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四字六步 教学总结

    时间:2019-04-24 03:19: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课堂讨论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课堂分组讨论;预设;主导者;主体地位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的教学理论自然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课堂讨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预设工作不充分
      1.为讨论而讨论的泛讨论时有发生。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这样做了效果也很好,这时候就没有必要讨论。
      2.讨论的问题偏难或偏易。难度适当是非常关键的,有些问题发散性太强,或是牵扯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向学生阐述的内容,讨论就会没有结果。我在讲《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分析时,就曾经设过一个讨论题,“荆轲这一形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学生讨论几分钟后,还是一团雾水,最后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审美感受吧。”这时我才明白,刚上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确实有些难度,我只好换用其它名词来代替,那么之前的讨论就以失败告终。但问题也不能太容易,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
      3.讨论前没给学生预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是不科学的。
      4.讨论的时间过多或不足。其中后者的现象比较突出,一节《鸿门宴》,教师出了一道讨论题:“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讨论,教师只是在学生中象征性地走了半圈,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学生本身的情感倾向等诸多因素,不到一分钟的讨论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来不及反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教师课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没有发挥好
      1.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本学期听了几十节课,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很少发现教师参与其中,大多是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2.调控力度不够,讨论随意性很强。一节语文课,教师提出的讨论题是“如何看待巴金对包弟始爱终弃的行为”,学生七嘴八舌,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倾听,发现有一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老师的问题,而是在讨论怎样养宠物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对的,但是没有规矩没有调控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使课堂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
      3.对学生生成性的讨论结果,指导和点评不到位。一节讲病句的习题课,各组意见不一,我当时心想,课堂的亮点即将出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展开新一轮的思考,模糊的认识及混淆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没想到的是,教师只是问全班同学应选哪个,大多数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于是教师也就跟着说“对了,这就是正确答案”,讨论就此结束。发言学生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1.学生的参与面有限,甚至成了“精英”的对话。
      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投入,发言频繁,思维懒惰或性格内向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展示时仍是那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学生间缺乏主动合作,讨论只是各讲各的的观点。目前的课堂讨论这种现象很严重,讨论开始,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把自己的观点汇报完毕,讨论也就随之结束。这种讨论充其量就是学生观点的简单相加,学生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没有观点的相互碰撞和启发,没有相互质疑和论辩,学生的认识并没有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修正、发展、深化、完善。
      怎么才能把这种先进的模式用好,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适合用才用。小组讨论是一种较为宽泛放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很难对一个历史章节,甚至一门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感,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型,尤其不太适合高三毕业班进行系统化复习时的课型。因此,这种形式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好讨论题。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精选,做到难易适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载体。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一节《曹操献刀》的语文课上,学生分析完曹操的形象后,老师提出了一道讨论题,“根据本文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你怎么看待曹操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这个问题既基于本课的重点“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性”这一主题,答案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现实性,所以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发言都很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三.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要准确把握好时机,真正需要讨论的时候,才讨论。什么时候最好,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掌握好讨论的时间。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三大步骤,首先思考并得出结论,其次组织语言表述,最后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所以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五.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不仅仅只是巡视者的角色,更多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关注“弱势”群体,适当“偏心”。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事实上,性格内向的学生,表达欠佳的学生和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总容易扮演听众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的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陷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
      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做好评估和总结。在小组汇报完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让小组与小组间形成交流和碰撞。很多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时都忽略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完就急匆匆地结束。这是极不科学的。当小组的讨论水到渠成时,教师就要做好评估和总结,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好的课堂讨论会让课堂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广阔天地,成为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在这种课堂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知识,每个人都学有所得。
      
      孙丽群,辽宁盘山县高级中学教师。

    推荐访问:教学法 反思 课堂 分组讨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