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职业培训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促进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校策略

    时间:2019-05-19 03:22: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高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及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力度尚不足等。调整好高校的专业结构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保证,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责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51-02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受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推动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新时期摆在每个高等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60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其就业率却并不容我们乐观。从毕业生就业的宏观形势角度看,就业总量的压力与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并存。可以预见,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依然都将会是很严峻的。
      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还直接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受到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当前,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也导致了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产生。再加上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工作还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也使毕业生就业率难有明显提升。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1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当今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等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目前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却未能跟上这一发展变化的态势,未能对自己的专业作相应的调整,仍在按其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因而就导致了其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状况出现,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一方面,是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大量聚集,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上一些行业或企业找不到自己所需人才。
      2 高校学生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实践经验和能力的缺乏成了他们就业时面临的一大障碍
      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企业需要的人才应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绩效的人。但目前的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并不能很快给企业带来绩效,其中多数人还必须由老员工对之进行再培训,所以就影响了企业的绩效。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他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只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人才,运用所学知识于工作实际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明显不足,甚至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明显不足。这样的高校毕业生,当然是不被企业所看重的。
      3 高校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是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平时要忙于应付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不可能对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索,所以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有的高校虽然有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仅有的成员也没有轻过专门的训练,缺乏就业指导的知识与能力,所以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总体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服务模式陈旧
      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都比较陈旧,能给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些关于政策法规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根本不能满足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的需要。很多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未能创新就业服务的模式、完善就业服务的措施;与社会上的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也不密切,也未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招聘、校企联合择业或创业等活动形式,未能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与有效的就业服务,以致使毕业生错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对策
      1 调整好高校专业结构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高校专业结构
      高校应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或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特别是应裁撤或合并那些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增设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同时,应优化学科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改革上也应有大的举措,应打破文理界限,加大跨学科教学的力度,着力培养文理皆通的人才。
      (2)以学生为本,增加学生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要设法使学生能自主地向跨学科、跨专业的方向发展。学生入学后进入相关院系或相关专业学习,但其专业归属并不意味着他就应因此而锁死其学习取向和发展方向。适应这种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上也应有新的举措,应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并认定其学分。应给予学生入学后一次转专业的机会,以便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的余地。这样做,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问的壁垒。
      2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保证
      (1)人才培养方式应由“基础型、研究型”向“社会需求型”转变
      中国教育向来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如今,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对员工素质、技能、动手能力和开拓能力的需要都在提高。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除了要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和未来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以外,主要的且大量的是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为学生拓展实战空间,要设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校要改变授课方式,以形成授课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并设法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增加技能训练类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应采取措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毕业后能有较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人才培养目标由“专业人才”向“素质人才”转变
      从需求角度看,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专业实践能力,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这就要求高校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应将培养目标由培养专业人才向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方向转变。按此要求,高校可重新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应借鉴国外经验,增加社会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应根据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增加学生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式。
      3 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
      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而且还要使学校各相关部门都参与其中,即要有学校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它是一项兼具教育、管理、指导及服务职能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指导体系。
      (1)针对新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正确的就业观的教育,
      大学一二年级阶段是教育学生确立大学目标的最好的时期。此时,多数学生对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找工作尚无较清晰的规划,因而也缺乏明确的目标。为此,高校应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或相关讲座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人才成长的规律,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并将之落实或体现在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之中。鉴于目前功利思想较普遍地存在着,所以应教育学生使之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重视设法构建起自己的较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对于兴趣广泛或有特长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围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丰富自己的课余活动,努力拓展知识面,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搭建平台。
      在高校,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较成熟的择业观。根据这种情况,高校应在学生社团活动和学校文化活动中渗透关于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以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观。要让“艰苦奋斗”、“从基层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和“带着目标学习”、“带着作品就业”等这些理念成为高校学生在择业与就业问题上的主旋律。
      (2)对三四年级的学生着力进行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及与就业有关的宣传工作
      学生进入大三后一般都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问题。此时,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就应该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关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或资料,以让学生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等能有一个较全面与较准确的了解。与此同时,各相关部门还应相互协调,共同承担起具体的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其中主要有: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的就业咨询服务,给学生讲解应聘面试时应注意的事项,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应聘活动,快速而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应聘场所,主动向有关部门或地区推荐本学校的毕业生,等等。
      目前人才市场的一个基本的状况是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是双向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就不可能是很顺利的,数次应聘仍不能就业的状况出现也是正常的。若有这种情况出现,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还应注意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或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
      (3)加强对已经就业的曾在本学校学习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对于正在走向社会和已经结业刚刚走上社会的学生群体,高校应充当好管理员和调研员的角色,即通过多渠道和多方面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以后工作的状况,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此同时,还应考察毕业生在就业前后的思想状况,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种种心态与行为。这些调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改进等都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高校毕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在较幼稚的阶段,所以他们的行为就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就影响了他们创业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教学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高校应当为他们开设与创业有关的选修课,或是给他们举办相关的讲座,或组织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使他们对与创业有关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及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能有所了解,使他们对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写创业计划、如何承受风险等具备必要的认知和能力。同时,通过过程辅导和一条龙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常会遇到的问题。
      为确保大学生能成功地创业,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考虑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这种体系,一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即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大学生创业的系列配套政策或措施的落实工作,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员培训、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二是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项目支持,即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供选择的项目,帮助大学生避开风险大的创业项目;三是为大学生创业争取资金支持,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入风险投资,或本着双赢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推荐访问:高校毕业生就业 策略 学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