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简论欧阳修的山水诗】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0-02-21 11:50: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历来士人以山水之乐作为人生的美好境界。欧阳修尤其如此。性好山水,吟赏山水,有着欲求隐居山水的情结,得到山林之趣与心境的契合。本文探讨欧阳修的山水诗写作追求与表现手法:一、探山水之险,得幽奥之境;二、写出山水相济相衬之状;三、写出山容云态之美;四、写出壮阔与细微的反差;五、从高远、深远、平远不同角度对山水进行观照;六、不同地域的山水当写出不同的特征;七、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与转换;八、山水与人相映衬;九、即目、回忆、想象。
      关键词:欧阳修;山水诗;写作追求;表现手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来士人以山水之乐作为人生的美好境界。士人仕途失意,受到迁谪的处分,反而能观赏山水以排遣郁闷,得到山水之美的愉悦。自南朝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已形成诗史上的重要门类之一。
      欧阳修性好山水,他屡屡声明,“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1}“惟予爱山者,初仕即京洛”(《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2/28)刚走上仕途,在洛阳作官,便能得赏当地山水之乐。面临好山好水,还巴不得立即邀来嘉宾,在一起吟赏风月:“已有山川资胜赏,更将风月醉嘉宾。”(《休逸台》,14/249)山水看不足,还盼望能够画下来,以便长久观摩:“登临探赏久不厌,每欲图画存于前。”(《送琴僧知白》,54/749)有人为他造了一座假山相送,使他乐不自支:“谓我爱山者,为山列前檐。”(《和徐生假山》,54/761)这座假山又如何呢:“阴穴觑杳杳,高屏立��。后出忽孤耸,群奔沓相参。■若气融结,突如鬼镌■。”乐得他“昼卧不移枕,晨兴自开帘”。甚至送行友人,也羡慕对方将得山水之乐:“闻君东南行,山水恣登蹑。”(《送杨员外》,54/761)
      任地方官的好处就是能得宦游,吟赏山水,所以欧阳修总是希望到有山的地方任职:“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春日独居》,56/806)“三年永阳子所见,山林自放乐可胜”(《伏日赠徐焦二生》,4/73)“为爱南山紫翠峰,偶来仍值雪初融”(《�场看山》,14/245)。被贬谪在僻穷之处,在他看来,也许因祸得福,更能得到游赏山水的机会,从而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中他反复申明此意:“怡然壹郁写,暂尔累囚放”(《答梅圣俞寺丞见寄》,53/745)“乐哉登临兴,岂厌江湖滞”(《谷正至始得先所寄书及诗不胜喜慰因书数韵》,53/747)“可怜胜境当穷塞,翻使留人恋此邦”(《松门》,10/167)“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11/176)。他以发现山水之美、山水之乐来慰藉自己,填补坎坷失意感。其《黄溪夜泊》(10/168)一诗云: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诗中指明此山水非故乡之山水,可怜不能在残岁回到故乡;然借此间山水可以慰客,对景酌酒,纾此愁肠。如非因迁谪的不幸而来此,怎会幸遇此三峡山水之胜。
