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戏曲乐队【浅谈戏曲乐队的衍革与发展】

    时间:2020-03-26 07:35: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J8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1-0118-01       摘要:戏曲是中国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而戏曲音乐也以其特有的民族特点与魅力吸引着广大各国人民的眼球。这伟大艺术,是我们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永远学习不完的珍贵宝藏。
       关键词:戏曲艺术;乐队
      
       中国戏曲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戏剧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别戏曲种类的主要标志,各地方剧种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多剧种的唱腔音乐争奇斗妍,代表着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戏曲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即戏曲声腔,它们衍变、发展、兴衰、更替史已研究论述的很透彻。除去声乐部分,它的另一个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部分便是器乐部分――即戏曲乐队的伴奏。演员固然重要但伴奏亦不可缺少。
       一种事物总要经过萌芽――形成――发展――衰败――消亡这么一个过程,戏曲艺术也不可能脱离这种事物的发展规律。戏曲乐队的衍变与之主弦的更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不可改变的规律。以豫剧乐队为例,它伴随着豫剧的产生而形成,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丰富,由弱小到强大。几起几落,人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上百个又回到几十个、几个人。乐器从简单的“一鼓二锣三弦手”到中西结合混合乐队,交响乐队,又回到简单的三大件、电声乐队、梨园春乐队、茶社乐队、广场乐队等。这些变化都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是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所造成,三是人为的因素。
       豫剧乐队包括文场(俗称软乐)与武场(俗称硬乐),统属整个豫剧音乐的器乐部分,传统中称它为“场面”,文场亦称为软场面,武场亦称为硬场面。豫剧乐队自产生至今,武场虽有变化但并不明显,早期的五个人至今仍没改变,只是在样板戏期间又增加一些特色乐器而已。 豫剧乐队最大的变化是文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它由早期的三弦手逐步增加板胡、二胡、坠胡、低胡、月琴、三弦、琵琶、杨琴、竹笛、唢呐、笙、闷子等成为了一种以伴奏为主的小型民族戏曲管弦乐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乐队伴奏中又引进了大量的西洋管弦乐器,逐渐形成了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的伴奏形式。乐队编制人数最多的是“样板戏”时代,那时往往是数个文艺团体联合,不仅有相当规模的民族管弦乐队,也同时加进了相当于单管编制的洋管弦乐队、铜管、木管、弦乐应有尽有,有的乐队可达到数十人,上百人可谓规模庞大。可紧接着在反对“崇洋媚外”的声浪中,一下子把西洋乐器拿下了,甚至把“样板戏”之前早已用惯的木管乐器和大提琴也清出了戏曲乐队。开设古装戏之后戏曲乐队又回到了五、六十年代的状况。当前的乐队编制是比较理智的,它受到文艺团体的级别,编制剧目的需要,演出场合等方面的调控,一般情况下国家级文艺团体乐队编制比较庞大和齐全,省级次之、地市级再次之,县级人数更少,专业戏曲团体乐队编制比较合理、适用,业余团体不甚讲究。各戏曲团体如果参加汇演、比赛等重大演出活动,不惜临时借人以达到乐队编制的齐全,平常演出、农村高台演出、广场演出也就是保留基本的十几人左右即可。
       戏曲乐队的衍变不仅体现在编制人数的衍变,也体现在主奏乐器(主弦)的更替,它同样是戏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见证。而且最能区别剧种风格的便是主奏乐器(主弦),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主奏乐器,如京剧的京胡,越剧的二胡,粤剧的高胡,昆曲的笛子,柳琴戏的柳琴等。河南的几大剧种的主奏乐器也很有特色:豫剧的板胡,曲剧的曲胡,越调的越胡,二夹弦的四胡,道情的坠胡,大平调的八角月琴等,这些主奏乐器有的是有吏以来至今一直居于“主弦”地位,而大部分主弦则是经过长期的伴奏实践而反复更换而逐步确定下来的。
