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区域活动材料选择与投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区域材料投放

    时间:2019-04-15 03:12: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 前言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支持和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它以更为多元、开放的视角满足、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包括人和物)的互动,从而启发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在实践操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获得个人成长的最终目的。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是其获得信息的过程,更是其以自己的发展水平升华游戏材料所蕴含价值的过程,而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调控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只有把游戏材料作为改进活动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预设目标,也才能使每一位幼儿通过活动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 区域活动中的困惑和问题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现象,而教师也因幼儿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困惑。
      2.1 小班
      1)来自幼儿的。
      ①“观众”现象。当教师将游戏材料投放到活动区时,有的幼儿会很快投入到游戏情境中,而有的幼儿却面对材料不知所措,只是看着其他幼儿操作,好像与他无关。
      ②“粘人”现象。当教师介入幼儿集体时,有的幼儿因突然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群体环境,从“以我为中心”的自我情境中突然到一切听从集体规则的纪律约束,一时不能很快适应,他就会寻找一名可亲近的教师迁移感情依赖,随时跟随。
      ③“争抢”现象。当教师将材料投放到活动区时,因小班幼儿的从众意识较强,幼儿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个玩具,出现“争抢”行为。
      ④“无序”现象。当教师将游戏材料投入活动区,讲解游戏规则时,幼儿的注意力早已被活动材料所吸引,对教师的要求充耳不闻,他们只是依据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组织纪律性无法体现。
      2)来自教师的。
      ①“焦点”问题。活动中教师往往被几个孩子围住,他们不断地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或要求。教师成了活动的焦点,脱不开身,而出现活动区的杂乱无章。
      ②“盲区”问题。活动中还经常出现一个区域需要较多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教师只能顾及个别区域而忽视了其他的区域指导。
      ③“无从下手”问题。教师面对活动区幼儿的“一片混乱”不知该如何有效介入组织和指导。
      2.2 中班
      1)来自幼儿的。
      ①“腻”现象。由于教师设置区域活动时,对活动区的内容、形式、材料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以致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不能积极投入游戏。
      ②“懒”现象。中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有时会对一些陌生的游戏活动内容产生质疑,对一些熟悉的游戏了然于胸,但缺乏继续探究的倾向,从而出现机械的操作行为。
      ③“无兴趣”现象。个别幼儿对区域活动不能踊跃参与,当班级开展区域活动时,喜欢自娱自乐,与集体不合拍。
      2)来自教师的。
      ①“头脑枯竭”。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与幼教专家的引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出现不知该设置什么区域及怎样开展区域活动等问题的困扰。
      ②“无法突破”。教学中,教师只是囿于本园“闭门造车”,设计活动内容时没有可借鉴的优秀案例,出现“江郎才尽”的局面。
      ③“指挥失灵”。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活动中当教师的要求与其希望相悖时,他会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④“无从下手”。面对众多材料,有时教师会因所设区域的类别不同而出现如何更科学投放的困扰。
      2.3 大班
      1)来自幼儿的。
      ①“想”现象。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积累,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知道了探究,并知道通过自己的能力想办法解决。但大班的五大领域的教学任务较中小班的要重,区域活动较中小班的要少,因此大班幼儿更渴望能多参加区域活动。
      ②“爱”现象。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及现象,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是大班幼儿情志发展的一种反映。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已初步具有了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某种偏好倾向。因此,他们更希望在相对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展现个人的风采。
      ③“贪”现象。在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贪心”——哪个区玩不到都不甘心。时间已经到了,他们还久久不愿离去;被迫离去后,叹息声此起彼伏。
      2)来自教师的。
      ①“时间紧迫”。大班幼儿想象力丰富,合作意识强,区域活动时,他们能够出乎教师的预期,自行拓展游戏,从而延长活动环节,导致整个活动时间延长。活动时间的延长又会直接影响下一个活动的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时间对于大班的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投放效果显性模糊,浪费资源与精力”。由于大班区域活动时间的断续间隔较长,教师有效指导时间有限,幼儿活动热情浓厚,造成教师判断失误,往往会对大班幼儿在某些领域的区域活动中的要求过高,没有全面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没能科学设计,导致活动不能有效开展,造成资源与精力的双浪费。
      3 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对策
      3.1 小班
      1)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有趣的材料能吸引、维持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
      ①提供色泽鲜艳的材料。颜色对于大脑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幼儿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系列,此颜色能与之已有经验相互作用。幼儿会根据客体对象的属性选择适合对象的颜色。教师可根据幼儿的颜色偏好,为幼儿创设能适应其颜色偏好特点的环境和提供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材料。
      ②提供形象生动的材料。幼儿思维的直觉性决定他对形象、逼真的事物情有独钟,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越接近实际,越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③提供动态变化的材料。将红、黄、蓝、绿的水彩(色素不会沉淀)融入水中制成4种颜色的水,分别与色拉油混装入矿泉水瓶中(具有轻巧、透明、安全的特点)。幼儿用力摇晃瓶子,油、水迅速混合在一起;停止摇晃,油、水又自然地慢慢分离。这一变化的现象可以深深吸引幼儿,他们不断地重复活动,由此积累油、水分离的感性认识。
      2)提供具有生活性、情景性、可操作性的材料。如给娃娃喂饭、折叠毛巾、扣钮扣、帮娃娃戴帽子和穿衣裤、倒水、拆装螺丝及螺帽等,幼儿在不厌其烦的反复操作中获得快乐、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同时也应注意,投放的材料应该安全、卫生、易于收放。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可以用废旧物品或自制的替代物来代替,如可以用薄泡沫板剪成形状各异的模型食物解决黄豆、米粒满地撒的问题。   3)活动材料采用独立盛放的方式。由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较弱,还不具备合作分享的能力,经常发生争抢现象,另外注意力较易受干扰,活动较难深入开展。在每个活动区里为幼儿准备不同层次、不同玩法的多份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首先每人一份独立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争抢和纠纷,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其次,孩子有了选择材料和活动的自主权,有了独立操作和探究的条件,许多孩子在自己的一份材料中投入地玩上许久,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指导;第三,独立的托盘可以便于幼儿收拾和摆放,他们逐渐养成了东西放回原处的好习惯;最后,在活动中有了更为科学的规则,幼儿渐渐懂得要玩别人的一份材料需要交流和等待,有的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别人的操作获得新的经验,或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与他们交流,幼儿的社会性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积极的发展。