      欧阳修更有着欲求隐居山水的情结。《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2/28)中云:“嵩山近可爱,泉石吾已诺。终期友幽人,白首老云壑。”与泉石早有承诺,最终将隐居山林,与三二友人,终老云壑。他甚至还说:“轩冕从来为外物,山川信美独思归。”(《岁晚书事》,14/244)将仕途视为身外之物,醉归山川之美,这是牢骚心情的流露。他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在山林中能找到自我个性的恢复:“山林本我性,章服偶包裹。君恩未知报,进退奚为何。”(《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归滁阳》,54/760)只是由于君恩未报,还要为朝廷尽职尽心,此诗中,进退犹豫不决的心态昭然。另一诗中也说:“何时粗报君恩了,去逐冥冥物外鸿。”(《�场看山》,14/245)盼望在来日报得君王之恩后,放浪山水,与鸿为友。他羡慕隐者之乐:“山藏六月阴崖雪,潭养千年蜕骨龙。物外自应多至乐,人间何事忽相逢。”(《赠隐者》,14/240)
      欧阳修还有着平等待人的游山观念,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烟霞泉石,隐遁者得之,宦游而癖此者鲜矣。”认为谢灵运游此,双旌五马随之;谢�游山,有《鼓吹登山》之曲,“松下喝道,李商隐犹谓之杀风景,而况于鼓吹乎?”韦应物游山,鸣驺耀旌。而“永叔则不然,《游石子涧诗》云:‘�■禽鸟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又云:‘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间。”{1}欧阳修游山水,不乐意骑着车马而来,生怕惊扰了山水中的生灵,只乐意招引野叟,一同谈话与漫游。与前述的那些官员诗人的做派绝然不同,这种保护生态意识、平民意识,真正是难能可贵。
      山水之游在于得山林之趣与心境的契合。所以他说:“身闲爱物外,趣远谐心赏。”(《伊川独游》,1/8)正如他在《梅圣俞诗集序》(43/612)中所说:“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士大夫有才而不能施展于世,多喜将其怀抱寄放于山川,也许这样才写得出好诗来。
      山水无处不有,自古长存,欧阳修究竟喜爱什么山水,有什么志趣,又是如何力图写出山水之佳妙呢?以下分点简论之。
      一、探山水之险,得幽奥之境
      在欧阳修看来,若不涉山水之险,则难探其幽奥。他反复强调:“蹑■上高山,探险慕幽赏”(《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上山》,1/5)“探奇冒层�,因以穷人境”(《三游洞》,1/9)“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沧浪亭》,3/48)。为观幽绝之境,须在山上下穷探冥搜:“有时携酒探幽绝,往往上下穷烟霞。”(《寄圣俞》,53/744)
      力求以诗状此险幽境界,是他作诗追求的目标,自云:“诗工�刻露天骨,将论纵横轻玉钤。”(《圣俞会饮》,1/18)�刻天骨,得自奇险山水,所以得遇奇�岩石,便想到宜有梅尧臣这样的老健诗人写出其瘦骨耸拔状,所以他说:“�岩想诗老,瘦骨寒愈耸。”(《秋怀二首寄圣俞》,3/54)种种奇秀,宜以古健之诗状出:“惟思得君诗,古健写奇秀。”(《忆山示圣俞》,1/15)他认为,一个天才诗人,投闲置散,反而得以上下穷探山水险奥之处,能写出崔嵬诗文,变不幸为万幸:“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下上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永州万石亭》,4/75)
