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抗争的研究及其特点

    时间:2021-07-05 00:0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zdb/zzdb201505/zzdb20150517-1-l.jpg
      摘要:近年来,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抗争的研究具有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在研究内容上,侧重分析普通民众利益受损型的抗争;在研究阶段上,重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抗争的关注;在研究方法上,将实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重视对抗争事件发生机制的研究。美国学者研究的多元性、实证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预防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抗争运动的发生。但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由于中西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部分美国学者的话语体系仍在一定程度上蕴含“西方中心论”的成见。为此,总结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抗争的特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反观自身,也可以开展交流、澄清偏见。
      关键词:社会抗争;美国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5)05-0123-06
      国外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抗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而海外相关研究中,美国学者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素有传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研究更是重视,其对中国社会抗争的研究成果丰硕并受到广泛关注,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美国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较早关注与其中国政治研究同步进行。同国内学界的研究相比,美国学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相对要早得多。赵树凯曾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外学者关于改革以来的农村冲突的研究就已经出现在国外最重要的中国研究学术刊物上,这就是裴宜理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海外学者对中国乡村研究的反应更快,进入更早。”①而欧博文(Kevein J.Obrien)对当代中国农村冲突的研究也被赵树凯视为改革以来农村冲突问题的前驱研究。欧博文和李连江从1996年开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文章。比安科(Bianco Lucien)对中国农村的研究、白思鼎(Thomas Bernstein)和吕晓波对中国农村抗税抗争的研究等成果和对中国社会抗争的关注度都早于国内学术界和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2006年以后才呈现出加快趋势。近年来,关于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一个快速增长的领域。Elizabeth J.Perry.“Chinese Conceptions of "Rights":From Mencius to Mao-and Now”.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08.6(1):37-47.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抗争侧重关注抗争产生的原因、策略选择中的主体意识、政府回应和后续影响等方面。为此,总结美国学界的研究特点,是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反观自身、开展交流、澄清偏见的可取之道。本文对美国学者的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研究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首先对美国学者的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阶段进行总结;其次,对美国学者的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研究主体和方法进行总结;再次,分析美国学者研究的价值取向。
      一、抗争的类型学考察和研究阶段划分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在对欧洲民族的抗争研究中,将抗争的诉求分为三类:竞争型诉求(competitive claims)、反应型诉求(reactive claims)和主动型诉求(proactive claims)。Charles Tilly.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McGraw-Hill.1978.143-151.尽管后期蒂利已经不再用这一分类模型,但这一模型仍被学者广泛使用。按照蒂利的这一类型分类,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存在的这三种类型的抗争均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学者较为关注中国农村的械斗的研究,按照蒂利的划分属于竞争型诉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应型抗争的研究成为美国学者的关注焦点。美国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类型研究主要集中于反应型。反应型抗争源于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进而采取的维权行动。而进入新千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入,主动型抗争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社会抗争的行动者上,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抗争的研究对象从两个方向上展开:一是关注持不同政见者的抗争,关注异议者抗争研究文献如:Maura Elizabeth Cunningham,Jeffrey N.Wasserstrom.“Interpreting Protest in Modern China”.Dissent.2011.58(1):13-18.;Pei Minxin.“Rights and Resistance:The Changing Context of the Dissident Movement in China ”in 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edited by Elizabeth J.Perry and Mark Selden.New York:Routledge.2010.31-55.;P.Pan Philip.Out of Mao"s Shadow: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 New China.Simon and Schuster.2009.等二是关注普通民众的抗争。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抗争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国内不满中共领导并试图采取新的政治选择的活动分子的抗争行动;而对普通社会抗争的研究主要关注改革过程中普通民众包括工人、农民和市民的不满所引起的抗争。普通民众的抗争不以挑战政权合法性为目的,而聚焦于具体问题的解决。长期以来,由于中美意识形态的不同,对反抗中国国家政权的异议者,美国学界给予了较高的关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通民众的抗争则是美国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抗争更为关注的主题。在当代中国抗争政治的群体研究上,美国学者主要关注农民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学生群体、市民群体、少数民族等的抗争。90年代农民群体和下岗职工的抗争是美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进入新世纪,尽管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原先以反抗不合理税费负担为主的抗争消失,但以土地为主的抗争成为了农民抗争新的表现形式。下岗职工的抗争也随着国家对其福利待遇的改善而大幅度减少,新的市民抗争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抗争成为美国学者研究的新取向,但是由于骚乱在美国社会抗争的传统研究中始终不占主导地位,因此,与直接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抗争相比,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抗争始终不是美国学者关注中国抗争政治的重点。对工人抗争的关注也是美国学者自国有企业改革以来研究中国抗争政治的重要聚焦点。李静君(Lee Ching Kwan)、赫斯特(William Hurst)等都对工人阶级的抗争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抗争行动者的结构性关注见下表。

    推荐访问:美国 抗争 中国社会 学者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