      4)材料放置的位置固定、环境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小班幼儿注意力易受外界影响,材料放置的位置和环境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班区域活动空间应相对固定,中间放置独立的小桌子和小椅子,每一种不同的操作材料独立分盘放置。避免同一组有过多类型的材料出现,因为过多过杂的材料尽管可以吸引幼儿,同样也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转移,幼儿一会儿拿拿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不能专注地投入活动,与投放材料的初衷相悖。
      5)同一种材料投放的数量应该大于该活动区最多可容纳的人数。小班幼儿好模仿,喜欢独立的平行游戏,他们常常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要玩什么,因此每种材料做到人手一份外再多备几份相当重要。
      6)同一区域应该提供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同是小班幼儿,但他们在理解、操作、表达等方面均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材料的投放也不能一刀切,应该考虑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满足其需要。
      ①种类由少到多。如穿孔的区域,教师先提供串珠,再逐一增加动物、粗彩管等,目的在于首先发展幼儿用线穿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幼儿自主选择串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积累排序等感性经验。
      ②难度由易到难。活动要求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例如捡豆,可先要求幼儿只分拣一种豆,再要求分拣两种,并按要求装入相应的盒中。
      ③内容由简到繁。区域活动时,活动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按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序渐进。
      7)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深入活动内容。例如,按数排序,当幼儿能够按数排序时,可在此基础上提出按色、按形间隔排序。
      3.2 中班
      1)相信幼儿的能力,不必面面俱到,给他们想象的空间。例如,拼摆区只给幼儿提供一些主要材料,其他可替代品不给提供。幼儿没有现成材料时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活动的继续深入进行,有时幼儿还会创造性地升华游戏。
      2)区域活动材料常换常新。一成不变的活动材料时间久了,会使幼儿失去新鲜感,引不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区域活动的材料要经常更换,让幼儿在新材料的吸引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空间。
      3)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游戏行为。真实的物品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需求满足感。在“农贸街”活动中,给幼儿提供真实的蔬菜及购物工具会更加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促使幼儿更投入地进入游戏情境。
      4)注重个体差异,体现层次性。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区域活动就是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
      5)材料的更新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刚开始进行区域活动时,曾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辛辛苦苦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厨具,却几乎没有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着机械地摆弄。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成型的材料过于精美,引发不起幼儿的创造愿望,面对精美的成型材料,幼儿已经不需要协商、讨论、创造,只要分个角色,就可以完成游戏。而如此简单的游戏显然不能满足中班幼儿的需要。由此可见,再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幼儿提供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思维空间,就会失去其利用的价值。
      6)投放的材料要有目的性,具有可选择性。幼儿之间存在智力水平、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差异,而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在区域活动时应根据主题内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操作材料的提供,让不同能力的幼儿有目的地选择,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7)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具有可变性。在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提供的材料既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幼儿和不同角色幼儿的需求,更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活动原则,因此要注重材料的可变性。
      3.3 大班
      1)根据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挑战性材料。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喜欢对接触到的一些新鲜事物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在激起幼儿问题意识的同时,又可使幼儿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提供给幼儿适当的探索空间。其次,笔者还觉得:注重材料挑战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即及时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为他们不同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例如:这种材料可以有几种玩法?如何适合班内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操作?
      如在主题为“我是中国人”的活动中,把儿歌制作成书的形式,有的是图文并茂,有的是可粘贴文字的,对两者进行配对,同时还提供了原始材料以便参照,进而发展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使幼儿思维活跃的探究性材料。探究是一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过程;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展幼儿思维的过程。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材料,就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在“手工坊”区域中,投入大量的半成品材料,学生在其中乐此不疲。
      3)提供能促进幼儿合作的合作性材料。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通过合作、协商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游戏向纵深发展,进行合作游戏。教师应当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材料,让他们合作进行活动。比如在大舞台区域中,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制作成头饰或胸饰,鼓励他们合作进行表演;又如在主题“动物大世界”里,设计一个“套圈”的材料,有比赛,有积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也使区域活动更富有情境性。
      4)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投放区域材料。
      5)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大班幼儿其发展水平仍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并提出相应要求。
      6)真正发挥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功能性。
      ①开发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功能。在科学区、操作区尤其要注意锻炼幼儿左右协调及手指的精细化能力。
      ②开发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功能。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活动是否引起幼儿兴趣,也要考虑活动是否促进幼儿心智发展,是否具有动手动脑性质,使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不但满足游戏的需求,更在快乐中开启心智,锻炼意志。
      ③开发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功能。幼儿的游戏来源于生活,游戏的经验又还原于生活。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游戏的社会性,使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再现社会。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幼儿园)

    推荐访问:过程中 投放 区域 策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