      欧阳修曾将昔日在夷陵探寻山水的过程告诉老友梅尧俞,其《忆山示圣俞》(1/15)诗中云:
      吾思夷陵山,山乱不可究。东城一堠馀,高下渐冈阜。群峰迤逦接,四顾无前后。忆尝祗吏役,钜细悉经觏。是时秋卉红,岭谷堆缬绣。林枯松鳞皴,山老石脊瘦。断径履颓崖,孤泉听清溜。深行得平川,古俗见耕耨。涧荒惊�奔,日出飞雉�。盘石屡欹眠,绿岩堪解绶。幽寻叹独往,清兴思谁侑。其西乃三峡,险怪愈奇富。江如自天倾,岸立两崖斗。黔巫望西属,越岭通南奏。时时县楼对,云雾昏白昼。荒烟下牢戍,百仞寒溪漱。虾蟆喷水帘,甘液胜饮酎。亦尝到黄牛,泊舟听猿�。��起绝壁,苍翠非刻缕。阴岩下攒丛,岫穴忽空透。遥岑耸孤出,可爱欣欲就。
      夷陵周围有很多山,他并不知何处最宜探险寻幽。距城东一堠之远处,冈阜高低,群峰迤逦,必有可观,于是他向一位熟悉当地的吏役打听过情况。可见他对探幽处的精心选择策划而非草率随意。果真在一个秋日,他独自去了那山间,花红、林枯、石瘦。他从断径走到颓崖,听到泉溜的细微流响。又下到深谷中的一条平川,有农人在耕作。山涧荒凉,有�受惊而飞奔,太阳出山,雉�飞鸣。他却有了些睡意,欹石欲眠,真想解职后隐于此地,但苦于独往无侣。从这里往西不远,即是三峡。长江自天倾倒而来,两岸壁立如参差交斗。更远处便是黔巫之处,越岭则通往南岭。峡两岸悬楼、牢戍、寒溪、虾蟆滩等,无不呈奇斗巧。他也曾到过黄牛滩,那里绝壁��,丛林攒簇,岫穴遥岑。
      诗中罗列了一连串美景,以赋的手法层层刻画,自“林枯松鳞皴”句至“清兴思谁侑”写的是近景,一连用了六组对偶句。并强调他独往寻幽,惜未能有梅圣俞这样的老健诗者在一起发山水之清兴。“其西乃三峡”以下写远望之景,以及曾到过黄牛滩所见,而并非当时所至,那里的奇险幽怪之状更值得去探险。注意:“可爱欣欲就”,说的是他只是欣然计划走近那里,其时并未去。诗中的“荒烟下牢戍,百仞寒溪漱”。写的是位于宜昌西北部南津关境内的下牢溪。欧阳修另有一首《下牢溪》写其胜境。
      二、写出山水相济相衬之状
      山静水动,山坚水柔,山拔高而得峻伟之势,水就低而呈奔泻之态。两者相反相成,写入诗中,相得益彰。一首山水诗中,有山有水最好,若能写出两者相济相衬之状更妙。山水画也是如此,宋代大画家郭熙以山为大物,以水为活物,他在《山水训》中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1}欧阳修山水诗中,写山往往兼写水,如“木落山半空,川明潦尤积。”(《和谢学士泛伊川浩然无归意因咏刘长卿佳句作欲留篇之什》,51/721)又:“伊水弄春沙,山临水上斜”(《独至香山忆谢学士》,10/157)“江水流青嶂,猿声在碧霄”(《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11/170)“江上挂帆明月峡,云间谒帝紫微宫”(《送前巫山宰吴殿丞》,11/171)。水与山相映衬而妙。写山泉如:“烟霞天门深,灵泉吐岩侧”(《天门泉》,51/719)“山溜白玉悬青岑,一泻万仞源莫寻……泉淙石乱到不平,指下呜咽悲人心”(《赠沈博士歌》,7/105)。泉如白玉,悬泻万仞,山乃青岑,相映成趣。泉淙石乱,似人心之不平,则又巧为譬喻。又如《龙门泛舟晚向香山》(56/799)一诗,见山见水:“搴兰流水曲,弄桂倚山幽。波影岩前绿,滩声石上流。”曲水幽山,在此搴兰弄桂,仿佛物外之境。波影因山林绿而映为绿色,水因流过石上而发出滩声。
      或重在写水兼写山,水不离山。《书怀感事寄梅圣俞》(52/730)中所写:“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郁郁翠色与潺潺清水适相映衬。“绿芷杂芳浦,青溪含白石。”(《答钱寺丞忆伊川》,52/730)写溪旁之景,青白相衬。又如:“入峡江渐曲,转滩山更多。白沙飞白鸟,青障合青萝。”(《下牢津》,10/167)随着舟的前行,山与江不断变幻出交错之状。
