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脱胎换骨出佳作] 出马脱胎换骨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03 03:33: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创新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朱广潜,《论美》)   不作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点,国际上已达成共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一
      我们在把握“平常的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平常的新综合”,新的创意也就陡然而生。只要留心解读一下作文的教学、浏览一下学生的作文,就可以发现很多这种“不平常的新综合”的案例。它们有的旧题翻新,有的借“读”拓境,有的脱胎换骨,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一)旧题翻新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学生的作文干瘪矫情,有人归因于今天的学生生活单调: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提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所以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父亲送别儿子时为儿子买几个橘子,真是太平常不过了,但朱自清先生就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写出了《背影》这不朽的经典;丛维熙甚至能把监狱生活写成《大墙下的红玉兰》这样的优秀作品。怎么能说学生没有生活呢?
      (二)借“读”拓境
      “文外功”一词大概源于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谈的虽然是写诗,却与作文有同一道理,我们不妨理解为“汝果欲学文,工夫在文外。”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还有这样一个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煽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
      因此,加厚文外功,不但要丰富生活阅历,还必须在“穷理读书”上下工夫。否则,会成为陆游所说的那种“工藻绘”、“镂虚空”的“痴人”。
      二
      丰富知识主要靠读书。
      读书,首先要选书。因为“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如果读了一本不好的书,比不读书还坏。河北邢台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张国生认为,中学生读书应该上品位,上档次。为此应有三个转变:一是由读故事性、虚构性作品向反映社会、人生的写实性作品转变。二是由消遣性、娱乐性作品向知识性、哲理性作品转变。三是由一般性作品向名著,特别是经典名著转变。
      读书,也要与积累相结合。读书而不积累,就像一个人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归。这样,即使“破万卷”,也不会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三
      第97期《语文报(中考版)》刊登了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篇题为《勒着青藤生长》的中考满分作文。文章记述“我”拨开被青藤勒着的黄瓜导致黄瓜坠地一事,并由此感悟到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就是“青藤”,它们不是我们追求自由的桎梏,让规矩和原则制约着、束缚着,不是自虐,而是善待自己。该文真切的材料、求异的思维、思辨的语言有理由在中考中获得满分。
      我发现这是一篇很好的生活作文。于是在作文课中师生一起阅读和欣赏这篇考场作文,从中悟出了一些写作的道理,并把这些创作思维称为“感悟生活式”。接着我让学生模仿这种模式,在写作实践中学习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不再对生活熟视无睹,而是能够积极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开始主动地思考生活,认为生活不再是一杯“白开水”,许多学生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思维变得积极而又活跃,能于平常处见独特,能于俗套处立新意;开始注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不再仅仅是流水账式的叙述或空洞地大谈“人生哲学”。
      学生的文心需要我们认真雕琢,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运用契合点触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生活中的新闻、感动、疑虑、幽默皆可诱发话题,学习中的新事、旧例、对比、分类都能找出说法。比如学生读《来世,请让我做你的母亲》一文,乍看题目,不免心生疑虑,什么意思,这会不会有悖家庭伦理呀?但等读完全文,特别是在大量的饱含情感的叙写铺垫之后,再读结尾部分别致而独特的直抒胸臆,就不仅疑虑尽释,而且在感动的同时受到启发:原来情感可以这样表达,语言可以这样运用。这时让他们自己试试,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四
      2005年10月7日,“优势富集理论”的创始人、我国著名的创新思维研究者和传播者、同济大学教授王健在东南大学的礼堂开设了名为“思维创造无限”的讲座。王健教授以其新颖的理论和有趣的互动实验,吸引了济济一堂的民企老板前来听课。
      “一根吸管完全不借助任何外力,能不能穿过石榴?认为不能的请举手。”大部分人举起手来。
      但王健教授拿起吸管并不费力地将它穿过了石榴。有几个信不过的小姑娘来试,果然一下就穿过去了。“这不是魔术。习惯认为石榴硬,吸管软,吸管不可能穿过石榴。
      这就是习惯偏见思维。但事实证明,习惯不一定是正确的。习惯认为不可能的事,试一下,也许完全是可能的。”
      “所以没有什么不可能,”王健教授说,“要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最可怕的障碍不是外界的障碍,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障碍。”
      学生练习写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技巧指导,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模仿,也可以给学生一种模式暗示,但要渐行渐放,师生共同跳出作文教学的模式期待,去追求思维创新求活之美、主题内敛外张之美、叙事生动形象之美、抒情朴实真切之美、说理精辟隽永之美、语言简约洗练之美、材料点线缀联之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转引自艾伦・温诺.创新的世界――艺术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260-261.
      [2]巴金论创作.艺林妙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334.
      [3]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5.

    推荐访问:脱胎换骨 佳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