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肯 凯西 音乐:肯・凯西与迷幻摇滚

    时间:2020-02-21 10:5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个垮掉一代作家、一个不折不扣的嬉皮士肯・凯西前不久去世。对这个人,我们知道的不多,作为垮掉一代作家,他的名气远没有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大,人们大都知道电影《飞越疯人院》,但知道他是这部电影原著作者的人不多,给更多人留下印象的是杰克・尼科尔森在影片中饰演的麦克默菲角色,但知道这个角色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人也不多。
      迷幻摇滚是60年嬉皮运动与摇滚乐作用后出现的“副产品”,在当时仅仅是嬉皮运动现象中的一部分,但最终成为一种摇滚乐风格。
      那么,肯・凯西、《飞越疯人院》、嬉皮运动和迷幻摇滚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凯西年轻时曾在斯坦福大学学习写作,当时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病研究所在搞一项实验――迷幻药物研究。由于参加试验者每天可获得75美元报酬,凯西便自告奋勇加入了试验者行列。正是这每天75美元,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摇滚乐进程、表演方式和对摇滚声响的审美标准。
      这次实验让凯西着了魔,他不久又回到医院,不过第二次的身份是清洁工,他隐蔽的身份使他有机会从实验室里偷出迷幻药拿回家做实验。有时他服药后回到医院继续工作,在幻觉下,他走进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小说《飞越疯人院》的由来。小说中的麦克默菲实际上就是他自己。
      凯西对迷幻药物的兴趣与日俱增,最初还是局限在那些垮掉一代的小圈子里,随着嬉皮运动兴起,凯西的迷幻实验渐渐派上了大用场。
      凯西喜欢摇滚乐,他经常开一些迷幻Party,一边服用LSD(麦角酰二乙胺,一种强致幻剂,能使听觉、视觉出现错乱,产生逼真幻觉、时空扭曲等生理反应)这类致幻剂,一边听摇滚乐。参加他Party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他干脆把这些人组织起来,起名“快乐捣蛋鬼”,弄来一辆大面包车,开着车,四处游逛,从西到东,跑遍美国。当时给凯西开车的司机尼尔・卡萨蒂后来就是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主人公迪恩・莫里亚蒂的原型。在路上,他们免费向人群发放LSD,那时候,LSD在美国还没列入禁品行列,由于LSD能提高对审美的敏感性,对创造和直观经验有“辅助”作用,所以在当时常常被滥用,后来也成了摇滚乐手滥用的借口。
      当初和凯西参与致幻剂试验的还有罗伯特・亨特,他后来认识了一个叫杰里・加西亚的歌手,并把加西亚介绍给了凯西。此时加西亚已经有了一个叫做“巫师”的乐队,每次开Party,乐队都会去表演。后来,凯西开始了一系列LSD“酸剂考试”,来测试服用后的效果,“巫师”自然是第一批接受这种测试的人。
      “巫师”实际上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感恩而死”乐队前身,作为一支倡导嬉皮博爱精神的乐队,“感恩而死”以旧金山为基地,在嬉皮风潮弥漫的60年代,赢得了无数歌迷。“感恩而死”的歌迷和其他歌迷不同,由于有一层嬉皮色彩,所以,他们成了乐队死党。不管乐队到什么地方演出,他们都会翻山越岭、飘洋过海,追随精神偶像。这些死党歌迷因此赢得了一个称号:“死头”(Dead Head)。作为回报,“感恩而死”从来不计较歌迷给他们的唱片做盗版,这一点让唱片公司颇为头疼。
      由于加西亚在“酸剂考试”中发现超大音量的摇滚乐能给处在迷幻状态中的人带来无法想像的幻觉,这促使他们在演奏中加大吉他弹奏的失真度,延长演奏时间,以让听众更充分体验这种迷幻。很多乐手在表演中都这么没完没了,于是改变了过去一首歌两分半的模式。
      另一方面,凯西与他的“快乐捣蛋鬼”周游美国各地,无形中“普及”了迷幻摇滚,直到美国宣布LSD为违禁品,他们才中止了捣蛋之旅,凯西也因此坐了一段时间班房。
      当摇滚乐手发现LSD比大麻更能带来强烈致幻效果时,便纷纷服用,反过来,在幻觉状态下他们创作出的音乐就有些不一样。在此之前,不论是摇滚乐还是流行歌曲,在录音时尽量使乐器声音更加纯净、真实,在当时录音手段不太发达情况下,噪音和对音色还原上的缺陷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当迷幻摇滚出现后,人们反倒不在乎这些了,甚至,他们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披头士”在录制《生活中的一天》这首歌时,请来了伦敦交响乐团,在歌曲结尾处,有一段弦乐重奏,当时麦卡特尼指挥着乐队,拼命让小提琴往走调里拉。最后,我们听到的这段弦乐重奏就是飘忽、眩晕、混浊甚至刺耳,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在这里却变得如此和谐、精彩。麦卡特尼为什么要这样?他就是要造出迷幻效果。还有,在嬉皮年代与“感恩而死”齐名的“杰斐逊飞机”乐队有一首歌叫《白兔》,这只兔子就是小说《爱丽丝漫游仙境记》里的那只白兔。在小说里,作者通过一只不留神掉进一个洞里的白兔的眼睛来描述一个奇幻世界。《白兔》实际上也是通过这种暗喻来描述致幻状态下漫游“仙境”的感受,音乐仍然是飘忽、混浊。
      