      他还有部分山水诗重力图写出山水相济相搏之妙,如此则空灵而活。如《八节滩》(1/7)诗云:“乱石泻溪流,跳波溅如雪。往来川上人,朝暮愁滩阔。”石上承泻溪流,跳波溅雪。石与溪流相济而有生鲜活色之妙。这类诗着重从空间角度的转换、时间的叙事变化来写出山水两者的关系。如《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2/28)中云:
      长江泻天来,巨石忽开拓。始疑茫昧初,浑沌死镌凿。神功夜催就,万仞成一削。尤奇十二峰,隐见入冥邈。人踪断攀缘,异物宜所托。顾瞻但徘徊,想像逢绰约。……
      长江自天上倾泻而下,巨石为之冲破而拓开。这是长江凿破混沌以来的功夫,却恍惚一夜所成就。因有水而削出万仞高峰。因为有江水,故人踪有所不到,异物能存。而江水之曲折,又令他想象绰约之洛神凌波而来往。
      《巩县初见黄河》(51/726)一诗也很奇特,起首就说:“河决三门合四水,径流万里东输海。巩洛之山夹而峙,河来啮山作沙嘴。山形迤逦若奔避,河益汹汹怒而詈。”写山夹河而峙,河来啮山,山奔逃躲避而河水汹怒,这是拟人化处理,真乃“山得水而活”,使山形水态各有神气。与画家异曲同工。另一首《代书寄尹十一兄、杨十六、王三》(51/727)中云:“登高望河流,汹汹若怒闹。予生平居南,但闻河浩渺。停鞍暂游目,茫洋肆惊眺。并河行数曲,山坡亦萦绕。罂子与山口,岈险乃天灶。”写河水之汹涌,绕过山坡,罂子山口,岈险若天然灶口。《初出真州泛大江》(10/166)一诗前四句云:“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舟行江上,山与浦岸因帆转而迷失向背。清代赵执信《彭蠡湖》诗也写到类似情景:“山移舟向背。”沈德潜以为赵执信此五字“足抵一篇游记”{1}。其实欧阳修此诗早得向背转换之妙。
      三、写出山容云态之美
      山得烟云之掩映,则有秀媚之美;云霭因有山势,而生万千变幻之态。欧阳修爱山兼爱云:“弄舟终日爱云山,徒见青苍杳霭间”(《三游洞》,1/9)。青苍山色,掩映在杳霭云雾之间,蕴涵为美。他更注意写出山水中的云雾烟霭之动态。其句如:“晓日寒川上,青山白雾中”(《徽安门晓望》,10/150)。青山因雾之掩藏若有若现则更美。又“云随高下起,路转参差碧”(《二室道》,51/718)。云随高下之山势而起。或“岈豁青冥间,畜泄烟云乱”(《天门》,51/719)。高峰岈豁处,烟云腾乱,令人生阴阳造化之想。青苍乃“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忽值秋日明,彩翠浮空虚”(《送昙颍归庐山》,1/20)。云雾杳霭,若有若无,忽逢秋日明朗,云散之后,愈见山色新翠。“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中峰》,51/720)。在高处看,千岩万壑笼罩在云下。烟岚忽明忽暗处,忽见落照在峰巅,尤美。他如:“云湿颢气寒,石老林腴碧”(《天门泉》);“树荫春城绿,山明雪野晴。云藏天外阙,日落柳间营”(《柴舍人金霞阁》,56/797);“山色经寒绿,云阴入暮重”(《送王公�判官》,56/797)。云湿,云藏,云重,各有形态,得自然生成之妙。云在山水,伴随人游,则云亦自成多情之物,“云霞伴酣乐,忽在千峰外”(《三醉石》,51/720);“飞鸟鉴中看,行云舟中白”(《和谢学士泛伊川浩然无归意因咏刘长卿佳句作欲留篇之什》,51/721)。或“云霞不可揽,直入冥冥雾”(《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51/719)。云霞不能揽,是为雾气冥冥。或“日落寒山惨,浮云随客衣”(《宿广化寺》,1/6)。浮云亦有情之物,伴随而归。
      山光水色,得云雾映衬而妙,莫不尽态极妍,因有云雾而造就也。凡此莫不见他对与山水相伴生的“云”意象的精心营造。
      四、写出壮阔与细微的反差
