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_脑卒中

    时间:2019-03-31 03:14: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组)和对照组(单纯运动疗法组),每组各66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确诊: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能够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病程在3个月内;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偏瘫侧肢体肌张力≥1级。
      1.3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在观察期间采用其他治法者。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采取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
      2.1 拮抗肌电针治疗:针刺拮抗肌侧的穴位,上肢以阳经穴位为主,下肢取阴经穴位为主。上肢穴位为曲池、外关、支沟、合谷、肩臑、手三里。下肢取穴为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平卧,患侧下肢胭窝处垫高10cm左右,上肢放置体旁,尽量伸直,掌心向下。皮肤应用75%酒精常规消毒,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针刺电极,设定好刺激参数后,打开电源,并调整输出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针体、受刺激肌肉出现细微颤动为度。每天1次,每次20min。
      2.2 运动疗法。以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为主,包括:各种活动中抗痉挛体位,全身各个关节做全活动范围的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对各部位痉挛肌优势侧施以缓慢持续的牵张;各种体位下的躯干肢体控制训练。具体训练内容包括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缓慢而持续的牵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搭桥训练和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坐下、站起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
      2.3 疗效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级法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总疗效进行评定比较。痊愈:肌张力恢复正常,恢复随意运动;显效: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肌张力无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2.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治疗后同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出现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原因是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伸肌与屈肌在动能上的交互抑制失去平衡,肌张力增高,甚至出现痉挛[2]。寻求一种既降低异常肌张力,但又保留必要的张力,既消除妨碍正常运动的过高肌张力,又使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的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素急,肝阳化火生风或劳伤过度,阴血受耗,肌肉失养而蠕动,治以熄风止痉、濡养经筋。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有较好疗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针刺可刺激神经肌电,使之兴奋和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并使兴奋向中枢传导,使肌痉挛得以缓解,尤其是早期治疗可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电针刺激通过感觉的输入,经脊髓投射到中枢,使高级中枢反复受到刺激,突触的结构发生改变和新生突触形成,轴突的侧枝长芽、重新对位,是神经功能重塑的重要物质基础[4]。针刺的同时借助电针产生的电磁波作用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中枢,使其将抑制信号传递到肌神经兴奋处,从而调整异常兴奋的肌纤维。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能调和气血而养筋止痉,同时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配合具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运动疗法在缓解肌肉瘁挛中起着重要作用,或多或少利用了拮抗肌的互相抑制作用,在肌肉牵伸技术的收缩一放松一收缩步骤中,拮抗肌自我做向心性肌肉收缩,以对抗痉挛肌肉并帮助关节运动,使受限制的肌肉放松拉长。
      我们的研究表明,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运动治疗。联合应用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易于推广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2
      [2] 刘伶俐,刘忠象.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34-35
      [3] 张为民,郑鹏.拮抗肌侧取穴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291-294
      [4] 孟军,李然.低频电刺激拮抗肌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5(3):1623-1624

    推荐访问:电针 拮抗 穴位 痉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