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时间:2021-06-24 04:01: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从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内涵界定入手,探讨了目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种主要因素,重点从双主体互动、观念变革、方法创新、情境创设等方面提出建构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因素;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它的当然使命。自“05方案”落实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手段、更好促进新课程的“以人为本”,就引起了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我们将在本文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界定
      
      有效性,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一个指标,是人类解释、规范、估量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尺度。最早对有效性理论的探索源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如加涅的教学设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以及奥斯丁的“有效教学策略”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经过从20世纪初到本世纪的不断探索,人们从教育主体、教育环境、过程、结果、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等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规律进行了探索和发展,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对有效教学活动在理论上也达到共识: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国外20世纪初就开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到近10年在中国各学科研究的兴起,一直到目前沈壮海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理论的提出,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如对教学内容把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是否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是否实现课堂教学互动等等。但是,这些研究要么只单纯注重某个教学因素的研究,要么研究的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就是指教育者遵循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高低的价值判断。具体说来,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其教学要求能顺利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意识,而且也体现在能够外化为符合思想政治要求的行为;既能够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又能够通过个体的思想政治行为辐射和推动家庭、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既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果的有效性,又要关注其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以及其要素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全面的、由静态到动态的科学研究。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主体因素(教师、学生)、观念因素、方法因素、内容因素和情境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1、主体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教育者在施教中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的能动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我们理论上一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两个主体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及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以教育者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作为纯粹的客体进行教育,从而把教师在。教”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在“学”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这种观念所导致的实践表现为“有教无学”的低效教育。
      
      2、观念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自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基本问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目的、功能等观念的认识上。在目的方面,存在着教学目的与实践目的的脱节、单纯传授知识与实践中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矛盾;在功能方面,存在着强调政治功能而忽略育人功能和发展功能,强调培育国家、社会需要的“完人”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致力于培养人格完善和个性充分的人才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功能的强调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的弱化,导致了学生们的反感,使课程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方法因素
      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遭遇了方法陈旧、呆板的藩篱,表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认为只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知识部分的灌输教育,学生就会在实践中表现良好,这种“目中无人”的授课方式往往导致的是“事倍功半”的苦果;封闭式教学模式,是为灌输课本知识而进行单向交流的封闭教学模式,它由于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解答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种种困惑而导致了学生厌学、逃课、上课睡觉等等现象;案例式教学模式因为形象生动而被广泛采纳,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此方法的把握容易失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故事会”或案例堆积课,失去了应有的有效结果。
      
      4、内容因素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家庭与社会的影响、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及课堂的教学作用,忽视了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造成“学校人”和“社会人”的裂变。这种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去改变教育对象的思想,导致了在文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越来越困难。社会的实然教育强力消解着通过学校应然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在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课堂内外教育中感到迷惘和困惑甚至形成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低迷也就在所难免。
      
      5、情案因素
      是指为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制造或创设与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举措。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的失效现象:课堂创设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学生在这种情境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或人物认同;为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情感体验而将政治理论课上成影片观摩课;授课教师因语言缺乏感染力而出现了学生睡觉、做课外作业、发短信、看小说等,政治理论课上成了自由课。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际表现状况及效能发挥状况。
      
      三、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以因素的分析,笔者谈几点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对策 有效性 制约因素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