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经济新闻_浅议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可读性\贴近性

    时间:2020-08-11 07:57: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当下是一个一切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时代。公众对经济生活中诸如住房、汽车和股票等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从经济报道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可读性、贴近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新闻报道 权威性 可读性 贴近性
      
      作为记录和反映时代进程的现代媒体,必然对所历经、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一切经济活动予以及时准确的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对经济生活中诸如住房、汽车和股票等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工作,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现实任务。
      
      一、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不足
      
      在新闻领域中,经济新闻属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涉及金融保险、资本市场和产业经济、公司发展等等。如何把专业性较强的经济事实说得一目了然,符合新闻通俗化的基本要求,就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现在许多经济报道仍然存在内容空洞单一、表现手法僵硬的现象,堆积数字、术语,缺少权威性和通俗化的阐释,形成了语言枯燥,形式呆板的风格。笔者认为当前如火如荼的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着以下不足:
      1、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生涩是目前一些经济新闻存在的普遍弊端。在部分人的心目中,晦涩难懂成了经济新闻的代名词。
      2、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不能正确引导舆论,以理服人。如山东秦池古酒的广告“标王”曾是众多媒体追逐一时的热点新闻,最后却发现其中有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等几个明显的问题。但是除了《经济参考报》等少数媒体给予清醒的分析外,多数媒体一片喝彩。因此要避免那些报喜式,证明式、广告式的新闻出现。
      3、解读政策,牵强附会,人为割裂报道对象与生活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某电视台播放的食品安全报道,该报道仅以超市采购量的增加就生搬硬套,得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已得到强化的结论,显然是生吞活剥经济理论,形式呆板,内容枯燥无味。
      4、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的尴尬处境。
      
      二、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三性”
      
      经济生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新闻的发展,但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和政策解读。一篇好的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同时具备权威性、可读性和贴近性三方面的特点。
      (一)树立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经济新闻区别于社会或者政治新闻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技术性以及连带的政治相关性。因此在经济报道中“解读”技巧十分重要。如何使经济新闻变得简单易懂并且令人信服,就要看记者是否具备自觉的权威意识。
      所谓权威意识,就是使受众信服这条经济新闻是重要的,在哪些方面是重要的,而且这种信服还须建立在这条新闻并不晦涩难懂的基础上。记者自身并非权威,只是新闻的关注者,而新闻的解读者乃至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人物,才是权威性得以树立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权威的解读者,经济新闻的复杂性以及政治连带意义都将难以全面准确地呈现。好的经济报道往往请出业内权威的解读者,借专家之口,围绕核心议题进行评价,使报道的份量陡增,从而大大提升它对于受众的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要树立经济新闻报道的权威性,还需要记者认真学习经济学理论,广泛涉猎经济学著作,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政策性理论修养。记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了解基本的经济理论,才能让自己做的报道与客观规律相符合。同时,要求记者基本了解和认识现代市场经济,自我更新和完善。记者必须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注意知识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认真钻研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使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报道才具有可信度。
      (二)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由于经济工作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不像文化、法制等新闻容易吸引人。经济新闻如果报道不当,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情况。经济新闻有“三难”:难写、难懂、难记。从记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层面讲是难懂、难记。这不得不提醒经济新闻报道者:新闻中的经济知识是一种公众知识。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必须实现专业化与可读性的转化和结合。
      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清新活泼,易读易理解呢?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把握“内容要专业,形式要通俗”这一基本点。既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水平,又要追求通俗生动,即专业化与通俗化融为一体。
      首先,选题要寻求新视角
      1、报道新的经济领域
      当今,经济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假日经济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并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股票市场、价格同盟、假日消费、文化策划……这些跟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如果通过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利用翔实的案例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引导受众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思考,显然会满足他们的需求。
      2、突出百姓关心的经济热点
      随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程度的加深,读者也急切需要了解本地区、本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办法。因此,经济报道应该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具体、及时的经济信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信息需求。
      3、选择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主题
      无论对新闻,还是对经济的终极关注都应该是对人的关注,人是一切社会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终点。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题,也是绝大部分新闻的主体。在当代,经济生活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益密切,日益大众化。这样,面对日益扩大的经济新闻受众群,尽量通俗化、尽量贴近大众成为经济新闻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社会性的角度选取具有可读性的经济报道
      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做好经济新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受众愿意也喜欢去接受。社会新闻的写作一般要有情节、有细节、有场面。如果以此入题来写经济新闻,就可改变经济报道容易给人干巴巴、硬梆梆的感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经济报道都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入手。如家电汽车下乡、农民生活习惯的变化、城市人的住房问题、新农村建设等,这些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乐于或急于看到的报道,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关注生活中深层次的热点、难点问题,再现经济生活中最真实、最感人、最具说服力的事实。
      第三,在写作上增强可读性
      只有内容独特新奇的报道,才能吸引受众,而工作性、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报道,如果写得无特色、无起伏、无文采,受众就很难关注下去。所以在写经济报道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受众,而且不是搞这项经济工作的“业外”受众,对这篇东西会不会感兴趣?能不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需要再琢磨、再修改,力求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
      在写作上增强可读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对专业名词、术语用巧妙的解释或俗称;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使报道通俗化;合理运用数字对比,让受众一目了然;运用情节、细节描写,传达现场感;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吸引受众眼球等。
      (三)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报道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经济与民生紧密融合。经济报道已非过去仅仅是经济形势、任务、活动的宣传,而要顺应受众需求的改变,在思维方式、内容生产、表现方法等诸多方面变革和创新,以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以独到的思想和鲜活的事例,来提升经济报道吸引力、感染力,提升传播实效。只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从贴近受众的角度入手,报道经济活动,分析经济现象,经济新闻就一定能成为争夺受众眼球的亮点。
      1、尽量在地域上贴近受众。发生在周围的事情更贴近受众的生活,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也更可能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
      2、从影响受众生活的角度出发。多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真正贴近生活。例如,在近期房价居高不下,百姓无可奈何的时候,有关廉租房、社会保障性住房改革、国家连出重拳阻击高房价、地王等的报道,就相当火爆地吸引受众眼球,容易获得受众的共鸣。
      3、从经济现象中突出人的活动。记者只有处处想受众所想,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使文章通俗易懂又有实用性。如反映从拆迁队长到钉子户的人物报道,用真实人物的特殊经历来反映城市建设中拆迁现象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扰,这比单纯的综合报道更有可读性,更具可信度。
      经济报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重大经济题材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用平视的目光,去了解百姓的生存状况、真实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用体验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的酸甜苦辣,使经济新闻富有人情味,体现出媒体浓浓的人文关怀。比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学生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等,是经济生活中的难题,最牵动人心。在报道就业问题时,不光要报道政策、信息、成功案例等,还要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牵线搭桥,或是开展提供就业岗位的活动,为就业、再就业人群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贴近性寓于服务性之中,真诚服务受众,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经济报道逐步确立在受众中的威望和地位。■
      参考文献
       ①艾丰:《艾丰谈怎样写好经济新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
      ②彭朝丞:《怎样写好经济新闻》,人民日报出版社
      ③杨自强,《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新闻战线》
      ④张颂甲:《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经济日报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庆晚报社热线新闻部)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可读性 权威性 新闻报道 浅谈经济报道的可读性 如何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