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哑巴”作文:我们还要写多久 写哑巴的作文

    时间:2019-05-08 03:18: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中学作文教学,应充分重视写作过程,注重写作前的有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写作之中,让学生真正说自己想说的话;写作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评,让学生成为评改的主角。如果总是走“哑巴”作文的老路,作文教学的高耗低能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改观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指导 写作 评改
      很多时候,作文教学,一直在走少、慢、偏、差的老路:作文教学课时少、评改慢、偏离语文教学的核心、作文教学效果差。作文教学的低效、混乱,一直备受指责。这种局面,和我们一直以来的“哑巴”作文模式有很大关联,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 ——教师评改——学生看自己作文多少分。教师在“默默无闻”中教,学生在“默默无语”中写,整个作文教学在“默默进行”,循环反复,但效果始终不佳。
      一、“哑巴”作文情形之一:写之前,没让学生说开来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①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让学生调动积累、回忆生活、表达交流。在中学语文,长期有一种现象没有克服:作文教学的理论太多太丰富,讲技巧太多,其结果是今天学了某种方法,要学生用起来,明天学了某种技巧,又要学生写起来,这当中始终没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反言之,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让学生观察生活,说出生活,写出生活,那作文始终没有更好的路子可走。不让学生讲出生活,光谈技法、技巧,用培养作家的做法来要求中学生,恐怕是行不通的。如何让学生把生活经验逼出来、让写作思维活起来、在不断地作文实践中真正动起来,是我们更应花时间去关注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②但事实上,学生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套话连篇。“让座”、“折尺”、“母亲背我上医院”等陈旧俗套的材料写了又写。究其根本,是学生拿到写作题目、接到作文任务后,教师启发不到位,思维没有打开,下笔如何能成文?
      我们都知道,一方面,学生的作文很难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不管从创作冲动、创作心理来说,还是从认知水平、人生阅历、知识积累来说,学生的作文不能同等于作家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学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可能作为写作中唯一的信息源。学生拿到作文题后,构思是自己的,选材是自己的,越没有启发,越闭塞;思维没有打开,视野和积累的范围相当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因此说,在布置题目后,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成为信息的中心,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对于学生收取信息、占据素材非常重要。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③因此,不管是从学生的学情来说,还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来说,写作之前,让学生之间互相说,说题目的审题、选材、构思、表达等,是非常必要的。
      写之前,让学生说开来,互相启发,是很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在某个周五的上午,笔者借班上一节作文指导课。原语文老师说,该班学生作文底子薄,写不开去。备课时,我想到这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不知道学生是怎样过周末的,因此我把作文题定为《我这样过周末》。
      开始上课,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几乎人人唉声叹气。我让学生先聊天,既让其放下包袱,又让其能相互启发。因此我先从自己如何过周末开始说,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过周末的?我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去,学生说什么,他就写什么,重复的不写。黑板上的内容越来越多:登山、耍太极、做家务、做功课、逛街、睡懒觉、植树、砍甘蔗、种菜、上网、看球赛、去同学家玩、做义工、去乡下探望奶奶、钓鱼……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踊跃了,思维开阔了,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把相互之间的生活经验“端”出来,在“唤醒生活”的环节,学生已经放下“畏惧心理”,感觉到有东西可说,把所说的整理出来,就是自己笔下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什么”的环节上先过关,再考虑“怎么写”。
      因此,作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说起来,怎么组织、让学生说什么、引导学生往什么方面说,能否互相启发,能否互相点燃智慧的火花,这就是教师自身需要关注和提升的内容了。
      二、“哑巴”作文情形之二:写作时,没让学生说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④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却因为写作之前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或者因为教师“丢下作文题就不管了”的做法,学生拿起笔来,思想却是空的,但为了应付检查,硬着头皮也得写,写出来的作文,就像哑巴打手势那样,最终需要教师去猜作文的文意。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⑤叶老其实点明了作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其一学生“表白自我”,包括“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自我的感悟启发等;要注意的是,这一切是学生“自我”的,不是“自他”的;其二是“鸣出内心的感兴”,内心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动等,也许是外物的启发、诱导、也许是他人的影响评判等等,总之,是经过自己思考过的。但在事实上,我们在作文教学上,是否有意识地启发、激励学生朝这两个面努力实践的?我们往往是朝相反方向走:没在意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没让学生在作文时把内心的话说出来,并准确地说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⑥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本来就缺乏指导,或指导不到位,在命题环节,不考虑学生实情,太随心所欲,更加重了对学生的“束缚”。
      有位教师在学完《背影》之后,让学生写作文:   题目:感动
      要求: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题目,对于初二学生而言,的确有点难度:“感动”是很抽象的名词,范围又广。假如教师能有所指导,能有所提示,能注意联系实情,学生也许就能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来,不至于又在“打哑语”,比如说: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回忆、再现:最让你难忘的一个人是谁?可以写家人,可以写学校的,可以写社会上或一面之交的;他什么言行举止、有什么事例让你难忘?这种难忘能否和“感动”联系起来?又比如说,教师直接启发:在你家里,有无让你感动的人和事?如果有,是谁?什么事?有无一些特别的生活细节或画面一直铭刻在你的记忆里?如果学生说没有,教师要进一步启发:联系家庭生活,联系一些特别的生活特写、感人镜头等。
      除了让学生在作文语言上写自己的话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真实看法,写出心中的真实来,而且要做到表意清楚明白,不要像“打哑语手势”那样,最终让教师去猜这篇习作是什么意思,学生的笔下之言,达不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⑦
      长期以来,我们还真的是在重复这“无聊又无益”的作文训练,教师随意布置题目,学生能不能写?能否写好?有无东西可写?一概不管;学生呢?只要硬着头皮写,管它有无意义,写到什么份上?能否写出真情实感?一概不管。长年累月,如此训练下来,我们作文教学的效益、效率、效果在哪?
