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理性与感性议论文【对理性与感性二元和谐的不懈追求】

    时间:2019-05-13 03:12: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矛盾对立因素并置,但是伍尔夫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和谐。本文从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点切入,探讨伍尔夫对二元和谐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 小说《到灯塔去》 理性 感性 二元和谐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拥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地位。她的创作成果广泛,涉及小说、散文、评论、书信和日记等各个方面。《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片段。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完成了作品。
      自上世纪以来,伍尔夫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伍尔夫力求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小说因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和“混乱”,小说中矛盾对立因素并置,借助文学批评中重要的理论“二元对立”,可以挖掘伍尔夫小说的矛盾对立。二元论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西方早在苏格拉底时期,灵魂与肉体二元论就已盛行,而东方的易经思想、太极符号也是二元论的例子。狭义上的二元论通常指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它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广义上的二元论是本体论的一支,即宇宙由两种主要元素组成,至于是哪两种元素,不同的学说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除了精神与物质,男和女、生与死、美与丑、水与火、青春与衰老、灵魂和肉体、文明和自然都是二元对立的。二元对立结构的运用在西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征。哲学与文学造诣同样深厚的伍尔夫在创作中无疑也深受其影响。
      伍尔夫身处在那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和秩序被战争、屠杀和物质主义击得粉碎。一方面,毁灭性的战争带来了个人情感的空前爆发,战后个人精神和复杂情感需要充分地表达。另一方面,战后以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在飞速促进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发展的困惑,人类一边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巨大便利,一边却又感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冷漠。
      伍尔夫敏锐地把握住人们对理性与感性的困惑,把“二元对立”引用到小说创作中,力求表现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到灯塔去》这部小说包含了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对立和不和谐,小说人物自身性格中的矛盾对立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当然呈现生活中的矛盾对立并非伍尔夫的最终目的,寻求摆脱困境的途径,以达到生活中的最终和谐,才是伍尔夫追求小说内容构思上和谐的初衷。伍尔夫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她摒弃了二元绝对对立的思想,认为二元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应该和谐共存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这种思想始终贯穿于伍尔夫创作中。
      《到灯塔去》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伍尔夫对理性与感性二元和谐的不懈追求。拉姆齐先生是理性的代表,而拉姆齐夫人则是感性的化身。拉姆齐先生有事业,有文化,讲究实际,勤于思考,注重理性忠于事实,以追求客观真理到近乎苛刻的方式对待自己及身边的人。在学术道路上,一路踽踽向前,努力突破Q范围的局限,向R领域进军。拉姆齐先生就这样终日思索着生存的本质和生活的基础之类的哲学问题,借助逻辑和理性,从混沌之中寻得规律和秩序。拉姆齐先生理性抽象的思考内容被形象比喻成厨房的桌子:“思考关于厨房桌子的现实性吧,……厨桌是某种想象中的、严肃的东西;某种赤裸的、坚硬的、非装饰性的东西。它并不多彩;棱角分明;绝对的平淡无奇。但是拉姆齐先生总是盯着它,绝不允许自己的注意力被分散或受到欺骗……”
      拉姆齐先生在外面草地上踱步思考时,拉姆齐夫人在家尽心料理一切。拉姆齐先生在心灵疲惫时,他就会在拉姆齐夫人那里寻求安慰,枯竭的内心才能重新迸发中灵感:“拉姆齐夫人……立即迸发出一种能量的甘霖,一股喷雾般的水珠,……那个缺乏生命力的男性……就像一只疲乏和厚脸皮的鸟嘴,拼命吮吸。”在听了夫人的安慰之后,就像“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恢复了元气,获得了新生……”。理性离开不了感性的支撑。没有了拉姆齐夫人的存在,他就失去了自信、勇气与慰藉,从而变得迷茫、沮丧与不安。拉姆齐先生的学术支持是离不开拉姆齐夫人的情感支持的,他的理性的学术大厦是建立在拉姆齐夫人感性的稳固基石之上。
