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缓兵之计:试析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

    时间:2021-07-02 12:01: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经过晚清各时期仁人志士们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以夷制夷”成为李鸿章的主要外交策略之一,在晚清外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是基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被迫选择,并不谋求对外交以及其他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只是一时之策,并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外交困境。
      关键词: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47-03
      
      一、作为外交策略的“以夷制夷”
      
      1,以夷制夷策略的来源
      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之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形成了“因夷守边”、“华夷有别”、“天子守在四夷”的“驭夷”方略和属国政策。直到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迫使当时的人们开始从天朝礼治体系和朝贡体系中走出来,谋求改变,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针,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李鸿章的主要外交策略之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里说“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驱驰,是谓以夷款夷。”但是,魏源的主要着力点在于了解夷情,尤其是要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来抵御外敌侵略。
      在早期的中美交往中,晚清政府尤其是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英美的不同:林则徐在收缴鸦片过程中美商的配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的调停角色,在1858年的换约过程中美国使团的服从安排,蒲安臣提出的“合作政策”,都加强了当时洋务派乃至清政府对美国的好感,强化英美不同的印象,从而初步形成“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
      当时的执政者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而选择了以夷制夷策略:一是晚清中国力量的不足,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为了应对一系列内部叛乱和支付外部赔偿加重了财政负担。二是洋务派对列强的看法,一方面开始消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承认“变局”。李鸿章认为“西方是中国数千年来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另一方面认为列强在中国并不是谋求领土,“恭亲王和文祥以西方军队按照条约迅速从北京撤退为例子,断言西方人与中国历史中企图获得中国领土的其他外夷不同”。因此与列强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三是洋务派的外交目标。某些进步的士大夫,特别是自强运动的领袖人物,强调中国应该把握变动的时机,向西方学习。“改良派冯桂芬在六十年代初期曾经恰当地指出,虽然中国不久将把国内叛乱镇压下去,但它不能把肯定要在中国呆下去的西方人赶走。所以,与来自远方的人们保持和平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因此破除了过去的“以商制夷”和“以民制夷”的政策,提出以诚相待,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因此要恰当地利用均势原则使中国在强国之中保持独立。
      2,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思考
      在李鸿章的眼中,面临着列强的欺侮和侵略,积弱的中国别无选择,必须实行合作性和防御性外交。因为列强在华虽然有共同利益,但由于国力不同,利益必然有冲突,因此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实现夹缝中生存。此时“以夷制夷”真正成为了一种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加以利用,即利用列强争夺中国利益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实现均势,从而维护和延续清政府的权益和统治。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寻求国际调停。寻求国际调停最主要是为了借外国的力量,进行干预和调停,从而避免发生冲突或战争,尽可能保全利益。如1895年马嘉理案发生后,李鸿章奉命与英公--使威妥玛交涉,威妥玛恃强傲慢,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特别是要提滇抚岑毓英来京对质,这是任何+主权国家都无法容忍的。在烟台重开谈判后,李鸿章决定利用各国公使迫使威妥玛让步。他借慈安皇太后万寿节之机设公宴宴请各国公使及驻烟台海军将官。在宴席上李鸿章抓住时机陈述,得到公众舆论的同情,迫使威妥玛次日便同意免提岑毓英,开始其它条款的谈判。李鸿章的这一胜利引起各国瞩目,提高了他的国际声誉,也是他运用“以夷制夷”的一个直接体现。再如“三国干涉还辽”,引入俄德法三国的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第二,合作性外交,“与其听一国久踞,莫若令各国均沾”。这个策略实际上是与蒲安臣提出的合作政策相对应的,希望引入各方因素,一方面表明对列强的合作,寻求列强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各国的利益角逐中利用列强的矛盾,平衡各方力量,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这突出表现在处理朝鲜的问题上。李鸿章新的国际均衡政策就是,让朝鲜在从西方引进的条约体系下,尽可能和多的西方大国建立条约关系,目的是为了防止任何一个大国独占朝鲜,想在朝鲜形成一种国际权利和利益的均衡,以此来保全朝鲜和维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在朝鲜问题上,他主张“以夷制夷”,部分维持宗主权,以现实主义的政策取代“天子守在四夷”的传统观念,一切以宗主国的本身安全和国内战略为出发点。因此1882年5月22日,朝鲜与美国在仁川正式签订了《朝美通商条约》。此后,英、德等西方列强也以此约为蓝本,与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使列强承认朝鲜对清朝的藩属地位,同时又加强了清朝对朝鲜的影响,朝鲜的国门被全面打开。但是在朝鲜壬午兵变后,袁世凯进驻朝鲜,全面改变了李鸿章的既定政策,对朝鲜的经济政治的过度干预,给了日本以口实,造成了中日在朝鲜利益的巨大冲突,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爆发。
      第三。联合与结盟政策。李鸿章最初产生结盟思想是想联合日本形成“东方防线”,但是随着日本的实力和野心不断增长,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促使李鸿章从联日转向联俄,企图借俄国的力量来达到遏制日本及其他国家过分侵略的目的。1879年8月,中国驻俄公使崇厚未经清政府批准,同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了需要与俄国重新订立条约之外,几方面因素共同促使李鸿章谋求与俄国联合:一是李鸿章认为俄国实力较日本雄厚,依赖俄国更加可靠。二是甲午战争对日战败的耻辱,使中国国际地位和声誉急剧下滑。迫切需要谋求与大国的联合以缓解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三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俄国联合德法成功地使日本“还辽”,并且使赎辽费由一亿两降至三千万两。清廷及地方督抚大员对俄国另眼相看。张之洞、刘坤一等都明确表达了“联俄拒日”的主张。在这种朝野一片“联俄”的气氛中,李鸿章充当了清政府联俄的使者。
      
      二、李鸿章以夷制夷策略的评价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是一种现实主义外交,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利用列强之间的斗争谋求列强在华力量的平衡,从列强的斗争中谋求最大限度的国家利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处于列强争夺之中的国家赢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国际空间,也一定程度上地维持了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统治,如借助俄法德干涉成功“还辽”,引入各大国的力量制衡日本在朝鲜的行为等等,但是也遭到了很多次失败,比如“光绪二十二年的《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身的大错,以后瓜分之祸及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都是那个密约引出来的。”“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当时

    推荐访问:以夷制夷 缓兵之计 外交 策略 李鸿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