       首先看看咱们的“国粹”――京剧,它的剧种名字与主弦,主奏乐器也曾几经改变,几易其位。原来,在清朝乾隆年间。皮黄(西皮、二黄)戏进京时采用胡琴伴奏,它与南昆(昆曲)、北弋(弋阳腔)、东柳(柳琴戏)、西梆(梆子腔)同时在皇宫中应差演出,当时简称为“二黄”。到了嘉庆年间,因太上皇(乾隆)在世,嘉庆皇帝感到“二黄”与“二皇”谐音,便下诏将“二黄”改称“徽调”;又因胡琴有两根弦――老弦和子弦,这又与老贤、子贤谐音,无论哪根弦断了都不吉利,故决定废去胡琴改用笛子伴奏,遂不准二黄班再到皇宫内演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同治年间,由于同治皇帝自己喜欢演戏,他认为用笛子伴奏对腔调的变化有所局限,这才又下旨又改用胡琴伴奏,自此京胡才确立了它在京剧伴奏中的主弦地位,这与京二胡、月琴共称为“三大件”一直在京剧乐队的“文场”中雄居主奏乐器地位。
       我们河南的三大剧种:豫剧、越调、曲剧的乐队也都是经过长期的衍变,主弦也都是几易其位,才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越调原名“四股弦”就是因为它原来的主奏器是“弯腰四弦”而得名,但由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演员的登台使剧目唱腔均发生了大的改变 ,调子相应升高,四弦因本身条件限制,适应不了新唱腔的伴奏要求, 相反坠子(现称越胡),以它音量大、地位活、音色明亮、伴奏乱弹灵活,配合默契的优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坠子(越胡)逐渐成为“头把”而位居越调戏伴奏的主弦宝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讴”、“高调”等,大约形成于乾隆年间。清朝的后期,河南梆子成为河南省一个普遍流行的大剧种。 这样一个大的地方戏剧种,在早期的乐队伴奏中人数也少得可怜,“场面”(包括文、武场)只有八人:即“一鼓二锣”(大锣、小锣),三弦手(大弦、二弦、三弦),梆子手钗共八口。这里所说的“三弦手”就是“文场”的三位伴奏员。大弦并非现在的主弦――板胡,而是八角形月琴,它位居首席位置故称“大弦”,这里所写的“二弦”倒是一种板胡,但它与现在的豫剧板胡大相径庭,用枣木做琴杆很短,约长40公分,琴筒为园形木筒,直径10公分,约长20公分,筒面贴桐木薄板,带指帽演奏,二弦发音尖细而脆亮,三十年代中期被淘汰。据记载,一九三二年著名琴师张崇儒对主奏乐器进行了改革,原来用的二弦杆短,弓轻,筒小发音尖细,筒小发音尖细,单簿,经他多次实践,改用桐木板面槟榔壳板胡,琴杆选择了最佳长度,将丝弦改为了皮弦琴弓也加重了,后来豫剧板胡的制做基本沿用了张崇儒所创制的结构与规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豫剧板胡,以它的音量大,高亢明亮,伴奏灵活,洒脱配合默契的优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板胡加入乐队后很快适应了各流派各种剧目的伴奏(古装戏、现代戏),并一跃而成为豫剧乐队的主弦地位,它不仅淘汰了二弦,也淘汰了皮嗡。可见豫剧板胡的主弦地位也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确立的。
       乐队的衍变和主奏乐器(主弦)的更替反映出戏剧艺术的成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戏曲艺术在演出形式、声腔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都在不断地改革和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审美观点必然会促进戏曲乐队的变革,由于多方面的需要,不断增加一些新的乐器,以求丰富音色加强表现力是无可非议的,但缺乏理论研究,一味追求“大洋全”或绝对“民族化”也很难使编制科学化。历史上的几起几落,几大变化,使戏曲乐队的发展走了不少弯路。当前戏曲艺术已进入壮年时代,乐队的发展与改革要理智化,不能再盲目的一轰而起、一轰而散,要根据具体情况向现代化、科学化方面发展。笔者认为戏曲乐队应以体现本地区本剧种的特色为基本标准在乐队编制上以民族乐器为主,适当吸收西洋管(主要木管)弦乐(大提琴、低提琴)等乐器,这样既丰富了戏曲乐队的音色和表现力,也吻合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乐队编制人数、乐器要视各戏曲团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追求统一。总之乐队伴奏在戏曲艺术中有着极不可缺的作用,它的衍变和发展代表着戏曲艺术的兴衰,乐队的编制,乐器的配备,关系着戏曲音乐的优劣,而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别剧种不同的重要标志,笔者人为千万不可轻视。

    推荐访问:戏曲 浅谈 乐队 浅谈戏曲乐队的衍革与发展 我国戏曲的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