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从“圭”到“桂”:月中“桂”新考_圭月

    时间:2020-03-25 07:34: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结合古文献资料及前人研究对月中“桂”进行了考证,认为月中“桂”及吴刚所伐之“桂”最初意象均应为樟科肉桂。“桂”是由“圭”孳乳派生出来,而“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桂”与月文化及其主要元素都表现出深度的契合性,“桂”入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唐宋时期,中秋节的形成促使月中“桂”逐渐从“肉桂”变形成“桂花”,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走下仙界,被人逐渐认定为木犀科桂花。
       关键词: 肉桂;桂花;圭;中秋节
       中图分类号: Q959;S792.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 1165(2011)02 0039 05
      植物命名具有显著的文化性特点。[1]作为古汉语植物中命名较早的一类植物――“桂”,也是中国传统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类植物。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从“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到“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从“月中有桂树”到“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桂”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那么,“月中有桂树”、“吴刚伐桂”中的“桂”究竟为何物?木本药用植物有很多,古人为何偏选“桂”入月?“桂”与“嫦娥奔月”神话有何深层联系?中秋节的出现对“桂”又有何影响呢?这些问题不少学者已经从历史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学、文艺学等角度进行过探索,笔者尝试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结合前人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探析,望能抛砖引玉,亦求教于方家。
       一、“桂”的分类学比较
      据前人研究,传统“桂文化”中所指的“桂”主要涉及两类植物:一类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的肉桂(�C.cassia� )、天竺桂(�C.japonicum�)、香桂(�C.subavenium�)等,其中以肉桂为代表;一类为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mthus�)的桂花(�O.fragrans�)。[2]表1是“肉桂”和“桂花”在别称、形态特征、花期、地理分布及主要用途等方面的对比[3]2,笔者在此着重探析它们的渊源关系。
       由表1可以发现,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肉桂和桂花在形态上差别较大,花期不同,分布地区肉桂也较桂花狭窄一些,主要用途上二者也有区别。但同时我们注意到二者在别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主要用途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四季常绿、有香味、在亚热带有分布、有药用价值等。考虑到植物分类发展历史的漫长性及古代科技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桂”内涵的丰富性就不难理解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桂文化”的多样性。
       二、“桂”字探源
       (一)“桂”字历史
      “桂”字的出现很早,如《礼记•檀弓》载,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4]122《庄子》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4]139《尔雅•释木》曰:“�木桂。”[4]134《山海经•南山经》载:“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4]135屈原在《九歌》也有“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4]89的诗句。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桂”已经出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桂,江南木,百药之长。”[4]123这对“桂”为何物作了较明确的解释。“百药之长”,强调了桂的药用价值,能当此美誉者非肉桂莫属。据此解释,则上文中曾子与庄子所言之桂也应为肉桂。至于《尔雅•释木》中所言的“�,木桂”,后来的学者多解释为“能侵害他木”。晋朝郭璞《尔雅注》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4]134宋陆佃《尔雅•新义》卷十四云:“�能侵他木毙之,故曰。”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桂》释名:“《尔雅》谓之,�者,能侵害他木也。”谭宏姣认为木桂就是肉桂,因辛味浓烈,可排斥其他杂木,而自成一林。[5]70《山海经》中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郭璞注:“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6]这同注释《尔雅》中之“桂”相同,因此也应为肉桂。《九歌》中 “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所言之“桂”为肉桂,潘富俊先生在《楚辞植物图鉴》中就有考证。[7]综合前人的一些研究可以看出,在先秦两汉时期典籍中记载的“桂”应多指樟科肉桂,有关木犀科桂花的记载还较少见。
       (二)月中之“桂”
      月中有桂的传说,由来甚久。刘术人发现在先秦文本中“桂”多为神山美树,并没有入月。西汉时期,《淮南子》中“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才最早将桂移入月,而且其时月中并未涉及有仙人。[8]不少学者认为“月中有桂树”之说渊源自“嫦娥奔月”神话中的不死药,即由西王母神话中的不死树演化而来。如李忠华认为:“蟾蜍、玉兔捣药(或分工或合作)原为西王母神话内容,后移植到月中成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内容,昆仑山不死树随蟾、兔移入月宫,汉代以后演变为月中不死桂树。”[9]可以看出具有出众的“药”用功能是“桂”能移入月的重要原因。
      东汉魏晋时期,受道教神仙思想影响,服食求仙风气甚盛,桂开始由医家及民间的上药被方士们提升为仙药,为服食者所推崇,同时,一些服桂成仙的故事也被创造出来。如晋郭璞《抱扑子》:“赵佗子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4]131东晋干宝《搜神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芝、桂。”[4]130可见,桂在古代服食求仙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同一般。在古代一些方士术者的眼里,桂是仙药灵丹,与成仙、仙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在月中势必就不能继续单独存在了。人们总是按照人间的现实来安排天上的一切,于是按照人间桂与所谓成仙之人常纠结一起的事实(其实是古时人们的一种愿望与想象),月中不仅有桂树也有仙人的传说就产生了。这或许也是民间信仰所特有的随意性与融合性的必然结果。