      欧阳修说:“欲将两耳目所及,而与造化争毫纤”(《紫石屏歌》,4/63)。诗人惊叹天地之阔大,欲写出耳所闻,目所见,与造化争毫纤之细,说明毫纤之景也在他的视野之中,而心藏万物。又说:“登临虽云劳,巨细得周省”(《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五言二十四韵》,52/738)。巨乃高大壮阔,细乃纤微。前所举《忆山示圣俞》诗中也有“钜细悉经觏”句,足见他在诗中注重写出巨细两者的反差,以造成对比。诗中如峰与鸟意象的相衬。“千峰返照外,一鸟投岩去”(《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下山》,1/5)。千峰之静峙,惟见渺渺一鸟飞投岩罅之中。又如:“闻钟渡寒水,共步寻云嶂。还随孤鸟下,却望层林上。”(《上方阁》,1/6)云嶂重重,唯一孤鸟飞往山涧层林之上。又如《鹭鸶》(56/807)一诗云:“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前三句写险滩声震如鼓、白浪翻天之中,在一个寥阔的背景中,唯见鹭鸶独立而意态闲雅不惊之态。又如:“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和刘原甫原山堂见寄》,57/816)上句写壮阔之远景,下句写附近乱花草莽微细之景。如此,则构成远近层次感。
      嘉�四年(1059),欧阳修作了一首《盆池》(8/131)诗。此诗先写赣江与鄱阳湖水势之浩荡壮阔,从赣江上游顺江而下:
      西江之水何悠哉,经历�石险且回。余波拗怒犹涵澹,奔涛击浪常喧�。有时夜上滕王阁,月照净练无纤埃。杨阑左里在其北,无风浪起传古来。老蛟深处厌窟穴,蛇身微行见者猜。呼龙沥酒未及祝,五色粲烂高崔嵬。忽然远引千丈去,百里水面中分开。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千奇万变聊一戏,岂顾溺死为可哀。轻人之命若蝼�,不止山岳将倾颓。此外鱼虾何足道,厌饫但觉腥盘杯。壮哉岂不快耳目,胡为守此空墙隈。陶盆斗水仍下漏,四岸久雨生莓苔。游鱼拨拨不盈寸,泥潜日炙愁暴鳃。鱼诚不幸此�促,我能决去反徘徊。
      此段前面大半部分似与盆池毫无关涉,而是写赣江上游之悠悠,经历十八滩之险艰,波浪愈加汹涌,这种险怪与流经滕王阁一带如净练般洁净的章江水的温柔形成对比。然后写鄱阳湖杨阑、左里一带,无风浪起。其中有蛟有蛇,十分可怕,人乘舟在湖中,随时有不测之虞。而此湖盛产鱼虾,令人食厌。自“壮哉”句以下,笔锋一转,写眼前的狭小。困守屋檐下,看到局促在陶盆中的小鱼不够寸长,说不定哪天就要日晒暴鳃了。诗人生怜悯之心,本拟离开,反而徘徊不忍离去。以壮大之湖与眼前盆池之狭,老蛟蛇行与池鱼之局促相对此,取得奇特的艺术效果。
      五、从高远、深远、平远不同角度对山水进行观照
      郭熙在《山水训》中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1}欧阳修的山水诗,注意从不同角度如高远、深远、平远等写出人从不同角度观赏山水的变换之美,如此则饶有画意。高远之景如:“八月到湓口,停帆望香炉。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送昙颍归庐山》,1/20)“苍崖一径横槎渡,翠壁千寻当户起”(《三游洞》,1/9)“南山一尺雪,雪尽山苍然”“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游琅琊山》,3/42)“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石屏路》,3/57)莫不是自山下而仰望山巅之景的角度,有的作者还特别点出来:“山高更远望犹见。”(《黄牛峡祠》,1/10)此类高远角度诗中出现较多。
