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区域性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建设实践

    时间:2021-05-29 12:01: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介绍了一个区域性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建设的项目发展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及实践体会。探讨了以数字图书馆为框架,采用数字资源元数据自动收割技术和智能定位系统,建立元数据自动收割集中与对象数据分布管理模式的区域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区域内文化信息发现和系统内数字资源管理等。
      [关键词] 网络系统;OAI—PMH协议;标码技术;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4-0046-04
      微聚,应该说是当前比较潮的词汇,意思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约会交友应用,它每天可以帮助认识有趣的人和事,通过约会和聚会作为兴趣的切入点[1],基本理念就是对人对事的发现并参与。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就是试图以文教化,微聚成云,将分散在广西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信息通过文化资源发现与智能定位系统进行汇集,方便广大读者的利用。区域性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建设项目是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北京中数创新公司合作承担的国家文化科技提升项目——分布式异构文化资源智能定位与收割平台研究。2013年该项目被列为文化共享工程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地方特色应用项目,其中新增了对区域文化系统中文化馆、博物馆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收割与发布、元数据和对象数据的异地互为收割与存储等内容。该系统主要采用元数据收割技术、网络资源抓取技术和标码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同信息发布系统、不同结构的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智能定位、关联整合、分布式云存储和备份以及统一检索,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目前已在广西的自治区、市两级共6家公共图书馆完成系统的部署,并已基本实现各馆数字资源的自动收割、整合与发布。
      1 项目发展背景
      区域性数字文化微聚系统建设项目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2],1996年由文化部组织申报,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领域进行多馆合作研发的第一个项目,2001年5月完成鉴定验收。广西桂林图书馆于2000年12月,经国家图书馆提出,文化部同意,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代表参加该项目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国家图书馆为该馆提供了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软件(CDI),并进行系统安装和培训。广西桂林图书馆主要通过该系统进行数字资源加工,提交元数据参与项目工作。
      “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成功之处在于:1)创建了分布式、可扩展、可互操作的数字图书馆总体建设框架,设计了通用型数字图书馆系统体系结构,开发了通用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数字资源加工系统。该加工系统基于XML,独立于具体的处理平台,使用方便,适用于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四种类型多媒体对象数据的加工。2)创建了一个多馆合作网络资源建设体系,建成了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可互操作,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南京和桂林等七地的体系,其资源有文化旅游、法律法规、中国名人和中国军事等四类30个数字资源库,总容量超过900GB。3)初步形成了数字图书馆资源加工标准规范框架。
      2002年基于“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研究成果,文化部在启动了文化共享工程时将该系统配送给试点参与馆进行资源加工和发布。2002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成为文化共享工程试点馆,获得文化共享工程配发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软件(CDI);在广西的争取下,之后又配给了南宁市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2006年后北京中数创新公司又向北海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提供了系统软件。广西两个省级馆和一些中心图书馆采用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软件(CDI)进行数字资源的制作和发布,为全区数字资源分布存取创造了基础条件。
      2003年基于该系统的元数据集中存储、对象数据分布存储的数字图书馆功能,广西桂林图书馆和柳州市图书馆联合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申报了建设“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验型元数据共享平台”项目,之后南宁市图书馆也加入其中。该项目由广西桂林图书馆牵头实施,南宁市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参与建设,基于数字图书馆和互联网通信平台,参与馆将元数据提交给广西桂林图书馆服务器,读者用户通过一个资源检索界面,可以检索到参与馆的信息,需要时通过资源调度系统提供相应的对象数据,实现了元数据集中存储,对象数据分布存储,无缝跨地区、跨库检索的功能。
      2009年为提高广西公共图书馆自建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针对“试验型元数据共享平台”中元数据集中和更新需人工干预,智能化程度低;对象数据存放位置变动时,数据调用出现链接障碍;资源使用统计系统欠缺,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查重和资源使用情况分析等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北京中数创新公司联合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申报了“建立基于OAI—PMH协议的互操作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科研项目。该平台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框架,基于OAI—PMH协议,具有跨地区、跨库、智能化信息收割、资源整合等功能。项目内容包括建立基于OAI—PMH协议的广西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由省级馆CDI OAI收割服务器自动、定时对各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加工层的元数据进行收割;元数据系统收割过程不需人工干预,按照既定设置自动运行机制,实现广西文化资源利用元数据集中、对象数据分散管理的模式,掌握全区文化资源建设和利用情况,读者用户可通过一个界面查询全区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
      OAI—PMH的制定最初是[JP2]为了解决电子期刊预印本的互操作及检索的问题,但这与各类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遇到的元数据互操作的问题类似[3]。在美国数字图书馆联盟(DLF)等组织的推动下,2000年上半年,OAI使用范围迅速扩展到数字图书馆领域,目的是实现分散的、不同系统平台之间的元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系统的互操作能力。该协议采用互联网和元数据两种技术,以DC的15个核心元素,作为各系统不同元数据格式间互相映射的标准来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平衡了增强功能与解决难度之间的矛盾。通过OAI—PMH元数据获取协议,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数字资源。[JP]

    推荐访问:区域性 实践 数字 建设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