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亨利?詹姆斯的《意大利时光》:亨利詹姆斯

    时间:2019-03-29 03:23: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亨利?詹姆斯游记合集《意大利时光》不仅呈现了作者对这个历史文化古国的热爱而且包含了他对自己美国人身份的认识和建构。本文认为,詹姆斯在向读者逐步构建和阐释自己对意大利的印象的过程中,也在探寻能够把自己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自己美国人身份的途径。而这个身份的建构主要借由他在旅游途中频繁地将美国和意大利进行对比得以实现。
      关键词:身份建构;《意大利时光》;美国;意大利;亨利?詹姆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33-03
      
      《意大利时光》是由亨利?詹姆斯从1869年到1909年将近三十年间多次游历意大利创作的二十几篇游记的一部合集,于1909年出版。这些游记中有大部分首先发表在《国家杂志》期刊上。《国家杂志》期刊主要关注的是国民文化、国民性格以及旅行探险等话题,经常将美国与欧洲进行比较。从詹姆斯的意大利游记来看,它们大都反映出作者积极地参与了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国民身份的建构。本文重点探讨《意大利时光》中詹姆斯对意大利风情尤其是贫民及其生活状态的描述,以及美国游客对待意大利文化的态度,比较意大利和美国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揭示他通过游记鼓励读者以及他的中产阶级同胞们吸收并占有意大利文化,从而丰富本国的文化内涵,建构自己的身份。
      一、19世纪旅游:身份象征和社会优越感
      早在19世纪上半叶,到欧洲去观光还是有钱有地位的人们独享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名望的象征”[1](P162)而且也是寻找文化和社会优越感的途径之一。欧洲旅游使统治阶级和民族得以彰显权利和身份,这在不少现实主义小说中有不少描述,例如马克?吐温的《傻子出国记》、威廉?迪安?豪威尔斯的《他们的蜜月之旅》、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以及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等等。在这些小说里,传统的上层阶级与工业暴发户认为找个旅游胜地去度假是他们的义务。在詹姆斯生活的时代,到欧洲旅游除了导致显而易见的阶级冲突,还为“戏剧化表现这群人的社会优越感”而起到一个象征性的作用。传统的上层阶级到国外度假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暴发户阶层的人们则想通过这种活动来确立他们的身份地位或者显示他们的社会优越感。
      常年在国外旅居不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而且能够给人们提供各种新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国家、重新看待自己和祖国的联系。评论家特里?凯撒认为美国人锻造他们的国民身份的途径之一就是“到国外旅游并撰写游记”[2](P8)。而游记作为欧洲或者欧洲旅游的象征之一,用詹姆斯?布扎德的话说,“成为了一种商品,游客们把它展示给某一个读者群,从而确立自己的文化人的身份”[1](P226)。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出身中上层阶级,刚刚在1864年的《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的年轻的詹姆斯来说,如果要在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经济上取得成功,那么遵循这个文学传统、撰写关于欧洲旅行的见闻札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二、意大利的贫困儿童
      评论家彼得?科利斯特认为,在詹姆斯的游记中,“有一个身份正在字里行间慢慢被建立起来,它建立在客观的、公开的事物(当然也存在于更加主观的话语当中)之上,它并不尖锐也不幼稚,常常以一种恶作剧的、自我贬抑甚至是家长式的方式隐藏在华丽的修辞辞藻之中”[3](P195)。科利斯特的评论很好地诠释和总结了詹姆斯对威尼斯贫苦孩童和美国游客的描述风格。在“威尼斯之早期印象”一文中,詹姆斯这样来刻画他偶然遇到的小乞丐。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画面无疑是矛盾对立的:“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和“嚷嚷声”;“最少的”和“最多的”;“贫穷”和“财富”。在这群小乞丐身上,詹姆斯看到的不是肮脏和哀愁而是一片令人愉悦的气息。对于游客来说,最重要的是小乞儿是单纯快乐的就行了,他的衣衫褴褛不过是件戏服罢了,破烂的衣裳对他的心情快乐与否并没有影响。显然,詹姆斯的描述美化了街头这些贫穷的乞儿们。这样的描述不仅刻画出小乞儿栩栩如生、活泼快乐的形象,而且能够给读者们或者是打算到意大利观光的游客们提供想象的空间。乞儿的形象不再停留在一个“可怜”、“悲惨”、“令人心酸”的固定模式里。
      威廉?万斯在《美国的罗马》一书中曾说过,“意大利的乞丐没有引起大多数美国作家对社会学方面的思考”,而“很多作家……为了方便而相信乞丐们大多数是快乐的骗子”[4](P167)。跟这些美国作家一样,詹姆斯认为他们是快乐的,并把他们描绘成“如画般的”模样。在他的笔下,乞丐们和“士兵、僧侣”一样,占据“罗马人口的显著比例”[5](P141)。这个群体,用万斯的话来说,作为一直是“美国人眼中最惹人注意”以及“最有异国情调”的风景,“主导并且不可避免地扭曲了这个城市(罗马)的人们的大部分特性”[5](P160)。在《意大利时光》里,“如画般的”是个被多次使用的形容词。他向读者保证,在威尼斯“如画般的美景……在等着我们去欣赏”[5](P33), 而“罗马和那不勒斯的如画般的贫民窟能让我们大饱眼福”[5](P272)。在他的笔下,贫困的意大利人属于“如画而又可爱的阶级”[5](P40),街道是“如画般的”,房子是“美丽的、如画般的、稀奇的”[5](P109),教堂是“如画般的”,总的来说,意大利的整个文化是“如画一般的”[5](P350)。詹姆斯承认,“我已经谈论‘如画般的’这个词一辈子了”[5](P171)。不论是威尼斯的整体印象和氛围还是罗马的漂亮乞儿都给詹姆斯极大的想象和塑造空间。
      如画般的事物对詹姆斯来说属于一个美学的范畴,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品质或影响力的表现形式。“如画般的”一词在《意大利时光》中的重复使用反映出一种条件性的欣赏方式。当詹姆斯描绘意大利的小乞儿的时候,他刻意地避开阴郁沉闷的观察模式并在哲学中寻求慰藉:“的确,自然仍然与财富有冲突;但是,实际上如果两者真的通力合作,我恐怕自然会失去它的特色。”[5](P56)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一旦自然和财富融为一体,自然将不会再是自然,因为财富的获得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

    推荐访问:詹姆斯 亨利 意大利 时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