      到了唐代,随着道教神仙信仰达到鼎盛时期,“嫦娥奔月”神话也彻底完成了其仙话化的过程,月中仙人桂树的模糊传说渐渐演化为吴刚伐桂的经典故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其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4]124至此,月神话中最后一个重要元素吴刚登场。
      《本草纲目》引《本经》说肉桂的药用价值为:“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百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这与古代服食家追求的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目标相一致。综上所述,月中“桂”的最初意象应为樟科肉桂,而不是木犀科桂花。在服食求仙风气甚盛的魏晋时期,在道家神仙信仰的需求与影响下,“肉桂”最终完成了从“百药之长”的凡药到“不死药”仙药的转变。而这也为月神话中最后一位出场的吴刚作了铺垫。据此,我们推断吴刚所伐之桂其最初意象也应为樟科肉桂。
       三、从“圭”到“桂”
      “月中桂”源自西王母不死药的说法强调了肉桂的药用价值,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我们不禁要问,仅《神农本草经•木(上品)》中所记就有药用植物近20种,其中不乏枸杞等滋补上品,为何偏偏选“桂”入月呢?除了出众的药用价值外,“桂”本身是否还包含什么深层的文化内含使得它与月亮、嫦娥、蟾蜍、吴刚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2007年,王贵生先生发表了《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一文,认为女娲名称之缘起不仅与“蛙”、“娃”等在语音上相关,而且是与作为重要礼器的“圭”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10]该文另辟蹊径,从造字构型等方面对“圭”的原型及意义进行了考证,论据充足,结论合理,让人信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桂”的契机。那么,“桂”与“圭”是否存在某些深层的联系呢?
      圭在“周礼”时代是形制独特、地位显要的“六瑞”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说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经典释文》引李注:“锐上方下曰圭。”圭除用于祭器之外,主要就是表征身份地位。《周礼•大宗伯》载有“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10]等执圭制度。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地名,地实不产,而出于宾、宜州。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纹,形如圭制,字者意或出此。”[4]137意即“桂”因叶脉中有两道纵纹,形状像“圭”而得名。而陆佃《埤雅》中则认为:“桂犹圭也。宣导诸药,为之先聘,若执以使。”[4]139意即“桂”为百药之长,因地位尊贵如圭而得名。可见古人已经注意到“桂”与“圭”在形制或功能上的相关性。
      词汇学上将通过原词语义的借用、引申、分化而创造新词的方式称为语义造词。而根据新词与其有源流关系的原词之间所存在的语义关系的不同类型,语义造词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概念义的引申分化;一是源义素的孳乳派生。源义素的孳乳派生即新词的命名义来源于原词源义素的孳乳。[5]105这时的原词表现为一组同源词的语根(有时这种语根只是一个含有一定意义的语音形式),新词是这个语根统摄下的一组同源词中的一个成员。文字学界把经过这样途径形成的一组字称为同族字,亦称母文外化字。而通过对由同一母文(源词)孳乳派生出来的字形相因、字音相同或相近、字义相通的一族字进行联系、分析,可以对传统同族字进行词义考释、语源推求的研究。[11]2004年,谭宏姣对古汉语植物命名中的语义造词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桂”是从“圭”孳乳分化而来,且其中存在着声调从平声到去声的改变。[5]1072010年,黑学静对“圭”族字进行了研究,认为“桂”为“圭”的外化字。[11]
      综上分析,“桂”字是从“圭”字中孳乳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圭”是“桂”的源词。再综合王贵生先生“圭文化本原就是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的考证,我们不难推断“桂”是从象征繁衍生育的“圭”或者说“蛙”孳乳派生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它与象征丰殖、死而复生、永生不死的月亮以及嫦娥奔月之后化为的具有典型“蛙崇拜”象征的蟾蜍的紧密契合性,这反映了先民浓重的生殖崇拜理念以及灵魂深处对生命永恒的深切�渴望。
      对于吴刚伐桂的解释,现研究者大多从哲学文化角度解读其意义,如将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相比较,讨论惩罚神话中的集体意识等[12],似不得其本意。但如果我们把吴刚所伐之“桂”理解为繁衍生育的象征的话,那么其伐桂本身就成了一种充满原始象征意味的繁衍生息过程,“常斫之,树创随合”的反复过程,也正是丰殖的一种象征,这也就与整个月文化的主题相契合了。刘术人考证认为吴刚伐桂的故事可能是由《山海经》中吴权的故事和《神异经•东荒经》中“九力士伐豫章”的故事糅合脱化而来[8],笔者认为此说合理。《神异经•东荒经》载“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在生产力低下、死亡率很高的上古时代,对一个部族来说应该没有什么比繁衍生息旺盛、人口数目众多更有福气的了。而这也更证实了“桂”繁衍生育的原初意义。
      可见,“桂”入月不是偶然,能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相配合构成一幅美妙的月文化画卷更不是偶然。“桂”象征繁衍生育的“蛙崇拜”来源以及“肉桂”本身特有的出众药效使其在月神话的形成演变中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惊人的契合性――与月文化及其中的多个元素之间惊人的契合性,或许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契合才演绎出美丽的千古神话。
       四、“中秋节”对“桂”的影响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据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的活动。到魏晋时,即出现“牛诸玩月”的记载。不过,此时虽有中秋赏月之举,但还不十分普遍,并未成俗。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的形成约在唐宋之时。《唐书•太宗纪》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北宋时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元旦(现称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13]由此,可以看出中秋节形成发展的大致过程,那么它的形成对“桂文化”又有何影响呢?
