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坚持“以人为本”治校的思考与实践|以人为本以德治校

    时间:2019-01-28 03:29: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选自吴非《不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了为师的尊严,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彰显师生尊严,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观念。有失教师为师之尊严,学生为人之尊严的教育环境,将是有失“以人为本”的教育,将是有失和谐的德育,更是有失深层次人文精神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彰显师生尊严必将对学生走向社会后对法律尊严、民族尊严、国家尊严的维护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尊严是一个人品德之母,尊严是一种高贵的美德
      
      什么是尊严?众说纷纭,各据己词,各有诠释。“尊严”在词典中有两种意思:1.尊贵的地位和身份国家尊严人格尊严人类生而自由并享有相等的尊严与权利。2.不容侵犯的地位和身份法律的尊严。其实,真正的尊严绝不取决于身份和地位。尊严是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奋斗的精神。尊严就是一个人成其为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精神,既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值,也是他者对自己的肯定值。就是把生命当做生命,而不是别的什么随意可抛弃、可践踏的东西。池田大作曾经说过:“只有坚持人的尊严,才能有力地抑制人的兽性。”可见,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是做人的根本,是促使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没有尊严就等于人没有了脊梁骨,没有尊严就好比树木没有了根,没有尊严就相当于水没有了源头。经过长期研究论证并发展了“日心说”而被教会判处火刑的布鲁诺用悲壮的人生最后一幕告诉我们,人的尊严应该是:智力永远不会停留在意见认识的真理,它将永远向前,走向未认识的真理。
      尊严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尊严是一种高贵的美德。尊严是大无畏的勇气和一往无前敢于拼搏的气概。尊严是懂得自觉把个人命运和维护捍卫祖国荣誉紧密联系在―起最幸福的人们书写的人生光辉篇章!
      没有尊严的生活,缺乏尊严的人生,只具有表面的虚荣,在内里,是不幸福的。
      “生命有价,尊严无价”,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人的立身之本。呵护好师生的尊严,才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和谐的精神家园。
      
      二、彰显教师尊严,传承和发展“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
      
      中华民族数千年尊师重教的传统,有着难以割舍“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社会在不断进步,“师道尊严”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当今的社会和教育要彰显教师的尊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数千年“师道尊严”的文化情结。教师的尊严来自对科学知识的拥有,对知识无休止的追求,来自对教师职业的挚爱,来自于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责任承担和爱的奉献。也来自教师对自我生命的珍爱,幸福生活呵护、追求。还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对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尊重和认可。
      师道尊严面临诸多困惑与挑战: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进入了以财富论“英雄”的时代。面对经济尴尬的境遇,社会上的一些人抛弃对教师这一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尊敬和赞叹。教师一方面要守着职业道德,一方面又必须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承担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更多责任。社会的发展对“师道尊严”要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全面,而且越来越人性化。教师在呵护职业尊严的同时,自我人格尊严经常受到世俗的冲击。由此教师对“师道尊严”维护和追求陷入了诸多的困惑之中。
      第二,教师职业化倾向日益突显,“师道尊严”出现了缺失。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师,最主要的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道德象征,如果教师上课,只是讲授知识,那是没有“道”可言的。学校对教师业绩考核过于功利化,教师教学过程过于工具化,直接导致职业尊严和自我尊严意识的缺失。
      “师道尊严”的根本所在,是教师不只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个道德、人格的传承者。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一个“师”的角色,才可能谈师道尊严。否则,没有师道,哪来尊严?
      第三,学生以张扬自我个性为由,挑战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自我尊严。如发生在校园的辱师事件,肆无忌惮地嘲笑教师的言行,以攻击教师为能事等。强调学生至高无上的权利不能以牺牲教师权利尊严为代价。当教师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学校必须坚定地建立起秩序,否则就是纵容学生肆无忌惮,而且还会把这种肆无忌惮演变为正常,从人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界限,但二者又有明显的角色的差异,二者的责任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分别是永远都存在的。既然要老师爱学生,那么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尊重和爱是相互的。师道尊严不可以不讲,更不能过分地讲,是为了避免教师的压倒性权威会侵犯学生的自主性,是怕教师居高临下的姿态会伤害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教师必须有自己不可被肆无忌惮亵渎的尊严,这一底线永远都不可能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教育健康发展需要引导人们达成共识,不要让教育异化成这样的怪模样:既丢教师的尊严,又扭曲了学生纯洁的心灵,让师生对峙为敌,不再友爱。
      