      拉姆齐先生试图凭借理性与逻辑来解释和处理世上的一切。他在现实生活中,对任何事实都顶礼膜拜,从不肯为让他人感到愉快而改变一句不中听的话。拉姆齐先生教育子女们,同样坚持现实与真理。他教育孩子们的指导思想是:“他们……必须从小认识到人生是艰辛的,事实是不会让步的,……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真实和毅力。”但在客观真理和现实生活之前,充满着童稚与幻想的幼小心灵常常会受到伤害和打击。小儿子詹姆斯就是受不了父亲坚持客观真相时的嘲讽和挖苦。詹姆斯想在第二天驾船到小岛上去看灯塔,拉姆齐先生却全然不顾儿子的热情和愿望,断言明天的天气不会好,不能去灯塔,甚至因拉姆齐太太对儿子“也许明天天气好”的安慰而颇为气愤。
      拉姆齐夫人美丽贤惠,善于持家,喜欢幻想,注重感性,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她用情感滋润丈夫干涩的理性世界,像甘霖一样滋养丈夫孤独痛苦的心灵。她爱每一个人,力求在人们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爱。她高雅美丽,用情感抚慰每一个人。当忙碌完一天的家务,一切平静下来,拉姆齐夫人便陶醉在无限的遐想之中。在那片“楔形的黑暗内核”里,她让意识随意驰骋,充分享受着精神上的自由。
      拉姆齐夫人竭力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客观真理的伤害。当凯姆害怕野兽头骨和詹姆斯喜欢时,她没有粗暴地拿走,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用自己的头巾将它巧妙地遮掩起来。象征着残酷事实的野兽头骨顿时使客观真理的突兀之处变得柔和了许多,于是凯姆认识到残酷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詹姆斯则意识到了真理以外感性的力量。现实是冷酷和麻木不仁的,令人不安和焦虑,那么怎样和与它抗争,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安宁,一切井然有序呢?拉姆齐夫人的法宝是博爱众生,用她女性的感性和关爱,使周围的人快乐满足,从而抵御那个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世界。   只凭感性的力量,在强大的现实生活面前,远远不能抵御现实的残酷。拉姆齐夫人经常觉得精力憔悴,以致后来过早地离世。她自己也隐隐意识到性格上的不足,所以对代表理性的拉姆齐先生崇拜至极:“再没有比他更受她尊敬的人了。”“她觉得自己还不配给他系鞋带。”拉姆齐夫人渴望成为一名解释社会问题的调查者,她已经调查过贫困和伦敦的牛奶供应等问题,但是偏于感性幻想的她,理性思考起来略显不足,她的设想“就像野火烧着了一簇又一簇的金雀花,她的孩子们都乐开了,她的丈夫也忍俊不禁……”。
      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除了刻画代表理性的拉姆齐先生和代表感性的拉姆齐夫人外,还描写了另一位融合理性与感性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莉丽是一个具有颠覆力量的女性角色。莉丽献身艺术,想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一道桥梁,但是她发现消极的躲避与推脱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在夫人死后,脱离了夫人的庇护,她才有机会与她身边的男性正面交往,从而直接体会到男性代表的理性的力量,正视自己作为女性的体验与情感,同时也了解发生了转变的拉姆齐先生的伟大之处:勇敢、自信、实际。这时的莉丽与男性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所以她才满意地完成了她的画。谙熟理性的创作手法的莉丽,在创作中尊重色彩犹如拉姆齐先生尊重事实一样,但一直无法完成作品。只有最后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才顿悟了永恒艺术的瞬间,在画布上划下了那关键性的一笔。一味追求理性只会限于理性的漩涡中停滞向前,无法创作出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只有理性融合了感性,才能重新缔造中和谐有序的生活,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伍尔夫创作中要坚持理性的思想,表现出一名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持有的理性思考。不仅如此,在伍尔夫看来,理性必须与感性结合,也就是说,作家必须具备一种理性的情感艺术观,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共同养育了八个孩子的拉姆齐夫妇,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虽然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思想,但感情深笃,一路相伴而行。伍尔夫所主张的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并非完全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和谐。在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体悟之间,渴求人生的目标,追逐生存的价值,叩问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瞿世镜译.到灯塔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滕传英.心灵的旅行——《到灯塔去》的主题探究.
      [3]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伍厚凯,王晓路译.伍尔夫随笔[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推荐访问:不懈 感性 理性 追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