      从表1花期一栏可以看出,肉桂和桂花的花期差别较大,肉桂一般在春夏开花,而桂花则多在秋季开花,正是中秋节前后;而且桂花其香在花,中秋时节,天香四溢,更引人注目。另由表1可以看出,桂花的分布区较肉桂要更广泛,且汉时陕西已有桂花分布。[3]20而唐朝的国都在今西安,宋朝国都在今开封和杭州,当时都应属于桂花的可能分布区之内。因此,可以推断出在唐宋年间,在植物分类学还没那么清楚的时代,在中秋时节,人们很容易把月中桂理解成花香四溢且比较常见的桂花,而不是原初意义上的作为“百药之长”的肉桂。正如卡西尔所说:“一个文化符号的起源是有着最初的真相的,但是一个文化符号产生以后……不同时代的人们也可以根据彼时彼地的实际生活对它进行重新解释,于是它就发生了变形。”[14] 而这应该就是唐宋之后而不是之前,木犀科桂花在月文化文学作品中出现显著增多,而樟科肉桂渐渐变少的原因吧。
       但是,神话终究是神话,月中毕竟没有桂树,随着历史的进步,宋代开始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真月夜夜满,妄见有盈亏。譬如匣中镜,一成岂合离。腥蟆与狡兔,谬及丹桂枝。我今尽扫荡,庶识真月为”,明确指出月中蟾蜍、玉兔、桂树都是子虚乌有的。[15]这样月中的“仙桂”――被仙化的“肉桂”,在变形成“桂花”之后逐渐走下仙界,变成了真实的“凡桂”――桂花,并在后续的时代中被越来越清晰地认识,直至今天成为我们知道的木犀科木犀属植物,即桂花。
       五、总结
      从象征蛙神话的“圭”到分类学上区分还不是很清楚的“桂”,从凡间百药之长的“肉桂”到含义丰富的仙树月中“桂”,从被仙化的月中“桂”(肉桂)到被仙化的月中“桂”(桂花),直至渐渐走下仙界变成彻底的“凡桂”的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当我们一点一点地扫去历史的积尘,“桂”文化演变的总体脉络渐渐清楚起来。
      陈寅恪先生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我辈终不是训诂学人,更无才解释一部桂文化史,仅希望通过此小文从植物分类学视角对“桂”文化进行一点探讨,也算是学科交叉的一种尝试吧。
      参考文献:
      [1]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的文化性略说[J].汉字文化,2005(1):30-33.
      [2]季春峰,张琦.中国古籍中桂的初步考证[M]//向其柏.中国桂花申报桂花品种国际登陆权论文集(Ⅱ).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6-111.
      [3]向其柏,刘玉莲.中国桂花品种图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范能舟.桂海菁华[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5]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6]张萍.郭璞《山海经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43.
      [7]潘富俊.楚辞植物图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8-29.
      [8]刘术人.论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21-23.
      [9]魏黎波,齐凯君,齐向锋.从“嫦娥奔月”的变迁看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J].大家,2010(8):180-181.
      [10] 王贵生.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J].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103-112.
      [11]黑学静.“圭”族字论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48-51.
      [12]穆昭阳.惩罚神话中的集体意识: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22-124.
      [13]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7(1):40-41.
      [14]何根海.嫦娥奔月神话的文化破译[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1):32-36.
      [15]董丽娜.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49.

    推荐访问:月中 从“圭”到“桂”:月中“桂”新考 中国十大名花之桂花ppt 中国十大名花之桂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