      当这种迷幻摇滚逐渐盛行,乐手们才发现,当时的效果器(主要是吉他效果器)音色变化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各种仿迷幻效果的吉他效果器应运而生,并被广泛使用。1965年以后的摇滚乐突然变了样,音乐变得越来越混浊,声响变得越来越模糊,哇音、发�、延时效果在演奏中被大量使用,这就是迷幻摇滚。
      
      那些乐器设备制造专家不停地修改线路板,以让音色更加时髦,乐手们把它拿过来表现幻觉体验。一直以来,摇滚乐与致幻剂就纠缠不清,导致迷幻摇滚在嬉皮运动结束后仍断断续续地延续下来。但每个阶段对迷幻音乐审美方式都不一样,这与设备改进、致幻剂致幻效果变化有关,但形式上基本没变,60年代摇滚乐手在舞台上不停地演奏,台下服用大麻或LSD和今天DJ表演与舞池跳舞者服用摇头丸没什么区别。
      先锋作曲家家约翰・凯奇对噪音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无论你在何处,你听到的大都是噪音,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在打扰你,当你聆听的时候,发现它奇妙无比。”这是凯奇关于噪音美学的相对论,迷幻噪音仅仅是凯奇噪音概念的一种,在摇滚乐中却起到颠覆传统音乐美学的作用。
      比如,迷幻摇滚中很多残存下来的乐队,最后都朝重金属和激进摇滚方向发展,重金属继承了迷幻摇滚的噪音,激进摇滚继承了迷幻摇滚的实验色彩。当80年代“音速青年”、“我的血淋淋情人节”和“耶稣与玛丽锁链”出现时,迷幻色彩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完成。这些恐怖噪音的制造者们用毫无道理的声响来刺激人们的耳膜,对不明白的人来说这是神经错乱;但对任何一个观看他们现场演出的人来说,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电子合成器的出现同样和迷幻音乐结合在一起,80年代在芝加哥出现的House Beat为电子界迷幻音乐承传下一条脉络,当英国的“石玫瑰”乐队用精致、优美的旋律把House Beat转化成一种怀旧色彩新浪潮音乐时,迷幻音乐借电子乐潮流在90年代借尸还魂,超低中音的音箱为那些“磕药”的迪厅常客创造了一种新的迷幻境界――狂喜。
      但狂喜总是暂时的,一个宁静的时代,人们想通过药物来给自己制造混乱;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又要通过药物来给自己制造片刻安宁,说来说去都是逃避。但像肯・凯西这样把逃避演变成文化高度的时代再也不会有了。(记者 王晓峰)
      

    推荐访问:迷幻 摇滚 凯西 音乐:肯・凯西与迷幻摇滚 迷幻摇滚音乐推荐 中国那些歌是迷幻摇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