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

    时间:2021-05-25 20:02: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大别山的辉煌历史与一代伟人邓小平密切相关,这就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致力于实现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邓小平以“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的伟大风格和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亲自率领大别山党政军民英勇奋斗,勇当战略反攻的前锋,使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这段经历使邓小平难以忘怀,后来他回忆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却都在打胜仗,这些胜利是在以弱对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
      邓小平与大别山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自西向东绵延起伏270余公里,主脊为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这里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
      邓小平与大别山的不解之缘始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25日,从大别山走出的两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1938年1月,邓小平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调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从此以后十几年,这支以大别山红军为基础的英雄部队一直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邓小平对大别山的认识和了解由此与日俱增。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建立中共党组织较早、群众基础深厚、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风暴发源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红军的摇篮,先后诞生了红十一军、红十二军、红一军、红四军、红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10支红军部队,创建了以新集(今新县县城)为红色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全国六大战略区域之一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初期,从这里进行的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做出了实行战略反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5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统一领导南征行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迅速调集第一、二、三、六(以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一部为基础)的4个主力纵队12.4万人组成了第一批南征部队,史称刘邓大军;随后,又调集由中原突围主力部队(原新四军第五师)改编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十二纵队,组成了第二批南征部队。当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从大别山走出的三批子弟兵(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第五师),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肩负起重返大别山、实施战略反攻的历史重任。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余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至7月28日,刘邓大军经过28天激烈的连续战斗,歼灭了敌人9个半旅、4个师部6万余人,俘敌高级将官5名,缴获野炮、山炮64门,击落敌机4架,击毁坦克2辆,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重大胜利。
      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刘伯承、邓小平就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尽快“直出大别山”。
      8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部署跃进大别山的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指示:“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邓小平在会上指出:“毛主席对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并要求我们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邓小平强调:“我军必须勇往直前,不向后看,坚决勇敢地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战略任务。当然我们马上行动,会有很多困难。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战略区的有力配合下,有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斗,任何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也一定能够实现毛主席所预料的三个前途中最好的前途——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建立根据地。”
      刘邓大军的伟大壮举: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刘邓率二、六纵为中路,一纵和中原独立旅为西路,三纵为东路,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进程中,邓小平多次向所有进军大别山的部队发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号召,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激励着全军指战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战胜一切艰难险阻。8月17日至8月22日,刘邓大军主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等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进军大别山。8月23日至24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路部队于敌军前堵后围的险恶情况下,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精神,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和凶猛阻击,在汝南埠大小雷岗和大小王店一带杀开一条血路,架起了浮桥,胜利闯过了汝河这个险关。
      1947年8月25日,六纵一部解放淮河北岸重镇息县县城。8月26日深夜,在尾追敌军临近的紧急情况下,刘伯承、邓小平在息县大埠口小王湾召开作战会议,部署抢渡淮河。会后,刘伯承亲自到淮河探察汛期水势,做出部队徒涉淮河的决定。8月27日,刘邓大军主力越过最后一道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千里跃进的目的地——大别山。邓小平对刘邓大军渡准记忆尤深,他于1989年11月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过淮河,天老爷帮了一个大忙,能够徒涉。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非常顺利了。不然,·我们过淮河还是能过,但会有伤亡,以后的斗争会更困难一些。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地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

    推荐访问:大别山 背重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