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人文学科包含哪些专业 作文教学切忌人文分离

    时间:2020-02-23 07:21: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他们在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理性精神方面,已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因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学。
      关键词:教学理念 生活本源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作文已异化为应试的工具,于是,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例如:为了表现“战胜脆弱”的主题,不惜编造自伤自残或父母伤亡的故事。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这样的作文,将会铸成学生人格的分裂。人文分离还表现在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导向上。据报载,某中学作文考试,题目是“二十年后的我”,在200人中,除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市长、县长、经理,其目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安排好。”在这些学生看来,当上市长、县长、经理,就可以拥有一切,享受一切。这些话曾经是让人羞于出口的,而现在成了中学生的普遍想法,这些想法与报纸上曾经披露过的“读书是为了拥有金钱,为了娶美女”有着相似之处。这样的作文,话是说真了,但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了,因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四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而写”,就学生作文的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二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为目的,要求写得明晰、简洁,起到达意作用。
      第一类是为自己而写,第二类是为不同的读者而写。“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一项要求强调作文要考虑不同的对象,也就是说要考虑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同时强调要“负责任”,强调要有科学理性精神。这项要求是就“为不同的读者写作”而言的。其次,要明确“将会怎样去写”,这不仅是一个写作态度问题,也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此,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他们在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理性精神方面,已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因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发自内心的、自己的真实感受。这里的“科学理性精神”,除了对世界客观、理性的观照之外,它还应该具有一些人文特点:超越世俗需求、生存需求的探求的欲望;趋向自然、了解自然,渴求从无知走向明慧境界的人生追求;在对物化世界的反对中寻求生命的神圣意义和价值;对于成功价值的理性认识和回归。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呢?
      第一,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要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源是来自生活还是来自立意(即预先设定的中心思想),反映着两种不同的作文教学理念。“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立意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教师或教材预先设定的中心思想,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去寻找或编造生活素材。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制度作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立意本源”的教学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学生的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教师的批改、评价这一系列的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只能写应试之文和奉命之文。为什么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问题始终得不到圆满的解决,这恐怕与“立意本源”的教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文指导则异化为“应试作文”和“奉命作文”的催化剂,长此以往,使中学的作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这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是“生活本源”教学理念的体现。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要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必须做到:
      1.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要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不管对否,写出来后再进行启发和引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3.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立意”与“生活”两者的辩证关系。我们摒弃“立意本源”,并不是说学生作文不要立意,特别在高中阶段,教师还必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如何立意的指导。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领悟所要表达的中心(即为什么要写这个生活素材),然后从所要表达的中心的高度来观照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或取舍的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推荐访问:切忌 作文教学 人文 作文教学切忌人文分离 作文教学九忌 作文与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