      平远,即平视远望,前面较为渺远空阔之境:“平野见南山,荒台起寒雾。”(《西园》,54/765)有的是先近见,后远望:“菱荷乱浮泛,水竹涵虚旷。……野稼荡浮云,晴山开叠障。”(《答梅圣俞寺丞见寄》,53/745)又如《楼头》(55/777)一诗首联:“百尺楼头万叠山,楚江南望隔晴烟。”极目远望,万叠山在视野之中,楚江更在南面远处。他如“山多淮甸出,柳尽汴河分”(《病中闻梅二南归》,53/748),皆平远之景。
      深远之景,往往是山后还有山,非一眼所能尽窥。如:“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远山》,10/165)峰峦随着前行而不断改变形态。又如“一径入蒙密,已闻流水声。行穿翠筱尽,忽见青山横。山势抱幽谷,谷泉含石泓。”(《幽谷晚饮》,53/758)亦得前行而不断窥山川之奥处。前所举《忆山示圣俞》诗中,前段所写岭谷之景为高远之景,至“其西乃三峡”之后,为深远之景。又如《盘车图》(6/99):“浅山嶙嶙,乱石矗矗,山石硗聱车碌碌。山势盘斜随涧谷,侧辙倾辕如欲覆。出乎两崖之隘口,忽见百里之平陆。”写的也是深远之景。
      除此三远之处,欧阳修诗也注重写俯览之景,如《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2/28)中所说:“亦常步其岭,培�视四岳。”又《会峰亭》(54/767)中说:“山势百里见,新亭压其巅。群峰渐靡迤,高下相绵联。下窥疑无地,杳霭但苍烟。”从进山写到登山,然后下窥四野。则从高远的角度转入俯览角度。俯览之景在国画中不易表现,故郭道《山水训》三远中未列,通常我们看山水画,俯览之景比较少见。但以文字为工具的诗,在这方面倒是摆脱了束缚,并不难做到。
      《嵩山十二首》一组诗,以五言古绝居多,句句写景,不重议论。其中多写高远之景,如《二室道》(51/718)诗:“二室对��,群峰耸�直。云随高下起,路转参差碧。”再如《玉女窗》(51/719)诗:“玉女不可邀,苍崖郁�直。石乳滴空窦,仰见�寥碧。”均写仰望之景。而《天池》(51/720)一首则写俯览之景:“高步登天池,灵源湛然吐。俯窥不可见,渊默神龙护。”至于《中峰》(51/720)诗:“望望不可到,行行何屈盘。一径林杪出,千岩云下看。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由高远转向俯览,因行进而观赏角度也发生了变化,见出山水在空间置换中的美。
      六、不同地域的山水当写出不同的特征
      此山非彼山也,欧阳修往往以比较的目光,写出不同地域山水的特征,并给以评价。他初仕在河南,对中州山水特征有所了解。如写河南嵩山:“嵩山三十六,终日对高阁。阴晴无朝暮,紫气常浮柏。雄然九州中,气象压寥廓。”(《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2/20)此山有三十六座峰,雄镇天下。汝山则是“汝山西南险,平地犹硗确。”(《汝瘿答仲仪》,3/47)
      欧阳修后来到了夷陵,“其后窜荆蛮,始识峡山恶”(《登绛州富公嵩巫亭示同行者》)“荆巫惜遐荒,诡怪杳难貌”(同前)“青山四顾乱无涯”(《寄梅圣俞》,11/175)。后来他还说过:“吾思夷陵山,山乱不可究。”《忆山示圣俞》(1/15)“恶”、“乱”、“诡怪”等字眼,足见他对夷陵山峰的总体评价并不太好。他也到过夷陵的虎牙滩一带,感叹“山形酷似龙门秀,江色不如伊水清”(《初至虎牙滩见江山类龙门》,56/802)这是比较后生发的议论。但也不妨他在那个环境中挖掘出幽险之美(已见本文第一小节中)。他还称赞附近长江三峡之胜:“西陵山水天下佳,我昔谪官君所嗟。”(《寄圣俞》,53/744)后来欧阳修贬在滁州,写到当地山水,评价说:“滁山高绝滁水深,空岩悲风夜吹林。”(《赠沈博士歌》,7/105)