      这种写作时,学生不能说出来,说不出心里话,说不清楚心里话,写出来的文字没有多少益处,是否和哑巴的“打手势”类似呢?这种“学生的作文只能猜”的尴尬,还要延续多久?
      三、“哑巴”作文情形之三:写之后,没让学生说起来
      作文写完之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参与作文的评改,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这个环节比单纯的写成文字更加有效。教师应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思考:你的这篇作文是怎么写成的?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这样写?能否扣住取材、组材、构思、语言、主旨等环节展开修改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⑧关于学生的作文写成之后,应注重让学生改起来、讨论起来,并养成自己改的习惯和能力,叶圣陶等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⑨
      可见,作文评改课和作文指导课一样,应该最终考虑学生的因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让学生们都动嘴、动手,改自己的,改别人的,优秀生改基础较差的,小组互改,教师面批等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关键点是让学生在作文之后能说起来。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的作文材料怎么来的?是怎么写成的?是生活中沉淀积累下来的,还是看书阅读受启发借鉴来的,还是生搬硬套想出来的?是有感而发、情动于中?还是按照观察日记的内容扩写而来的?是一时间灵感突发不可抑制挥洒而成的,还是非常艰难地拼凑而成的?先让学生说说材料的占有,说说行文的构思情况等,对于同龄人相互之间的启发、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学生的这种反思、讨论,也可以让他们形成一种作文习惯或作文方式,并形成自己的作文方法,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对于学生的作文素质养成,非常重要,不要忽略学生这种拥有自身体验后的日积月累。语文课程课标指出:应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的这种讨论、反思,也可以让他们在自改和互改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吸取他人的经验方法,并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合作,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笔者有一次在本地的晚报中发现了班上的学生小仪的习作《吹口琴的老人》,文中对老人的描写非常到位,从衣着神态到动作琴音,如在眼前。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问小仪:你是怎么写成的?她告诉我,有一天上街,她看到了这一幕就写了下来,投稿也发表了。我感到欣慰的是小仪对生活的观察、对作文的热爱、她的观察、她的敏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之一啊。全班学生都为她鼓掌,在掌声中,其他学生是否也受到一些启发呢?
      结合作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说起来:针对你的作文或同学给你修改的作文,为什么要这样写?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能否修改得更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⑩让学生相互之间启发着说起来,“为什么这样写”,是对学生作文时心路历程、构思行文的再现和回顾,把他抽象的写作心理具体化,并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还应该检验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处理手段、方法,可以看出其作文时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围绕“这样写好不好”,是让学生尽量多地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好的方面,我们可否吸收借鉴?不好的方面呢?自然引出下一个问题“能否把文章改得更好”?在此环节,可以给学生抓手,即作文必须涉及的内容:取材、组材、构思、语文、主旨等。当然这些环节不必面面俱到,可以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就其中一、二个主要问题,说充分,说具体,说到点子上去,让学生说为主,教师恰当补充指点。
      总之,面对新的作文教学要求和不变的规律,我们“丢下作文题——学生写跑题——评讲没人理”的做法,那种忽略指导课、学生写不出、没有评讲课的“哑巴”作文教学,应该彻底抛弃了。我们应该彻底调动学生,让他们在作文前说开来,作文时说出来,作文后说起来,给作文教学一个春天。
      【注释】
      ①、④、⑤、⑦、⑧、⑨《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②、⑥、⑧、⑩《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施良方 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景贤学校

    推荐访问:作文 哑巴 要写 多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