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生活逻辑课堂中有效设问的反思与矫正] 课堂设问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时间:2019-01-28 03:18: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有效设问,是有效利用生活素材,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效沟通,提高生活逻辑政治课堂的关键;通过对一课例的课堂观察、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的过程中探讨了在高中政治构建生活逻辑课堂新课改中,提高生活逻辑课堂的设问有效性的主体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关键词:有效设问 生活逻辑 课堂
      
      设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有效设问也是课堂教学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生活逻辑政治课堂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从感悟生活中理解生活、提升生活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有效设问,则是有效利用生活素材,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效沟通,提高生活逻辑政治课堂的关键。本文通过《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课例的观察、反思及矫正中审视如何通过有效设问实现高效生活逻辑课堂。
      运用同样的生活素材组织《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课堂教学,由于设问的不同,带来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备课组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同课异构,先剖析了一节公开课的设问的有效性,再反思、矫正、再实践来看设问的有效性。
      
      探究一:1.“躲猫猫”这个词为什么会红遍网络?2.广大网民的强烈质疑说明了什么?
      课堂观察:材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但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答案出现了重复,学生认为就是因为广大网民的强烈质疑才会成为网络热点。学生并没有从这两问中引出民主监督的课题,而是老师接着说广大网民的质疑反映了网民在行使监督权,进而引出了民主监督的含义及内容。虽能较好地引出“民主监督”这一课题。但学生并没有跟着老师节奏,还是停留在对该现象的热烈讨论中,余犹未尽。
      反思:仔细审视这两问,两问存在重复,所以学生在讨论这两问时,也无法区别两问问得是否是同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一设问探究环节只停留在学生对该现象的总结,没有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件的理性思考,即设问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当老师开始讲民主监督的含义和内容时学生还停留在对该现象的热烈讨论中。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单凭学生的心理基础不能独立达到,而在教师的强化引导下,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方能达到的介于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间。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的设问要既能够引导学生提取与本堂课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所需要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又能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能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
      矫正:设问改为:由各界人士组成的调查团对“躲猫猫”事件进行调查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这个设问既引导学生从现象中跳出来找到切口进行理性的思考,又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前面已学过公民的监督权)。这样的引课能达到形散神不散的目的,自然实现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过渡。
      
      探究二:面对如此噩耗,李某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们应该怎么办?
      课堂观察:学生讨论激烈,有同学说打热线电话,如小强热线、大刘热线、1818黄金眼等新闻热线,找新闻媒体曝光;有同学说打市长公开电话反映此事;有同学说上法院告看守所……,从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民主监督的方式”的学习环节,衔接顺畅,课堂气氛活跃,把这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反思:这个设问,把同学们对“躲猫猫”事件的质疑的情绪宣泄出来了,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而且基于学生的经验也能说。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指向性明确。有效的提问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要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到角色的体验当中,通过解决问题参与生活。生活问题本身就是学生所面临的现实情境中的内容之一,在课堂这一特定的学习环境里,在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尝试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对学生灵活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不足的是:引入“躲猫猫”事件的情景材料的主体不是李某父母,而是网民的质疑,事件本身是指网络监督的力量,审视这一设问与背景材料相脱节了,没有按照事件本身的逻辑展开讨论。生活本身有其发生、展开、延续的逻辑过程。课堂各个环节的展开就如一部剧本,老师的设问就如导演要考虑剧情的如何展开、走进高潮和收尾,所以设问要从课堂的整体性考虑,坚持逻辑性原则,遵循生活素材本身的逻辑,从生活逻辑中理解理论逻辑。
      矫正:经讨论后把这一设问修改为:家属和众多网民都不相信,身体很好的李荞明怎么会因为这种小儿科的游戏而身亡,他们认为警方的解释“太过草率和不负责任,甚至有些儿戏”。假如你是李荞明的家属或朋友或关注此事的网友,你将会通过哪些正当途径反映对晋宁公安机关的质疑,揭开事件的真相?展开顺畅,角色清晰,前后呼应,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也作好了铺垫,材料中设置了“正当途径”这一信息,为“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作了铺垫。
      
      探究三:材料:事实真相揭露(略)李某父母为何要感谢网友和媒体?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广大网民坚定要求查清事实真相说明了什么?
      课堂观察:学生除了回答因为网友和媒体帮助下迅速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获得应有的赔偿,而对于什么启示?说明了什么?学生一脸茫然,处于冷场。
      反思: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1.是因为该设问欠科学,指向性不明,即需要学生调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这两个设问中首先主体指向不明,是李某父母对网友或媒体表示感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还是网友媒体的力量推动了该事件真相的揭示对我们有何启示?其次是知识指向不清,说明了什么?太宽泛,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2.设问没有找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交叉聚合点,导致设问的切口不清,不能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效沟通。从整节课的理论逻辑来看,这一环节是要学习民主监督的意义及如何认真负责行使监督权。材料三、四也作好了材料信息的预设:网民的追问与参与、司法机关调查公布、云南省整治监督权的意义;不和谐的音符正确行使监督权。这也是两个逻辑的交叉点。教师设问就要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找准逻辑的交叉点进行科学设问。而这两个设问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造成课堂又脱节。科学严谨的设问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知识指向明了,即要调动和运用什么知识?2.与背景材料衔接自然,即能考察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问题设计要紧扣生活背景,又要有明确的内容指向,使得问题具有现实的操作性。3.思维要凸显即是归纳和演绎思维,能考察和同学们“描述和阐释事物”和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矫正:对于存在问题对该设问进行修改为:“躲猫猫事件”在网民的持续追问和参与中,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并公布了真相,但在这一事件发生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这期间云南省晋宁县政府网站遭到黑客恶意修改和破坏,陷入瘫痪。从“华南虎照”当事人被判刑到“史上最牛房管局长”被立案调查,从深圳海事局官员猥亵女童被“双规”到广东干部出国考察清单被公布……一年来,网络监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众视野。然而,网络监督又常常卷入争议的漩涡。侵犯隐私权、虚假信息、扭曲夸大等种种问题一直备受诟病。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符合以上三要素:结合背景材料,调动公民监督权及意义、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等已有知识,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生成新知识即问题的答案: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监督权。
      通过对这堂课设问的矫正,课堂逻辑更严密了,两条线索交相呼应,相映成辉。一条线是“躲猫猫事件”的起因、进展、真相的揭示即生活逻辑,另一条线是民主监督的含义、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意义及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即理论逻辑,通过三个探究性设问,实现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整堂课做到了“首尾呼应”,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达到有效的落实。
      综上所述,在生活逻辑政治课堂中的设问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主体性原则。皮亚杰说:“主体只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认识现实的,客体首先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被认识。”设问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只有通过设问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说。这是有效设问的前提,更是有效课堂的前提。2.逻辑性原则。生活逻辑课堂强调政治理论的教学要符合生活逻辑,所谓生活逻辑通俗地说就是遵循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的规律,设问中要善于挖掘情境生活素材中的逻辑与理论逻辑中的交融点,跟随生活情景事件发生的逻辑设问,环环相扣,层层相推,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作出理论解释,在理解生活中学会生活。这是高效政治课堂的终极价值追求。3.科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要预设对学生思维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摆脱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实现两者的结合,也才能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中学

    推荐访问:设问 矫正 反思 逻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