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中的苏联因素

    时间:2021-07-12 04:01: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苏联斯大林工业化理论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来源,苏联的经验和做法也一度被因循,但其工业化局限则成为毛泽东重新思考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起点。
      关键词:毛泽东; 工业化思想; 苏联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5-0011-04
      
      一、苏联工业化理论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萌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是苏联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时期。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从思想背景来说,既有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尝试,也有孙中山关于工业化的主张,但不可否认,毛泽东工业化思想主要还是来源于苏联工业化理论。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间,毛泽东在阅读西洛可夫等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不仅反复接触到了“工业化”一词,而且还在一则批语中说:“苏联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只是由于工业化及农业社会化,才能将此主要矛盾解决”,[1]这是毛泽东首次使用“工业化”一词。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通过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提出中国必须要发展自己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并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建国以后,毛泽东在思考中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上,注意学习苏联工业化理论,并组织党内高层对苏联工业化理论和实践作过研究,对苏联工业化模式与西方工业化模式作过比较。[2]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他认为苏联工业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榜样,多次号召全党要注意学习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在1956年前后和195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对苏联工业化理论与实践不仅进一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 在工业化制度选择上,毛泽东主张因循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把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在当时,可供我们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舍弃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除了主观上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是不符合几亿人民利益的,在客观上也是走不通的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他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工业化密切统一的关系,“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和文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3]这同毛泽东所追寻的社会理想目标,即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高是基本一致的。在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关于工业化问题,毛泽东先是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将其明确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4]这表明在工业化的制度选择上苏联所展现的道路、成就和光辉前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所产生的示范作用。
      (二) 在工业化战略选择上,毛泽东认可苏联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苏联工业化最重要的经验和成就是它的高速度,这一点不仅在相当程度上与毛泽东渴求在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的愿望相吻合,而且在他看来,这也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赶追世界先进工业国家必须实行的一种超常规发展路径。经毛泽东主持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这样写道:“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50年到10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10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后要学习榜样。”[5]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这对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鼓舞,苏联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之所以被全党认同显然也与此有关。不仅如此,毛泽东在八大前后甚至还多次提出我国建设速度可否超过苏联的问题,认为“我国工业化,工业速度,完全应该比苏联少走弯路”。[6]由于对经济高速度产生了过于乐观的估计,毛泽东在随后实施了“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三) 在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上,毛泽东充分肯定苏联的经验
      世界工业化都是伴随着技术革命不断向前深入发展的,工业化完成的国家没有哪一个能离开科学技术的因素,毛泽东对世界工业化在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显然注意到了,他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7]因此,在思考中国工业化问题时,毛泽东非常明显地把技术革命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50年代中期,当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动时,也正是新中国初创工业化的时候,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7]正因为如此,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时,毛泽东号召全党,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知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8]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逐步展开,毛泽东更是多次提出全党要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在1955年3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明确指出:我们进入了“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9]充分体现了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二、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经验被毛泽东在实践中所因循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经济非常落后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对于没有工业化实践和经验的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完全照搬苏联经验,沿用其做法,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此,决不能因为在仿效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最初的选择。
      (一) 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因循苏联的做法
      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重要问题,但当时考虑的主要是如何为工业化扫清道路。当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如何实行工业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在党内当时围绕这一问题以刘少奇为代表主张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以及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差不多。以毛泽东为代表则提出另一条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他认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10]“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11]这条工业化道路实际上就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翻版。争论的结果是,刘少奇的中国工业化设想没有成为中国领导人的主流思路并予以贯彻始终,很快就被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所代替。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成就和经验的肯定及对苏联工业化战略选择的认同。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朝鲜战争的爆发,把新中国的安全与独立问题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加强国防、建立国家工业化,尽快使新中国强大起来显得尤为迫切。“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种痛苦我们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如果现在我们还不建立重工业,帝国主义是一定还要欺侮我们的。”[12]同时,现实的落后也促使毛泽东思考,在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遗产较少,几乎没有重工业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若不在一定时期内以重工业为中心,那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也就无从谈起,而苏联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典型范式。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很快在全党达成共识。

    推荐访问:苏联 工业化 因素 中国社会主义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