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国际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时间:2021-07-02 16:03: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是对国际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的归纳性综述。在界定国际制度及变迁之后,重点归纳了霸权稳定论、动力机制论、相互依存论、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对国际制度变迁的动力所做出的论述。最后对是初步的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制度变迁;动力;综述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15 — 03
      在我们观察国际制度时,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有的国际制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在功能、效能甚至形式上不断消亡;二是既存的一些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的主题、功能在发生改变。如果我们用“国际制度变迁”来概括上述两类现象的话,那么紧接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国际制度保持稳定,而有的国际制度却不断发生变迁?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一、国际制度变迁的概念
      所谓国际制度,指的是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期望值趋同。〔1〕按照这个定义,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国际组织、国际体制与国际惯例。国际制度的研究路径分为三个流派:基于利益的理论、基于权力的理论与基于知识的理论。与此相对应,我国学者将国际制度的研究分为三个学派:现实主义国际制度理论,新自由制度理论与建构主义国际制度理论。上述国际制度研究的主要议题是“国际制度是否重要”与“国际制度如何重要”。虽然这些理论在演进过程中也都涉及到国际制度的变迁问题,但相比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而言,制度变迁的问题仍属国际政治理论中的边缘议程。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不同领域,有没有一个一般性的“国际制度变迁”范式难免不让人抱有疑虑,但随着国际制度,特别是国际组织(如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自主性的提升,以国际制度变迁为因变量的研究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另一方面,国际制度变迁是一个历时性现象,制度的变迁对国家创建或者国际制度选择必定会产生影响。
      早期的国际制度研究主要关注国际机制。奥兰·扬认为国际机制在自身内部动力与外部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作用下,会经历持续不断的转化。“转化”指的是国际机制的权利与规则结构、社会选择机制的特性以及其遵守机制的本质发生重大变更。〔2〕唐纳德·普哈拉与雷蒙·霍普金斯认为国际体制变革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保留规范同时变更原则;另一种是既推翻规范也变更原则。前者被称之为“演化性变迁”,后者被称之为“革命性变迁”。〔3〕约翰·鲁迪的观点比大多数人的看法更加细致入微。他认为国际机制变迁包括规则与程序(体制的工具性部分)变迁与原则和准则(体制的规范体系)变迁,并且二者在外部权力结构变化时并不一定会发生共变。〔4〕上述定义把国际制度的变迁看作是制度内规则、原则、规范、决策程序等“质”的变迁,但国际制度变迁也涉及“量”的变迁。在国际社会,一些国际制度生成、衰落、消失,但还有一些国际制度生成、生长、发展。〔5〕
      霍尔斯蒂认为国际制度的变迁形式和程度多样。国际制度的变迁与国际社会的情势或者形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国际社会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减少某些元素,但并未实现新旧交替。对一些国际制度来说,在其功能未变的情况下,扩展了活动的范围、数量;并且规则更加复杂化,形式更加多样化。国际制度在量变积累之后,产生质变。但是,制度转变并非是无源之水,新的制度形式来源于旧制度。也就是说,新制度可能会部分地代替旧制度,但一定会保留旧制度的剩余物,继承旧制度的遗产。其次,国际制度的变迁还包括制度反转与制度废止。反转,指的是制度变迁没有按照设想的路径前行,或者退回到更加原始的形式;废止意味着模式化的行为、惯例、规范、规则已经过时,制度被最终废止。〔6〕
      二、国际制度变迁的动力解释
      (一)霸权稳定论
      国际政治理论中,现实主义者把国际制度作为权力的“附带现象”。因此,国际社会的权力分配发生变化,国际制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迁。霸权稳定论是制度变迁结构性解释的典型,最早由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提出,最后经吉尔平发展完善。所谓霸权,就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单一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按照基欧汉的归纳,霸权稳定论的两个中心观点是: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由一个主导国家创立的,作为国际秩序的元素,国际制度的形成要依赖霸权国的存在;秩序的维持需要霸权国持续存在。〔7〕霸权稳定论把机制的创建、维持与霸权国的存在联系在一起,那么霸权的衰落就会导致机制的削弱,这样本来用于分析国际经济秩序稳定的理论就被用于国际机制的分析。
      (二)“内部冲突”与“权力结构”论
      奥兰·扬认为一些国际机制本身存在“内部矛盾”,这些矛盾是机制核心要素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它们往往导致机制的失灵,机制变革的压力也随之上升。其次,机制矛盾也展示出不断发展的特性,随着时间不断加深,矛盾最终成为机制的常态。这种“内部矛盾”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内部危机的理论在分析方法上是相似的。除了唯物辩证法之外,动态平衡模型也可用来分析这种矛盾。制度动力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随着主导行为体在国际机制中的有效权力的衰落,国际机制将很难生存。这种看法与霸权稳定论一致。国际机制事关参与者切身利益,权势国家会竭尽所能施加压力,以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式达成“宪法性”的契约或者进行合法性的谈判。因此,国际结构中权力的转移,有时可能是缓慢地而非突然地反应到制度变迁中来。除此之外,奥兰·扬也认为国际机制经常地成为外部力量影响下的“受害者”。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会侵蚀机制基本的元素,比如自然界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扩散;同时,一个国际制度的变迁有时会促使其它国际制度的变革。〔2〕
      (三)相互依存论对机制变迁的解释
      基欧汉与奈主张应该从国际体系的结构与过程两个方面来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它提出了四种解释模式〔8〕:(1)经济过程解释模式。在相互依存论看来,完全的经济竞争是不存在的,经济过程必然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按照这种模式,国际机制变迁的前提条件是:技术变革与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将使现存的国际机制过时;政府要对国内民众提高生活福利的政治要求做出反应;跨国性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将促使政府改变或者重建国际制度,已恢复其效用。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制度的变迁将是对跨国经济活动规模扩张与形式变化的反应。(2)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相互依存论质疑现实主义关于权力分配与机制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观点只能部分解释国际机制变迁。一个完整的权力解释模式还应加入三个因素:首先,对军事侵略威胁认识的变化;其次,美国与其贸易、投资伙伴之间相对权力的变化;第三,欧洲与第三世界关系的变化。(3)问题结构解释模式。该模式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不同的问题领域往往具有不同的政治结构,而这些政治结构在不同程度上独立于国际经济、军事力量总体分布状况。这就意味着,在某一问题领域内的权力资源在被用于其它问题领域时就会失去部分或者全部效力。不同的问题领域存在不同的政治过程和制度,各个问题领域难以照常、有效地联系起来。即便各国试图将问题领域联系起来,但联系战略难以成功。现有机制的收益与心怀不满的国家对新规则结果的预期差生差距,一旦国家在现行规则之下的影响力与其改变规则的权力资源存在不一致,急剧的制度变迁变化发生。(4)国际组织解释模式。这种模式假设:一系列网络、规则与机构的建立,将难以清除或者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一旦与既有的网络或者制度中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即便是具备超强能力的国家也并不能随心所愿。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实质上是强调国际组织的政治进程对国际机制变迁的影响,但它有理论限度——只适用于复合相互依赖的情形。

    推荐访问:变迁 机制 动力 制度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