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移情因素 [论影响译者移情能力与作用的因素]

    时间:2019-05-03 03:14: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讨论了翻译中的移情现象与译者的移情能力。影响译者移情能力的因素有: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底蕴、语码转化熟练程度与译文主体相关知识熟悉程度等。  关键词:翻译;移情;移情能力
      一、引言
      移情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常出现在美学、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著作中。笼统说来,移情是指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置于他人位置,考虑他人心理反应并理解他人态度与情感的能力。英格伦姆(Ingram, 2001)认为移情即“transference”。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transference”与“translate”两词虽然在现代英语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就其词源来说,两词都源于拉丁词根“transferre”,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联系。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然而在世界各国文化存在差异的背景下,翻译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原作的延续与再生。译者往往需要在了解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以目的语读者的视角对原语进行解码、分析与再编码,这样才能使译文成为有效交流的媒介。
      二、译者移情作用在译文中的体现
      学习一国语言,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同时也会对该国的文化、历史、国情以及经济有所了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将原语意义表达出来的同时,往往会发挥移情作用,使译文退去原语的文化色彩,以符合目的语国家语言习惯与文化背景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或听者,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下面以一些文学作品中语句的翻译为例来阐释译者移情作用在翻译中的体现:
      (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杜牧《秋夕》)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许渊冲译)
      诗句中,牛郎星和织女星在英语中都有其对应翻译,分别为“Altair”和“Vega”,但是“Vega”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含有汉语中牛郎与织女隔桥相望,期盼相会的神话意味。因此,如果进行直译,会使西方读者对这一意象感到陌生,从而对理解造成障碍。此处“heart-broken stars”就是就属于移情译文,译者不仅巧妙的避开了“牛郎织女星”这一带有浓重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同时还将深锁院墙之内宫女心中的愁怨描写地绘声绘色。
      (2)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译1. 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 by her beauty are all bashed. Where was she born, and from whence descended? (David Hawks译)
      译2. She would put Xi Shi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Where was this wonder born, whence does she come? (杨宪益、戴乃迭译)
      此诗句选自《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赋》一诗。句中“西施”与“王嫱”皆有沉鱼落雁之貌,是中国历史上的绝代佳人。中国读者对两位美人十分熟悉,从而也能够通过诗句中的对比,领会到景幻仙姑的美貌。但是西方读者对于西施与王嫱的相貌却并无概念。因此,对于西方读者思维更为了解的David Hawks,用“The beauties of days gone”来代替西施与王嫱,虽然在文化意象保留与诗韵上稍逊于译2,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却更容易理解并产生相应联想。
      译者的移情作用能使译文减少原语特色,从而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风格与习惯。
      特别是在一些富含国家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中,译者应考虑到读者群体的文化习俗,并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与翻译,以实现高效沟通。
      三、译者移情能力的影响因素
      由上述例证可以看出,译者的移情作用决定着译文是否能够达到有效传播文化的效果。但是译者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移情作用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
      细数我国翻译大家,大多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其中不乏著名作家的身影,如
      傅雷、杨绛等。语言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汉语重视“意合”,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多靠意会,较少使用连接成分,因此词句简洁松弛。而英语重“形合”,句子各成分之间都需要连词进行连接,因此句子往往较长,逻辑清晰明显。倘若译者对其中任何一门语言掌握地不扎实,就会对其移情作用产生消极影响。试以《鲁滨孙漂流记》中一句为例:All evils are to be considered with the good that is in them, and with what worse attends them.此句在有的译本中译为“当我们遇到坏事时,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包含的好事,也应当考虑到,会有更坏的事情伴随而来。”但是原文蕴含哲理,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倘若如此翻译,句子就显得冗长无趣,缺少灵气。另外还有译本中译为了 “福祸相依,祸不单行”。两种译文都传达出了原语语句的意思,但是“福祸相依,祸不单行”的译法采用四字格形式,显得更为简练、达意,也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由此可见,译者的语言功底会直接影响到译者的移情作用。。
      此外,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对于语言的理解与转换离不开对于一国文化与历史的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就必须博学多才,广泛涉猎知识,成为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杂家。对于译者来说,对原语国家地理、政治、宗教、艺术等文化知识的缺失,会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造成阻碍;而如果对目的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不足,译者就无法将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对等概念进行转化。比如说古典作品中常使用的“登天”一词,在英文中的对应翻译为“ascend to heaven”。但是,“登天”在中国是指天子登基,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推崇“君权神授”的思想;而“ascend to heaven”在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文明中是表示逝世之意。如果译者对这方面的知识无所了解,就会阻碍译者发挥移情作用。   2.语码转换熟练度
      在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从事任何工作都讲求效率,从事翻译工作也不例外。个体对文字和声音的感知熟练和感知习惯是需要通过多次的感知强化获得的。因此译者的移情能力也与个人的翻译实践多少与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举个简单地例子来说,译者多不会将中文中的寒暄用语“你吃了吗?”直接翻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而是会考虑到英美人士的寒暄方式,翻译为“How do you do?”或“How are you?”。然而,在翻译中,能及时将中国的明朝与西方读者熟悉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联系起来的译者却很少。又如在翻译一些使用了中国特有单位的价格、重量、长度等时,经验丰富的译者就能够马上意识到要转化为或标注上国际通用的度量单位。由此可见,译者应该重视自身的转换熟练程度。只有经过大量的相关练习,译者才能够在必要时,发挥移情作用。
      3.主题知识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洽谈合作也不断增多。对于翻译的需求已经
      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交流与政治沟通,而是拓展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一些高科技领域。这就要求译者要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也只有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具有更好的移情作用。此处,以科技翻译为例。科技翻译不同于其他方面的翻译,它对译者的专业知识及语言专业性都有极高要求。科技翻译要求译者语言准确规范、通顺易懂及简洁明晰。例如:
      A material object cannot have a speed greater than the speed of light.
      译1:一个物体不会有一个大于光速的速度。
      译2:物体的速度绝不会超过光速。
      译1是照搬原文,逐词翻译,不符合科技文体的表达习惯。而译2就简短精炼,一目了然,符合科技问题的行文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见,译者的移情作用受到其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转换熟练度及主题知识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以上三方面的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使译文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达到跨文化沟通交流的目的。
      四、结语
      无论是文学语言、科技用语还是商务用语,汉语与英语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翻译在沟通交流中有效与否,有赖于译者移情作用的发挥。译者是否能够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进行翻译,又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译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提高自身发挥移情作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本身也会提升译者对于文化差异及他人需求的敏感性,使译者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ngram,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sychoanalytic Transference [EB/OL].http: //www .省略/revue/ttr/2001/v14/ n1/000530ar. html, 2001.
      [2].许渊冲, 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3].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Nida E. A. &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Hawks, 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Christchurch:Penguin Classics, 1973.
      [6].杨宪益, 戴乃迭.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8.

    推荐访问:移情 译者 因素 作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