      江西是他的故里,对故里山水他也有一番评价:“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寄题沙溪宝锡院》,14/236)这是对江西山水风物的评价。嘉�六年(1061),欧阳修还作《双井茶》(9/141)诗云:“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认为江西水清,江石老苍,故石上生茶如同凤爪。观此,当时江西生态可窥一斑。前所举例《庐山高》、《盆池》都可见他对江西山水地理的熟悉与研究。
      欧阳修对东南一带山水也赞不绝口,认为“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送慧勤归余杭》,2/23)“东南遍林�,万壑新流满”(《送智蟾上人游天台》,53/748),“东吴山水天下秀,羡君轻舟片帆逗”(《述怀送张总之》,52/734)指的是江浙一方山水。又说:“江南美山水,水木正秋明。自古佳丽国,能助诗人情。”(《和圣俞聚蚊》,52/733)则泛写江南山水,高度赞扬江南山水之美,在水流清澄、山林丰满、水木清华的佳丽之地生发作诗的感兴。
      七、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与转换
      欧阳修诗游山水,兼综听觉、视觉之感受:如:“梵响云间出,残阳树杪收”(《龙门泛舟晚向香山》,56/799)“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鹭鸶》)上句写听觉,下句写视觉。还有的诗则注意在叙事中写出视觉与听觉的交错与转换,如:“闻钟渡寒水,共步寻云嶂。还随孤鸟下,却望层林上。清梵远犹闻,日暮空山响。”《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上方阁》,1/6)闻钟而渡水,见到云嶂孤鸟,最后又闻清朗的梵诵之声,在空山中传响。《下牢溪》(1/10)的脉络也是如此:“隔谷闻溪声,寻溪渡横岭。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先闻溪声,后见清流动白石,然后“静见千峰影”。
      《晚泊岳阳》(52/736)一诗,也是从听觉到视觉,然后又从视觉回到听觉,再又转向视觉,变换之脉络,须读者留心:“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闻钟声而知将近岳阳,见空江明月,闻舟上人歌声,又见轻舟飞去。
      八、山水与人相映衬
      欧阳修诗中的山水与他诗中的人物相衬成趣,写山兼写人,以山烘托人。如《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2/28),因游水谷而怀友人,言“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以自然界物象比譬其诗风。又《读〈徂徕集〉》(3/43)中说:“徂徕鲁东山,石子居山阿。鲁人之所瞻,子与山嵯峨。今子其死矣,东山复谁过。”东山既是石介隐居地,又是鲁人瞻仰处,鲁人瞻仰东山,同时也瞻仰石介,因为石介的人格与成就与东山同样嵯峨巍立,这即是以山比人。又:“唯有文章烂日星,气凌山岳常峥嵘。”(《感二子》,9/138)言文章之气凌越山岳,比譬亦妙。
      欧阳修为刘凝之同年所作《庐山高送同年刘中允之南康》,声情并茂,赞庐山兼送行,是他最为得意之篇。此诗先写庐山之奇,因其奇衬托刘涣的伟抱壮节,达到了如杨万里所说的“见了庐山想此贤,此贤见了失庐山”(《寄题刘凝之壮节亭》)的效果。刘中允即太子中允刘涣,号凝之,高安人,与欧阳修同为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颍上令,刚直不善逢迎上司,年四十即弃官归隐庐山之南落星湾畔。此诗开头以突兀之笔,展示庐山之峻奇。以“几千仞”写其山峰之高;“根盘几百里,”写其山体之大而固;“屹立于长江”,愈见其风貌峥嵘。接着笔锋一转,写庐山襟江带湖:“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长江经过庐山下,与鄱阳湖相遇,洪涛激起,湖北部即为扬澜与左蠡水域。