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逻辑

    时间:2021-07-11 04:01: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展开的现实运动过程。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多样的中国国情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动态的中国国情牵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特殊、多样、动态的中国国情中展开为生成与发展的逻辑过程。
      关键词: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2-0020-0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展开的现实运动过程。特殊的中国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多样的中国国情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动态的中国国情牵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特殊、多样、动态的中国国情中展开为生成与发展的逻辑过程。
      
      一、特殊的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逻辑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情况和自然情况、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的统一。中国国情具有丰富的内容、多层的结构和独特的特点,决定和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
      1.特殊的社会发展对理论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土壤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利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国门,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丧失、领土瓜分,国家动荡,民族危亡。因此,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近代的仁人志士先后引进了近代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搬来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但是,由于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辨别不清和对社会性质把握不准,他们并没有真正找到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1471马克思主义以其思想的科学性、理论的实践性、现实的批判性、革命的指导性,深深吸引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给彷徨中的中国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传播,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中国无产阶级更是把这种现实诉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转化为自觉的革命行动。可以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理论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入、生根的现实土壤。
      2.特殊的中国革命对理论的特别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特殊的中国革命对理论有特别的要求。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是完成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是在特殊的国情下进行的革命,中国的革命不仅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大不一样,也与经济文化同样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不尽相同。因此,中国革命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逻辑上的纯粹推演,也不能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做法机械复制。特殊的中国国情,要求中国的无产阶级既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又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并做出合乎中国革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依据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在深刻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全面认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前途、革命的道路等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性,而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以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国情的正确把握为前提。
      
      二、多样的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深厚的文化传统、特定的历史条件、具体的实践环境、复杂的社会结构,体现中国国情的多样性,规定了民族化、具体化、应用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路径。
      1.深厚的文化传统: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使之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在中国的民族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中国国情中厚重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属于人类和世界。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在西方社会特有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类智慧,必须演变成为具体国家和民族的智慧,才能展示它真正的智慧和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之具有中国的特性、作风和气派。
      毛泽东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方向。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辟者,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内涵。他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3]53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他一方面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知行统一”等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通俗的解释,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他又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实事求是”传统,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厚的历史根基。
      邓小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内容。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继承者,他将传统的革故鼎新、通变救弊主张,升华为全面改革的政策;将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提升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光大为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将传统的“正德厚生”、“贵义尚利”的主张,拓展为“两个文明一起抓”;将传统的大同理想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传统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与祖国统一的理论联系起来。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深叶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变化”、“民本”和“自强不息”等重要观点。科学发展观更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发展理论,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重要理念,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民族化的过程。

    推荐访问: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国情 逻辑 运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