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关于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分析

    时间:2021-04-09 04: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相对于应用文体作品而言的,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培养他们阅读感知、探究、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情操,进行审美教育,同时也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居于基础地位的。新时期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裹足不前。
      一、文学作品阅读在教学中的现状
      (一)游离文本,解读随意化
      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作品本身,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解读的对象始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或者“李尔王”。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走入了文本解读的误区,他们时常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或以往的教学经验来随意地肢解文本,对文本做无意义的联想和比附,导致解读游离于文本之外,文本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文本的真正内涵。
      (二)限制文本,解读刻板化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文本意义重构和生成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动态活动。文本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必然带来读者解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这正是对过去一元解读的有力反驳,是对文本解读条条框框束缚的积极调整。但是,刻板化的文本解读行为依旧存在于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倾向于政治化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加上长期受传统的闭塞的评价体制的影响,常常简单地将文本主旨同政治意识形态联系到一起。
      (三)简化文本,解读表层化
      简化文本是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紧扣教材内容,但是不作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美的要求,只限于文本表面,未达到一定的“度”,处于“浅阅读”状态。有些教师蜻蜓点水似的对文本内容稍作梳理,就开始告诉学生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揭露了什么、讴歌了什么,这样,文本内容的讲解仅仅停留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概括层面。解读止步于了解文本内容、文本语意这一浅层次,不注重表面文字的解释,就会忽视其文字背后的内蕴,不能抓住文本的精彩、高明之处,就会让文本解读流于浅薄和无味。随着“快餐式”阅读的流行,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降低,文本解读变得浅薄甚至偏执。对文本的把握处于“浅阅读”层次,这样的解读不但没有把握“度”,反而漠视了“本”。文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要求师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多元的阐释,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文本论文本,从头到尾都在浅显甚至毫无意义的知识上滑行,这样就忽视了作家的生活阅历,忽视了作家创作时的心灵世界和实际意图,忽视了文学思想内涵的丰富和深度,致使课堂提问没有思考价值。
      二、文学作品阅读在教学中的对策: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然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容易泛概念化。所谓泛概念化,就是用一种模式去观照文本,更多地从背景、创作意图等等,从思想上去规范文本,从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操去操作。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结构,它不仅具有感性认识,而且具有理性内涵;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渗透着政治、伦理、法律、宗教、哲学、文化等多重内涵。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或隐或显的多义性。
      1.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多深、多透,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能肢解课文,靠做题进行阅读教学。因为,学生的阅读是在他们的阅历、经验、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思维能力。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精选的语言运用典范,学生可以不经过教师的“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实现审美期待,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毫无疑问是主体,这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相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自我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建构意义过程的促进者,起辅助性作用,因而教师不能把教参或自己对文本的读,当作唯一的经典强求学生接受。 语文教师因为阅历较学生广,生活经验丰富,与学生相比,对文学作品就会有更深的体会。所以,在对文本进行处理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认真的阅读文本,真正用心与文本对话,从中读出独特的感受来。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不是矛盾冲突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理想的教学过程理应是学生和教师展开平等对话的过程。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听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以学生提供的大量信息为背景,注重对学生所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综上分析,文学阅读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合理途释文本的含义,必须提高理论素养,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文学理论素养对文本解读的理论指导意义,出来强化自身专业学科知识以外,还要强化学科以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自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体现,教师应该创造机会,必要时可以设计学生研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乐于表达,归还属于学生的话语权。

    推荐访问: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语文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