泊舟而仰望庐山,呼应开头,“上摩”句呼应“高千仞”;“下压”句呼应“根盘几百里”。然后“试往造乎其间”,以游人所见带出对景物的摹写形容。缘石阶而攀升,窥望空谷,松桧作响,悬流淙淙,水声聒聒。转写山中所遇僧道,既言往往而逢,则庐山佛道之盛可知。转以“幽花野草”等四句推近写山间之幽谧。因风吹而花草飘香,因露湿而香凝,更有白鹤双双飞来,则山之灵气可知。“幽寻远去”句余意不尽,令人起归隐此间之思,遗弃世事,带出刘凝之归隐庐山。“羡君”句见其志之不可动摇;“老其下”,终身不复出矣。“插秧盈畴,酿酒盈缸”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接写刘凝之怀才不遇,用卞和抱玉之典,可叹世人不分珉与�。以“青衫”言其官卑;“白首”言其困守一邦之久。进而说明归隐的原因乃在他不苟且屈从“宠荣声利”,而趣在“青云白石”。写庐山之峻伟是为了突出此贤之志节操行,也为老友得此山之隐而庆幸。
      此诗参差错落,磊落明快,意到笔随,转接自如,婉畅自然,在有法无法之间,酷有太白之风,然论气势之磅薄与奔逸,则稍逊太白。
      《庐山高》一诗在当时即“人能诵之”(李常语)。稍后黄庭坚在《跋欧阳修〈庐山高歌〉》也说:“庐山之美,既备于欧阳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读之慨然,欲税尘驾,少挹其清旷而无由。”{1}认为欧阳修此诗尽情讴歌了庐山之美,使庐山对士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百年之后,朱熹知南康军时,在《祭屯田刘居士墓文》一文中说:“熹旧读欧阳子《庐山高》之诗而仰公之名。”{2}这即是写山兼写人的效果,或许领悟到这一特殊的作法。
      九、即目、回忆、想象
      写山水景物来自三种类型,也需要一说。有的如《即目》一诗写眼前所见之景。有的是在回忆状态中写山水诗,后者更能驰骋想象。如《忆山示圣俞》诗是回忆当年谪贬夷陵时观山情景。庆历元年(1041)在京城,所作《送昙颍归庐山》(1/20)诗中回忆在贬夷陵令途中,泊舟湓浦眺望庐山:“吾闻庐山久,欲往世俗拘。……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忽值秋日明,彩翠浮空虚。信哉奇且秀,不与�霍俱。偶病不得往,中流但踟蹰。今思尚仿佛,恨不传画图。”说得很清楚,他在回忆当时庐山景物,遗憾未能当时将佳景画出来。又如《忆滁州幽谷》(12/201):“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等句均写回忆之景,非当时所见。又如《庐山高送同年刘中允之南康》一诗既言送,则作者应在任所而不是在庐山南,然不妨碍他发挥其高度的想象力,描摹庐山之奇丽。还有《沧浪亭》(3/48-49)一诗云:“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然。荒湾野水气象古,高林翠阜相回环……”诗中说得清楚,沧浪之景他当时并非见,但凭高度想象能力状出其幽邃景物。但他反而赞叹苏子美:“穷奇极怪谁似子,搜索幽隐探神仙。”
      以上分九点勾勒欧阳修山水诗的写作追求与表现手法。然当其时,典型的宋诗风调尚未形成,诸如句法的拗峭、诗中言理的风尚,在欧阳修诗中所见尚不多。
      【责任编辑 郑慧霞】
      
      作者简介:胡迎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江西诗词》主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古典诗词。

    推荐访问:欧阳修 山水诗 简论欧阳修的山水诗 欧阳修寄情山水 论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