      三、彰显学生尊严,发展健全人格
      
      第一,彰显学生尊严是教育肩负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以有尊严的人为主体的社会,才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和谐社会。尊严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维护公民尊严写入宪法。维护公民尊严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倡导“以人为本”,这对于维护公民尊严,进而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这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根本性的思想转变。就人类文明而言,维护人的尊严都应被视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之一。从逻辑上看,尊严具有不同层次,如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个人的尊严等。不过,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最基本的尊严应该是人性尊严。学校在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中要渗透尊严教育,强化学生的尊严意识。在学校做一个有尊严学生,走向社会才能做一个有尊严的公民。
      第二,学生尊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尊严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尊严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尊严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尊严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尊严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尊严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尊严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尊严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尊严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人格尊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尊严是一个人品德之母。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增强尊严意识将更加彰显厚德教育的特色。
      第三,彰显学生尊严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内化。学生的尊严体现在平时的言行和文化素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公共场合中,有些人无所顾忌,随意破坏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这些人不尊重别人,却自鸣得意。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一部分人素质的低下,素质的低下是缺乏尊严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要使自己有尊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这就意味着,要把那些有价值的知识,经过人生实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懂得人的宝贵价值,明白人是最高价值主体。如果是以这样的价值观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那么,人们就会自觉地尊重别人,也能够尊重自己,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以有尊严的人为主体的社会,才能扎扎实实地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尊严,才能够成为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和谐社会。
      尊严的本质是平等,是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必须让这种尊严意识在学生的心灵里扎下根来。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他在得势后才不会剥夺他人的尊严,他在失势后才不会出卖自己的尊严。
      
      四、学校增强师生尊严意识的实践尝试
      
      尊严意识不是与生具有的,需要培养形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也是在长期的人类生活中逐渐发展过来,一步步处于变化之中的一个概念。人类尊严意识的形成,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深层次的显现。因此,提升师生的尊严意识,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威权、说教、激情来支撑,提升师生的尊严意识关键之一是要培育师生的理性。尊严的真正确立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在良性的教育氛围中,在教育教学各项规定的有力保障之下,通过切实的对人性、人权和人格的启蒙,通过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培育师生理性的“自尊感”,提高师生修养,使之有思想、明法理、辨是非、知荣辱。同时,也需要给自尊注入更多的公共观念因素,使师生既要学会尊重自我,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第一,让师生充分认识到增强和内化尊严意识对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的深远意义。维护尊严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有助于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取得成功。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尊、自爱、自重。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是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的。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活着,还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自尊,才能自强、自主、自立,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对事业有所贡献。当一个人内心失去了尊严,他的自我规范和评估系统就会出现混乱、崩溃,怀着做人无所谓的心态而什么都说得出来,什么都干得出来。和谐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尊严的呵护。师生具有了很强的尊严意识,才能将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内化为稳定、持久的自我约束力量。尊严意识淡化的学校又怎能维护教育的尊严,又怎能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第二,教育师生要把握维护尊严的度。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师道过于尊严,明显缺乏教育民主、师生平等,学生的权利很少被关注:在农村学校,体罚、羞辱学生的情况仍较普遍。心理学中,我们把尊严定义为一种精神需要,也就是人格的内核。维护尊严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当然这里也要有一个度,一个弹性的区间。为人处事若毫无尊严,脸皮太厚,不行;反过来,尊严过盛,脸皮太薄,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谈到自尊,从思想上认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际的需要,辨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这时请你把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一下,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
      (一个巴掌,打掉的是女孩做人的尊严。尊严的失去带走的是心理脆弱的生命。这就是自我尊严意识过于狭隘和维护尊严力量的弱化。)
      第三,面对困难的学生给予物质帮助同时更要使他拥有尊严的力量。
      一个小故事说得很明白,两个人把钱给了一个盲人乞丐,乞丐对其中一人只说了声“谢谢”,却对另一人深深鞠了个躬。两人感到迷惑,乞丐说:“我用耳朵听得出来,你的硬币‘当’的一声很响,我知道你是从高处重重丢下来的;那位先生的丢钱声音很小,我明白他是从低处轻轻放下来的。”尊严来得如此简单。
      世界石油大王哈默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可见,他把尊严刻在了心里,他走向了成功。把“尊严”刻在心里,因为这样我们将度过美好的一生。
      面对他人的困难和不幸,我们不要急于奉献自己的爱心,而应激励他们,让他们勇于接受困境的挑战,帮助他们找回丧失的尊严,重新建立起生活的勇气。
      第四,在纠错的过程中不忘呵护做人的尊严,学校要在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多一些彰显尊严的做法。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育人”的经典故事,对抄袭作文学生三个优点的表扬,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尊严对学生尊严教育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纪学生,当我们面对这些犯错误的学生时,应首先考虑到对他们尊严的爱护,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将他们逼上没有尊严的绝境。用尊重和鼓励做成一颗颗“糖果”,放在学生们的手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你伟大的人格光环下茁壮成长,并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教师必须先成为大写的“人”字,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师,然后再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人格尊严的魅力,学校才会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才能浇灌出教育和生活的绿洲。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主义教育,很有可能让学生输在人生的终点上。缺少尊严的教育输掉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输掉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未来。本文罗列了众多有识之士有关尊严的观点,就是为学校尊严教育发出响亮呼唤。不到之处请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岔河中学

    推荐访问:以人为本 实践 治校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