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西方主流学术刊物上的中国经验研究

    时间:2021-07-05 00:01: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主流学术刊物上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文章进行分析,揭示了西方学者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从中发现西方主流学术圈对中国经验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存了自己的民族特点,而对改革实行的渐进式推动,使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扣繁荣,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坚持创新的举措,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改革中充满活力,平稳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
      关键词:西方学者;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3—0103-06
      西方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研究有逐渐深入之势,理清西方学者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状况,能及时了解西方主流学术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态度,考虑到这些知名学者对某些国家政府决策的影响,对之进行梳理和评析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西方国家的政策导向。本文所关注的西方主流学术刊物包括《中国季刊》(China Quartly)、《现代中国》(Modern China)、《亚洲纵览》(Asian Survey)、《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中国》(China Journal)等,这些杂志或者是由西方著名大学承办,如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或者出于西方著名学术机构,其观点突出体现了西方主流学术圈的看法,在研究立场、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上力求客观、科学。本文摒弃了那些有着明显政治倾向性的学术杂志,因此,考察西方主流学术杂志的观点、态度,既能够把握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发展的看法,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理论创新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一、坚持渐进的改革道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学者对中国成就的关注度明显增加,此时,有学者就中国改革开放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构架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成就基础之上的,是坚持民族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经济主权的结果,而这正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如马丁·哈特·兰兹伯格(MartinHart—Landsberg)等认为“由于改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那些视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迈进的左翼人士数量自1990年后开始下降”,“那种视中国为发展模式的思想活力正面临明显的资本主义复辟。”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后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存在争论,但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这应归功于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总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教训后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面临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是前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坚持全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做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成绩是显著的,但关涉所走的道路,仍有人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大木一训曾将之概括为国家资本主义,而英国剑桥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彼得·诺兰(Peter Nolan)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共生的“第三条道路”,而卡帕那·米斯拉(Kalpana Misra)也在著作中委婉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出现了偏离而且使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表现超出了预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的物质文化水平,而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突出成就,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一直努力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推行了渐进式改革,她以维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使民众改善了生活,获得了实惠。
      在推行渐进式改革中,中国政府考虑到经济发展会引发分配的不公,为保证改革后民众依然能够享受社会公平,中国政府对农村土地改革和大型国有企业表现出强有力的调控能力。斯坦福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兼威廉哈兹荣誉教授珍·斯琪(Jean C Oi)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中国国有企业私有化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她指出中国政府对于小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基本上采取了放任态度,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则进行了有力的干预,从而实现了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局势的有力控制和合理布局,这对保证社会公平有相当意义。卡仁·R·费舍尔(Karen R.Fisher)指出,在中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中国正转向中等发达国家,这不仅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政府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且政府也可以将更多的钱投向公民的福利。在他们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民众能够分得实惠。
      中国进行的体制改革是改掉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的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体制,以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等。中国能够实现经济的平稳过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正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注意扶植国有企业和公有成分的主体地位,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鼓励私有经济的增长,对于集体企业的发展也大力推动,但是仍有证据表明国有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居于主导地位。
      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戴维·科(DavidKerr)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是其推行渐进式改革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改革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中国发展从事实积累驱动到技术创新驱动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这使得中国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依然延续着过去“自力更生”的传统,而中国靠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的状况受制于全球生产系统、WTO知识产权规则等,这促使中国政府坚持自己政策的独立性。
      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政治改革稳步推进等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分不开,对此,部分文章研究中也采取了比较宏观的考察,如佛雷得雷克(Frederick C.Teiwes)在其论文《中国政治的特点》中,对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城乡政治状况进行了考察,他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改革中充当的积极角色基本持肯定态度。而密执根大学教授迈克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在论文《21世纪的挑战,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对21世纪的中国政治结构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政府依靠强大的政治力量来实现政府机构的变迁其操作卓有成效,但也指出此举所蕴含的政治风险。因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推荐访问:学术刊物 中国 主流 经验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