓟门行五首・其二》、《蓟门行五首・其四》),其中所叙写之人及事典,皆无出于汉唐两朝。
      《燕歌行》同样如此,该诗除“至今犹忆李将军”外,共用两典。其一,“男儿本自重横行”典出樊哙事;其二,“力尽关山未解围”典出汉高祖围于平城事。
      由此,我们更能确信“李将军”是汉代的“李将军”,即李广。五
      “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写军士们为了民族和战士的气节,而顾不上邀功求勋。此暗合了李广虽力战苦战匈奴,“大小七十馀战”,却终其一生,未获勋业――封侯。而众所周知,李牧被封为武安君,是获勋业的。
      
      六
      
      认为“李将军”是李牧的学者,一个重要的根据是他们认为“忆李将军”典出汉文帝事,这是不妥当的。考该故事见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忆李将军”,忆者,回忆、思念也。其时,汉文帝本不知李牧为人,根本谈不上对他的回忆和思念。汉帝当时忆起的倒是另一个李将军――李齐,不过,高适是不会忆起李齐这个“李将军”的,因为他非民族名将,于正史无载,成不了高适心中可堪平定外患、爱护兵士的英雄将领。其次,此典故实是批判了汉文帝虽有当时的贤才,如李广、冯唐等而不知用,却空想古代的将才廉颇、李牧等。所以魏元忠在《上高宗封事》中议道:“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陵,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李白《悲歌吟》:“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却放屈大夫。”也批评了记不起当世李广将军的汉帝和弃放屈原的楚王。总之,该典故中,汉文帝该记的李广没记起,不该“忆”的李齐(和李牧)反倒“忆”起了,并因此受到了冯唐的批评。那么,《燕歌行》中,“忆李将军”的人就不可能是汉文帝了。
      文本所反映的“忆李将军”的人,实是“沙场征战苦”的军士们。“忆李将军”典,实出自于王仲宣的诗:“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从军诗五首・其一》,《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七・诗戊》)善注:“《汉书》曰: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程不识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李将军极简易,其士亦佚乐。然士卒多乐从广,而苦程不识。”众所周知,唐代文人普遍喜读《文选》,(参见:张海沙,《唐人喜〈文选〉与宋人嗜〈汉书〉》,《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4)高适也不例外,并且他尤其佩服王粲(仲宣)的诗。其《答侯少府》诗:“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以王粲的诗与诗才夸赞“东道有佳作”;《送浑将军出塞》又有:“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用王粲的诗才来喻赞浑将军的文采;《信安王幕府诗》在谦辞自己的才华时说道:“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认为自己的赋作堪有赵壹的才华,诗才却不能同王粲媲美。高适的诗中,三次写到王粲的诗才,并认为可谓“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自己远不能及,以此可知高适对王粲诗的偏好。因此,他采用王粲诗及李善注中的语句和故事,变化后用于自己的《燕歌行》诗里,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写下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千古名句。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扬州诗局本.http://www.省略.2008.7.10.
      [2]董诰.全唐文.扬州官刻本.http://www.省略.2008.7.10.
      [3]司马迁.史记.百衲本.http://www.省略.2008.7.10.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http://www.省略.2008.7.10.
      [5]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推荐访问:将军 犹忆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