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逻辑与新方向

    时间:2021-07-10 00:03: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从18世纪诞生至今,国家贸易理论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的角度、假设和理论基础,每一种理论都试图解释在当时的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及结果等问题,并各自得出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为此,简要回顾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重点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历史逻辑;新方向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9007002
      1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逻辑
      1.1古典贸易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斯密的贸易思想主要包括:①分工思想,即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进而增加国家财富,但分工会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参与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分工。②绝对优势说。即国际贸易遵循的原则与国内贸易一样,都是绝对成本优势。③互利双赢思想。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对各参与国都是有利可图的,参与国不仅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直接收益,还能通过提高国内竞争者的压力、降低国内垄断的可能性等获利。
      1817年,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提出影响深远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是基于劳动价值论,二者的假设前提也大体相同,前者对后者最大的修正在于:国际贸易的基础不仅限于生产效率的绝对优势,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效率上的相对差异,国际分工和贸易就可能产生。一个国家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拥有绝对优势,也应集中生产并出口相对优势最大的商品,反之亦然。
      1.2新古典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赫克歇尔最早提出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其学生俄林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于1933年创立了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的核心观点是:生产成本决定的商品的绝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直接原因,生产成本取决于要素价格,而各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要素的价格,归根到底,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短缺、价格高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1.3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战以后,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贸易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促使学者们对传统贸易理论提出质疑,最先拉开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序幕的是里昂惕夫,他先后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贸易结构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与H—O理论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后人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随后的国际贸易研究几乎都是围绕解释和验证“里昂惕夫之谜”展开的。
      1.3.1需求相似理论
      传统理论都是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而林德提出从需求方面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论适宜解释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需求相似理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①一国产品的出口取决于国内需求;②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取决于二者需求结构和偏好的相似程度;③影响一国需求结构和偏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
      1.3.2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认为,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主要是技术产品的贸易,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间的技术差距,这种差距能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在技术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通过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获益。但随着技术被进口国学习和模仿,这种比较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该种技术引起的国际贸易也会终止。一国之所以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获利,原因是技术存在模仿时滞,包括需求时滞和反应时滞。
      1.3.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国际贸易中,技术产品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明创造出来的,但随着贸易的发展,技术会被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的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地位会发生逆转。弗农提出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他将国际贸易的参与国分为发达工业国家、中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将产品的技术阶段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在创新阶段,发达工业国家首先发明新产品,获得了绝对优势;随着贸易的开展,其他国家开始竞相模仿,产品进入了成熟阶段;最后,技术会趋于标准化,大量厂商参与竞争使产品进入了标准化阶段,最初开发这一产品的国家就会丧失绝对优势。
      2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1新国际贸易理论
      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化之间两难冲突的模型,即DS模型,他们认为市场能够折衷这一冲突,形成垄断竞争的均衡状态,即每个生产者各自生产一种差别化的产品,这样既可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多样化需求,生产者也可通过形成规模经济来获得垄断优势,参与国际贸易能够扩大产品市场,因而能缓解这种两难冲突的局面。
      1979年,克鲁格曼利用DS模型和张伯伦模型研究了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他提出,国际贸易可能仅仅是一种扩大市场和追求规模经济的方法。1981年,他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出现的三个新现象进行解释,提出了两个重要结论:①贸易的性质取决于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相似程度,推动产业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是规模经济;②开放贸易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贸易模式,如果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那么扩大市场的好处就会超过分配效应,拥有大量稀缺要素的生产商也会从中获利。1983年,他进一步阐述了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都是贸易和贸易所得的原因。1985年,他和赫尔普曼探讨了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在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三种处理报酬递增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学者对新贸易理论研究,发展了一个新的贸易理论的分析方法,即“产品差异化”分析法,建立了一个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分析国际贸易的模型。至此,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逐渐成为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新贸易理论正式形成。

    推荐访问:逻辑 国际贸易 方向 理论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