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真谛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时间:2020-02-29 07:24: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陈静,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教研教改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下是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的辨析。
       一、过于关注教的进程,忽视对学的有效观察
       1.被遗忘,将成为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
      【案例一】
       今天,新来了一位老师,她说要借我们班上数学观摩课。上课了,我认真听讲,渐渐地,不再去想那身后许多听课的人,看到周围同学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我也大胆举手。可一直到下课,老师还是没有叫到我。快下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跟她说句悄悄话。我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大家陆陆续续向老师说了悄悄话,愉快地走出了教室,而我因为害怕不敢跟老师说。其实我多想对老师说:“我爱听您讲课,希望您能多让我回答问题!”可是这句悄悄话,只有在回家的路上一遍遍对自己说……
      这是一篇六年级学生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学生,情感沟通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坦诚与学生交流并引起学生共鸣,说明师生的课前沟通是有效的。但是,课上学生个体的体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活动不能只为了教好而研究怎样能扫清障碍,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参与学。因而课上教师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扫视学生整体状况、对学生各种表现进行观察、不定时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等方法,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流状态、生成状态等,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反应,为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和表现的机会。如果教师心里装的只是“我已经完成哪几个环节?下一步该做什么?我该说什么?”被动等待学生的主动配合,眼中只有为自己捧场的学生,那么,何谈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如果经常在课上冷落一部分学生,而这部分往往是信心不足、需要帮助的学生,那么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形成胆小怯懦、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这样的教学岂不是“圣益圣,愚益愚”?
       2.不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
      【案例二】
       一位教师讲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容。教师先用5个圆片摆一朵花,然后引导学生分组用学具在彩纸上摆花,比赛哪组摆得多。接下来,围绕“这是第几组摆的作品,摆几朵花,一共用多少个圆片?”等问题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摆几朵花,就用几个5那么多的圆片”。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形成如下板书内容。(见图一)
       师:这几组花的图形个数与老师摆的有关系吗?
       照理讲,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学生当时的不响应及后来的错误回答令教师很尴尬,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板书的数据搅乱了学生的思绪,图形左侧的8、6、5是组别号,下面的15、20、30是花瓣的总数,括号中的3、4、6则是花的个数。
       课后与教师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强调板书活跃不死板,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将一倍数(一朵花)放到了中心位置,几倍数(几朵花)放到周围。事实上,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一倍数与几倍数的关系要有一个明显对照,以便于观察和分析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因而建议板书调整为如下形式(见图二),并且随小组汇报展示,避免组号的干扰。
       这个事例再次告诉我们,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站在学生角度,为其发展进行计划和安排,活动既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要注意与知识逻辑密切吻合,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只会事倍功半。
       二、在教与学方法选择上,有机械模仿、生拉硬拽之嫌
      实践中,教师容易陷入在教学方法上兜圈子的误区,似乎方法好,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其实,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受教学内容制约的,教师对内容掌握得精、深、透,有效方法就在其中,且简洁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反之,如果教师忽略学生在40分钟内的记忆特点与实际能力,而是片面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或者机械操作,那么学习的过程将是不科学的、不顺畅的,必然也是不符合学生需要和教与学的规律的。
      【案例三】
       师:这个分数像我们的三口之家,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同学们研究研究。
       生1:“2”叫爸爸,“1”叫妈妈,“―”叫孩子。
       师:“2”可以叫分母,“1”可以叫什么?
       生2:“1”可以叫 “分父”。(教师未置可否,示意学生坐下)
       生3:“1”可以叫 “分女”。
       师:我们一家三口中有的孩子是女孩,有的是男孩,那“1”可以叫什么?
