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电视新闻评论怎么写_论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与不足

    时间:2020-08-08 07:5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说起,探讨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视评论的长处,让其更好地服务、服从于受众的需要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视 新闻评论 发展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脱胎于报纸的评论,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之后,电视人亦步亦趋学报纸,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引入编后语,本台评论等形式,其发挥的作用也仅是传统纸质媒体中评论、言论、社论的匕首和投枪的作用,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中国画中的补白与点睛效果。应该说,单纯以评论或言论来分析,应该是报纸的长处。报纸评论具有观点清晰、透彻、旗帜鲜明以及非常理性,字斟句酌、有严密的逻辑性,经得住读者的推敲与琢磨的特点,所有这一切都是报纸的优势所在。相对而言,电视信息转瞬即逝,观众留意更多的是绚丽多彩的画面、推拉摇移的镜头、以及一个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细节和故事。所以,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尽管电视的技术手段得到长足进步,但仅就电视新闻评论而言,进步有限。但是当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伴随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入,全社会对舆论监督的看重,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栏目――《东方时空・焦点时刻》以及1994年4月由此发展来的独立栏目《焦点访谈》则因批评和揭露社会阴暗面而一炮走红,从此电视新闻评论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报纸界,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新闻言论、评论是“匕首”、是“投枪”,可以直接、明快地表达观点、抒发情怀、揭露丑恶、鞭挞现实,当然,作为新闻纸,报纸所倡导的还是以消息和通讯为主的新闻事件,所谓“匕首”、“投枪”,相对于机枪、大炮、飞机则只能是一种补充。到了电视行业,一开始的新闻评论还没有报纸现在的位置与分量,即使是“焦点访谈”,看重的其实也是新闻调查的过程展示,所谓评论也仅是画龙点睛那一句最后的诘问。业内有人对此的总结是:以对个案的故事化叙述呈现事实,制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前半部是非法者的劣行表演,后半部必有正义角色出现,“用事实说话”是它的呼号,也恰恰说明了它还算不上真正的新闻评论,尽管它催生了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目前各地电视台的类似栏目如曾经风光一时的内蒙古台的“新闻观察”、上海台的“新闻透视”、南京台的“每日观察”与此大同小异。此时的新闻评论可能分量上已非“匕首”,但也仅仅是一杆“快枪”而已,在形式上也只能说是一种夹叙夹议的小专题。
      可能受焦点访谈的启发,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5月推出了“新闻调查”栏目,瞄准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调查评说,但正如该栏目的名字一样,调查是主要的,因此,这个栏目的成功是“自觉地将故事视为意义生成的方式”,结果只能是一种变相的深度报道,体现的是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走的是一条“调查――访谈――评说”之路,而受制于观念和体制上的种种束缚,评论的部分还是说些不疼不痒、不咸不淡的话。
      应该说,国内电视评论的最终催产素还是竞争与开放。1999年5月,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发生后,当国内媒体特别是电视还是按部就班以消息、最新报道这些“常规”形式报道事件之际,香港凤凰卫视开通的24小时不间断评论与报道一下子成为这一事件报道与评说的权威,各电视台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请来专家学者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做分析、推断、评论,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开放式的议论、带有个人色彩的评说、突出倾向性的分析,有时甚至是一些情绪化的见解,让人看得透彻、听得解渴。而许多我们过去当作主食的最新消息反而靠了边,成了一种时不时的通报。如果说这一事件在电视领域内的积极意义,那就是让国内的电视媒体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电视还可以这样做,评论还可以唱主角,“匕首”还可能成为主战武器。
      只要有了认识,就会产生机遇。2003年4月,当美国人在伊拉克开战之后,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评论找到了一个实践机会,一套、四套两个频道不间断评论报道一起开通,学者、专家、官员甚至国防大学的军人轮番上阵,一下子,首都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政治中心的地理优势就体现出来,各方权威在电视机前讲历史、说背景、谈军事、话战争。由于这一事件与我们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大家评说起来也没有太多的禁忌,由于权威性高,不仅让凤凰卫视顿显相形见绌,连国外的一些媒体也自愧不如。
      这一事件报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评论性、扭转了评论只是事件叙述的点睛之笔的传统认识,让评论唱主角,而过去奉为至尊的消息却成了配角,许多重要消息只能以屏幕下方游走文字的形式出现。此时的新闻评论在电视中的位置就成了伊拉克战场上的主战武器――导弹。
      不过,导弹威力大却不是常规武器,不能一味使用,伊战结束,导弹束之高阁。同样,在经历了战火洗礼之后,央视的新闻评论也退出“现役”,各频道恢复原状。不过对广大电视人而言,电视新闻评论这一“导弹”威力既显,岂能一束了之。还是央视走在前,2003年,伴随新闻频道的开通,“央视论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闪亮登场,每期一个话题,选的是当前热点;每期两位嘉宾,请的是专家学者;每期几个阶段,亮出专家观点。真正成就了就事论事的评论宗旨。不过由于目前播出时段不是太好,所说话题太深、专家观点过于专业,导致了深度够、普及度欠火候,反响不是很大,尚须进一步调整。而且尚未充分运用电视综合性手段,显得呆板,有一种从讲故事的极端走向说道理的另一个极端之嫌,结果是只开花没结果,最后不了了之。
      可能是受国内对新闻评论政论性过分看重的传统影响和坐而论道的想法和习惯的影响,国内电视新闻评论目前还是过多地驻足在“政论”的范围内,话题也多为沉重的事故或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焦点”话题。可以说,正是这种选题成就了“焦点访谈”这一类节目,但也正是这种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或者说阻碍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让大家的目光局限在这一领域不能放眼天下,长此以往,必然会让观众生厌,毕竟,海鲜好吃也不能天天吃。相反,色彩斑斓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在这方面,凤凰卫视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例如,午夜谈话类栏目“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选题上的生活化、形式上的开放化、说理上的随意化、表达上的自如化,让我们看到电视评论还可以有“另类”形式与内容。
      而目前电视评论的另外一种趋势是走向事物的反面,太过媚俗。这表现在一些娱乐性、消遣性节目的访谈与评说选题太偏显得怪、形式太闹显得乱、说理太浅显得薄、表达太差显得贫。可能会有一部分“细分市场”,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来讲,电视还是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好。
      “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当前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电视新闻评论在丰富我们的电视内容、增强电视节目的质量、提升收视率方面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与作用,但我们目前只能说是仅掌握了这种工具的皮毛,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视评论的长处,让其更好地服务、服从于受众的需要,还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导向要正确、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健康、手段要综合、观念要创新;要面向生活,面向观众;要学习别人所长,更要发挥自己所长。其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电视新闻评论无论是“匕首”还是“导弹”,都是一时的境遇。只有当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发展的、为民的、甚至市场的胸怀与眼光看待生活与媒体,评论才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工具,为我所用。■
      (作者单位:神华集团准能公司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优势 电视 评论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与不足 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