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物理学奖:上帝的脸,是对称的吗?】 物理是上帝的

    时间:2020-02-17 07:24: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从狄拉克到杨振宁、李政道,再到今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创世者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      200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日本人成为大赢家。
      芝加哥大学的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获得一半的诺贝尔奖金,以表彰他发现自发对称破缺;另一半物理学颁发给日本本土科学家、来自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小林诚,以及来自京都产业大学的益川敏英,以表彰他们对于对称性破坏的解释,以及预言第三类夸克的存在。
      如果要对他们的理论直接解释,又是一大堆专业术语――深邃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似乎离普通大众越来越遥远。但如果仅仅是宏观描述,则这次的三个获奖者,他们的理论所涉及的就是人们在孩提时代曾经思考过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
      南部阳一郎的研究还牵扯到一个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物质为什么会有质量、质量从何而来?
      
      狄拉克的“疯狂”问题
      
      在物理学中,能量通常用E来表示,质量则用M来代表。
      “如果在E和M的前面都加上一个负号,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1928年,年仅26岁的保罗・狄拉克提出这个在经典物理学界看来简直是“疯狂”的问题。
      “于是,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2001年的一场演讲会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说,“狄拉克获奖这一事件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诺贝尔奖是很容易获得的;第二,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差别有时是很小的。”
      丁肇中当然是在调侃。狄拉克获奖,是因为他的“反物质”――即在M前加一个负号所代表的东西――理论提出4年之后的1932年,正电子被发现,他的猜想得到了验证。
      而在1933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狄拉克在受奖演讲中进一步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应该存在一个与我们这个宇宙相对应的“镜像宇宙”,它全由反物质组成。
      天才的狄拉克后来成了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一席位依据17世纪英国国会议员亨利・卢卡斯的遗嘱而设立。曾经担任这个光荣席位的,前有科学史上的超级巨匠伊萨克・牛顿,后有今天的“当红”理论物理学家、轮椅上的史蒂芬・霍金。
      狄拉克的镜像宇宙假说符合一种原始的美学观念――我们的世界应该是对称的,因为对称,所以才美。不过如果真的存在我们这个宇宙的“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同它相遇,必须与它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因为正物质与反物质如果相遇,其结果就是相互湮灭而成为一堆高能量的光子。
      
      三种可能的宇宙图景
      
      在狄拉克提出“镜像宇宙”之后15年,俄裔美籍科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理论,并且,这一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逐渐为主流科学界所接受。
      于是,与大爆炸理论相结合,有关宇宙演化中正反物质的对称性问题出现了三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在爆炸之初,正反物质完全一样多,正物质组成了今天我们这个宇宙,而反物质组成了另一个“镜像宇宙”,这种情况正如狄拉克所言;
      第二种情况,大爆炸刚开始的时候,正反物质同时产生,是对称的;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对称遭到了破坏,物质在与反物质较量中胜出,今天这个以正物质为主导的宇宙出现,星系、恒星、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才得到机会演化;
      第三种情况,大爆炸一开始,物质和反物质所占的比例本来就是如同今天这样的,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的正反物质“对称”。今天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中,反物质所占比例少到几乎可以忽略。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开端
      
      在宏观领域,甚至在分子、原子这个尺度下,物理学世界都是对称的。这在物理学中被称为宇称守恒,即物理定律在最深的层次上,不分左右,即左边和右边是守恒的。这正如我们看镜子一般:镜子里的所有景象,都与镜子外的真实图景一一对应、对称。
      宇称守恒定律原本是物理学界一致相信的原理之一。狄拉克提出反物质和“镜像宇宙”概念的时候,这一定律依然是物理学界的“共识”,也是一系列物理学定律的基础。这一状况一直维持到1956年。
      这一年,两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5年的合作研究,给出一个令当时整个理论物理学界震惊的结论:在弱相互作用(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四种力之一,另外三种是引力、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下,亚原子世界的宇称守恒可能遭到了破坏,也就是,宇称不守恒。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宇称不守恒指的就是亚原子粒子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影像与镜子外的实体是不对称的。
      仅仅几个月之后,同样是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吴健雄设计出精巧的实验(这一观察亚原子尺度下粒子行为规律的实验,被称为科学史上难度最大的极少数几个实验之一),证明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推翻了物理学上屹立三十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
      瑞典皇家科学院立即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杨振宁和李政道――一项成果从理论的提出,到实验验证,再到获得诺贝尔奖仅仅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在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仍在迷惘中的“镜像宇宙”
      
      宇称守恒被弱相互作用打破之后,或许是依然钟情于对称这一美学概念,人们曾经设想CP对称――简单地说,就是物质与反物质间的对称――可以补救这个破坏。
      然而,事实并没有如同科学家所设想的那样去发展。1964年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提供了明显的CP对称也被破坏的迹象。为此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奖。
      1972年,小林诚与益川敏英提出了对CP对称性破坏的解释性理论。美国和日本的两项实验分别证实了他们的理论。
      现在看来,对宇宙演化的图景,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前面提到的第二种: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了相同多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互相抵消而转变为能量,但由于一种对称性破缺,使得每百亿对物质和反物质粒子中就多出了一个额外的物质粒子,这些额外多出的粒子,就组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
      物理学的世界是美妙的。而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或许,这个美丽的物理学世界中,的确存在一些瑕疵,正是这些瑕疵的作用,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得以存在。
      那么,“镜像宇宙”就已经确信不存在了吗?事情还没那么简单。
      确实,在目前可观测的宇宙范围内,科学家没有看到“镜像宇宙”的踪迹;但宇宙中存在一些超高能射线,这些射线的起源迄今未明,科学家怀疑,它们极有可能来源于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之外。
      丁肇中主持、众多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国际科学项目,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宇宙中自然存在的反物质,包括反物质组成的宇宙。没准,几年后它还真能找到那个“镜像宇宙”,而让我们的物理学殿堂更加对称、更加完美。
      (感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志忠研究员对本文的帮助)

    推荐访问:对称 上帝 物理学奖 物理学奖:上帝的脸,是对称的吗? 上帝粒子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