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掀起你的盖头来]掀起你的盖头来原唱

    时间:2019-02-11 03:20: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中学语文课本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时期的诗词中撷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中学生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时空的差距,使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遇到了一道障碍。教学中,如何冲破这道障碍,掀起盖在古诗文上面的这层神秘的面纱,初步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是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教学时,本文作者采用“诵读・讲解・鉴赏”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收到点滴成效,以此谈点体会。
      关键词: 古诗词诵读教学 诵读 讲解 鉴赏 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璀璨绚丽,精美绝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时期的诗词,中学语文课本中都有所撷取。纵观这些古代诗词就如滔滔长江水,源远流长,闪烁着真、善、美的光彩,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们无疑是我们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文学遗产,也是我们中学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自清先生认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这种古典训练、熏陶,才成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古典诗词作为文化遗产,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作品,从它们的语言文字、时代背景、艺术手法,到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存在了一道障碍。教学中,如何冲破这道障碍,掀开盖在古诗文面前的这层神秘的面纱,初步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在中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采用“诵读・讲解・鉴赏”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古代诗词诵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创新,是古诗词教学中的“记忆力体操”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曾用心理学的原理说到朗读、吟诵的好处。古代诗词教学中的朗读过程,逐字逐句,如出胸臆。达到眼到、口到、心到,感受就会特别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发记忆力,是一种极好的强化手段,是一种“记忆力体操”训练。我们平时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吗?那如何做好“诵读”呢?
      1.多样诵读,读出语感。
      时空的差距,拉开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才能逐步体味出蕴含其中的文义。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在教《五柳先生传》一文时,笔者采用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方法,摇头晃脑地读文章,在读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一句时还让学生配上挥挥衣袖的动作,体会诗人当时洒脱之情。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古诗文富于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而词与曲更富于音乐美和含蓄美。教学时,要注重指导诗句的升降缓疾,读出韵味,掌握诵读的语速快慢,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换气,间歇与衔接,音调的高低,语气轻重,注意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笔者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方法处理,收到了感染、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连缀画面。借助理解和想象,将一些孤零零的景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等,构成一幅动人的秋郊古道夕照图。以读带讲,把作品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成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进行品赏玩味、领悟。这样一幅情景交融的古道游子悲秋图,勾起了断肠人对故乡美好风光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因苦思而不可得的悲凉,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
      3.入境悟读,润物无声。
      口诵心想,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读着诵着,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入境生情,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中的感染熏陶,表达出诗词中意含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物象,运用联想再现逼真的情境和意境,体验也就自然地产生,即情动于中,形之于声。如《庸风・相鼠》一诗,笔者让学生诵读时,注意篇章诗句的回环反复。诗句章节跳跃有力,很有气势,首句以反面讽刺与正面斥责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恶、诅咒。笔者让学生尽可能体会词语,感受声律,疏通文脉,体悟情感,达到入境生情。
      
      二、讲解创新,是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解力体验”
      
      古代诗词的讲解应避免“大包干、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法,扬弃地串讲一些词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诗词相关联的创作背景,诗词的艺术风格,渗透一点古典诗歌流派、文学发展情况。采用生动风趣的语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引人入胜;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个诗人、一种诗体及至诗歌的概貌。
      1.幽默语言,滋润心田。
      以通俗代替晦涩,以活泼代替严肃,以幽默代替刻板,无论对于大众知识传播还是教学活动都不无裨益。易中天教授抛弃艰深、晦涩、术语满天飞的学术,以新鲜活泼之气、智慧通俗之语讲述三国历史给我的古诗文教学带来了启示。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笔者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古人对话中出现英语,这是笔者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加了几分生趣。
      2.联系生活,古今渗透。
      美国有位学者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语文生活化”。时下不少流行歌曲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就成了富有时代感的歌曲,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于是,笔者将流行音乐渗透入古诗文的教学,教苏轼《水调歌头》时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教李煜《相见欢》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月如钩》……效果出奇地好。我们应努力在古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进流行歌曲,这不仅能激活古诗文的教学,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懂得古诗文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遥不可及,它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3.知人论世,学习诗文。
      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为人。”由此出发,作品讲解时应把重点放在与作者创作关系密切的生平事迹上,以及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情况上。如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可插入“三仕三隐”,并揭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既要看到他“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要看到他“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我们之所以格外推崇陶渊明,是因为他的诗品和人品达到审美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统一。还有,我们应尽可能通过诗词把握诗人心态,体味其饱含的爱憎,“知人论世”,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4.巧用成语,趣味学习。
      几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成语故事,有许多能准确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教学中,笔者巧妙地利用这些历史知识的经过,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纷繁复杂战事连年不断,这时期的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等,楚汉时期的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有机地把学习古文与历史联系起来,能使古文变得有血有肉,使学生学习古诗文不觉得枯燥无味。
      5.百家争鸣,加深理解。
      在古代诗词中,诗歌创作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嬗变的文学现象。对于中学生,我们只求学生做些了解,以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奇异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趋挚感情。全诗以雪贯穿,处处写雪又处处写景,意境开阔,感情豪放。讲解时可由此联系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两首诗题材上都是描绘边塞风光和边防战士生活,有颇多相似之处,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人”。再如,汉乐府民歌和建安文学等,都可以渗透一些文学知识。
      
      三、鉴赏创新,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创造力尝试”
      
      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鉴别、评价和欣赏的过程,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对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高要求。所以说,鉴赏只是一种尝试。事实上,对于古代诗歌的理性认识,我们最初也是起于具体的鉴赏活动的。也就是说,欣赏文学作品,除了品味和感受,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即联系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轨迹及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等,达到对特定的欣赏对象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创新尝试:
      1.求同辨异,突出特征。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采用对比阅读来突出事物特征。鉴赏中,对欣赏对象进行鉴赏评价。有作品与作品的比较,如将《诗经》与《楚辞》进行比较,使中学生明了南北两大文学流派的老祖宗艺术风格是迥异的:北派厚重朴实,南派浪漫多情。还有如李白与杜甫的艺术风格比照等。
      2.入境探幽,深化理解。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优秀作品是某个具体作家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心情用特有的艺术技巧写出来的,诗人如何捕捉形象,如何使作品情景交融,都需要教师进行诱导,让学生探幽发微,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捕捉灵感,探索、鉴赏、深化理解。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宦官及其爪牙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诗人就针对这一社会黑暗现象,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要引导学生从中注意卖炭翁特有的心境,入境探幽,才能真正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鉴赏其实就是一个“理解―感受―理解”的过程。
      3.审美求真,意味深长。
      优秀的古典文学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我们要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的形象性和审美性,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和艺术上长久感人的秘密并不那么容易。严羽《沧浪诗话》中所称“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通过文中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即超越这些形象本身的“弦外之音”。
      《诗人玉屑》总结这一点说:文学作品“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可见,在鉴赏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品味,从而去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细心体味、领略古典诗词中的艺术趣味,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有利于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阅读兴趣的培养、鉴赏水平的提高。
      当然,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目标,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创新的讲解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古诗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教师要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大胆创新,掀起古诗文那层神秘的面纱,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使古诗文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古籍出版社,1980.
      [2]顾晓鸣.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题未定”草(七).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吴晓.诗美和传达.漓江出版社,1993.
      [5]杨海明.试论人生意蕴是唐宋诗的“第一生命力”.文学评论,2005.
      [6]江曾培.驰骋想象的翅膀.艺术鉴赏漫笔.浙江出版社.

    推荐访问:头来 掀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