       生4:“1”可以叫“分子”。
      【案例四】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各式钟表,开始玩,十分热闹。大约过了10分钟,学生已尽兴,开始讲自 己的观察与发现。有的说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有的发现钟面上有长针和短针;有的发现长针移动时短针也随着移动;有的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响声……教师看着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把时、分、秒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对于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问题,只是简单提示,然后让学生们自己试验,同桌比赛。下课了,学生们依然摆弄着手里的钟表。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说明根据内容的需要,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案例三中所涉及的分数概念,通过教师直接介绍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生再通过模仿训练与记忆完全可以达到自主内化和占有,因此这一内容没有必要探究。案例四涉及在“玩中学”,这一安排顺应学生天性,但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玩”,围绕本课难点展开活动。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才是“玩中学”的本意。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使用上不能放任自流,不能造成活动游离知识之外。
       三、教学资源开发上的片面与浮躁
       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事、物都是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的开发与创生,学生的思想方法、态度、能力以及行为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在资源开发与使用上存在着肤浅表面、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粗疏盲目等问题。就下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对学习内容的挖掘。
      【案例五】
       下面是关于《圆的周长》一课的两种练习设计方案。
      A方案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d=3厘米d=5分米d=19厘米
      r=5厘米r=8米r=4.2分米
       (2)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为3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个圆形水池,周长是37.6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了2倍,它的周长扩大了多少倍?
      B方案
       (1)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你能知道它的周长吗?
       (2)手指的截面形状近似圆形。量量算算,估计每个手指尖的粗度大约在什么范围之内。
       (3)(教师拿出一个底面为圆形的水杯,问)有办法知道它底面的周长大概是多少吗?
       不难发现,A方案的优点是练习量充分,巩固性强,由易到难,梯度明显,重视双基的培养;缺点是脱离学生实际,内容稍显枯燥乏味,应用性不强。B方案的优点是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题目设计灵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缺点是淡化基本技能训练。AB结合既有利于双基训练,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要以扬弃的态度,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中创新。
       2.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处理。
       教育专家指出: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激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一理念虽逐步被教师们认识和接受,但实践起来又谈何容易!
      【案例六】
       在一次数学教学大赛的现场,参赛教师执教“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出了一道题,学生们分别在自己的算草纸上写起来,不一会儿,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答案,坐起来等教师下一步安排。教师在学生们中间往返批阅,并不急于收兵。突然,像找到宝似的,迅速拉起一个小女孩,拿着她写的答案走到大屏幕前:“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同学写得对不对。”教师把学生答案通过实物投影呈现。然后,教师和学生开始对女孩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评论。这时,女孩从不知道教师拉着她到前面做什么,到一下子听到这么多批判的声音,似乎有些难为情,她微低着头,看着地面,脸上有懊悔也有不满,一句话也没说。教师再次搂住女孩肩膀,笑眯眯地说:“我们要感谢这个同学,虽然做错了,但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因为她的努力,我们才有了这样热烈的讨论。好了,你请回。”女孩微低着头回到座位上,这节课她再没回答问题。
       在慢慢咀嚼与细细品味中发现,课改后,教师们从观摩课上不愿、不敢暴露学生错误,到借这笔错误资源,引发讨论、分析或辩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进而生成正确的知识和观念,这是正确并应该提倡的。但是,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权利和需要应给予理解、尊重和保护。因为学生犯的错误有的是粗心大意造成,有的是没有听懂,有的是已有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理解缓慢,无论是哪种原因,产生错误是个事实。借错讲解不失为有效策略,寻找和使用错误答案亦无可厚非,但相关设计和操作要达到为出错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因而在错误资源使用前要诚心征得学生同意,使用后表达谢意要实实在在,不要流于形式或作为一种装饰来抬高教师自身。
       总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教师要认真分析问题成因,一方面总结教训,寻求克服和减少失误的方法;另一方面,挖掘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正面因素,体悟教育的真正内涵和教育创新价值,力求变消极为积极。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进行理性辨析,清除浮躁和偏激,走出混沌与倦怠,以更积极乐观、求实奋进的态度促进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育智慧的提升,获得专业进步的力量。

    推荐访问:真谛 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 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真谛 探寻小学数学教育的真谛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题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