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中“外部压力”说评议

    时间:2021-07-10 20:00: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术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原因的研究已有多年了,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如“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新民主主义制度设想”或“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等,探究其原因所在。但学者们讨论的问题是一致的,即原本先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社会主义步骤、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为什么在1952年夏秋之交发生变化,到1953年上半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对此,学者们发表的意见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所谓“外部压力”说。
      据中共中央党校韩钢《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一文的介绍以及笔者近来读过的文章,如《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8期发表的《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再思考》(以下简称《再思考》)等,这种“外部压力”说大致包括以下观点:
      第一,在斯大林和联共中央看来,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毛泽东是“半个铁托”,这给中共很大的压力,所以中共执政之后不久就要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斯大林和联共中央本来就不承认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成果——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尤其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斯大林更加不能接受。斯大林认为,既然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就应当像苏联一样在民主革命后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实行所谓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这构成中共“及早启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巨大压力”。
      第三,1952年8月周恩来访问苏联,斯大林对周恩来报送的《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的报告提纲》中没有提及什么时候向社会主义过渡表示了不满,因而中共就决定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当年9月中共中央开会讨论“一五”计划时,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张的重要背景性因素。
      由这样一些观点构成的“外部压力”说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构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呢?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商榷。
      
      (一)关于被称作所谓“民族主义分子”的压力问题
      
      这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实,但却难以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联系起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共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斗争方针、政策、策略,没有顺从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的那些不利于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主张,引起了斯大林和联共中央的不满。抗战末期他们曾向美国人明确地表示:“所谓的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并不是共产党”,“苏联政府并不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赞成美国支持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的政策。赫鲁晓夫在其回忆中说,“斯大林常称毛泽东是‘麦淇淋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反映了一个时期内斯大林和联共中央对中共领导人的看法。1948年6月,正当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大反攻已经一年、人民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之时,以苏联共产党为首的共产党情报局,因南斯拉夫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同联共大国、大党主义发生严重冲突,而将铁托等南共领导人打成“走上了民族主义道路”的“民族主义分子”,并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由此导致毛泽东是另一个铁托或“半个铁托”说法的产生。共产党情报局开除南共事件曾引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所谓“民族主义”问题的高度警惕,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编辑《毛泽东选集》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一个时期内也不再提“毛泽东思想”,以尽量避免被误解为“民族主义”问题的发生。
      上述事实说明,被称作“民族主义分子”的压力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过的,而且中共也感觉到了这种压力的分量。但是,这并不构成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道理很简单:这个“压力”并不发生在总路线提出的1952年或1953年,而是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前和刚刚胜利之时。毛泽东说:“……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一九四九、一九五〇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又说:“从打朝鲜战争开始”,苏联人“开始相信中国人”了,“两国开始合拢了”,“才摘下半个铁托的帽子”。“我们军队过江一打,他(指斯大林——笔者注)放心了,觉得我们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是真正的共产党了。”如果说中共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屈从于“外部压力”,那为什么不在“压力”最大的时候,即革命胜利之时就赶快趁热打铁、走上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在一段时间内还主张搞新民主主义呢?中共提出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恰恰是在消除了“民族主义”压力一段时间之后。事实表明,中共主张搞新民主主义也好、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好,都是独立自主做出的决策,跟所谓“民族主义”问题的压力无关。
      
      (二)关于斯大林不赞成中国革命胜利后搞新民主主义而施加压力的问题
      
      这首先是一个究竟是凭事实、还是凭主观判断来立论的问题。
      上面提到的《再思考》一文,用了不少文字来论证这个问题,并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直接联系起来。文中说:“斯大林的态度从国际政治和党际关系方面构成我党及早启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巨大压力。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殊道路及其意义,斯大林一直抱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而作为该革命的直接成果——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尤其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更为斯大林所不能接受。当时斯大林的观点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工人阶级并没有上升为‘当权的统治阶级’,‘新政府吸收全国居民中的一切阶层,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合作’;这反映着中共党内流行着阶级斗争熄灭的观点,而在农村则存在着指望富农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因此,‘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资本主义完全复辟的严重危险’。斯大林认为,既然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就应当像苏联一样在民主革命后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实行所谓的新民主主义制度。否则,中国就会像南斯拉夫一样,走上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把中国共产党所作的中国革命道路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所应该走的道路’的自我评价,看作是一种反苏的倾向,并以此向中国共产党施加政治压力,以至于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受到斯大林的冷落。”这些论述不外乎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作者自己论断性的叙述,但这些论断,如说斯大林“尤其”“不能接受”“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斯大林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应“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实行所谓的新民主主义制度”,都是根据什么得出的?斯大林究竟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作过这样的表示?作者并没有拿出证据来。如果以事实说话,只要看一下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秘密访苏时写给斯大林的报告以及斯大林对报告表示的意见,就可以得出与《再思考》不同的结论。刘少奇的报告用很大篇幅说明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问题,多处讲到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吸

    推荐访问:总路线 评议 压力 过渡时期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