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马尾绣纹饰与夏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商周青铜器纹饰

    时间:2019-01-28 03:17: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鉴于有关水族马尾绣研究特别是马尾绣纹饰研究的匮乏,水族马尾绣技艺出现严重断层无人继承濒临灭绝的情况,本文从水族马尾绣纹饰与夏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对比和相关文献的补充论证发现水族马尾绣纹饰与中原青铜器纹饰惊人的相似性,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融互补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水族马尾绣纹饰源于夏商周青铜器的影响和传承,中原青铜器对其纹饰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马尾绣纹饰 夏商周青铜器纹饰 青铜铭文 水书 渊源关系
      
      一、水族马尾绣简介
      
      1.水民族起源
      水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根据水族传说,创世女神牙巫开天辟地然后创造出最早的水人即水族的祖先。水族把鱼作为民族的图腾。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推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水族主要聚居在夜郎即现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水族有三宝:水书、端节、马尾绣。水书是水族人的文字。水书在其民族中只有地位较高的巫师等才能学习,主要用于巫术活动。水族的重大节日――端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赛马是端节的重要活动。水族刺绣古朴精美,马尾绣作为其代表被誉为水文化的活化石。
      2.马尾绣简介
      由于缺乏相关文献和出土文物,马尾绣的起源现已无从考证。顾名思义,马尾绣似与马尾有关联。据当地传说,龙女骑着用鱼化成的白马到水族地区传授马尾绣技艺。鱼是水族的图腾,马是水族重要的牲畜,水族人民为了神化自己创造的传统马尾绣工艺,便产生出这优美的传说。
      水族妇女将上好的马尾编入细密的白色绣线中做芯,让绣线更加牢固,用编有马尾的绣线绣制图案的边缘轮廓,使线条流畅明显不易变形,加上马尾不易腐蚀更利于绣品的经久耐用与保存。然后再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这样绣制出来的马尾绣便呈现出明显的浅浮雕效果,立体感极强。很多马尾绣品上还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和古钱币类似,仅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星星点点十分抢眼,这也是马尾绣的特别之处。马尾绣除了用做装饰外,水族人还用它来驱邪避凶。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daijie“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3.马尾绣的特点
      马尾绣不同于四大名绣。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成就了马尾绣独特的艺术特点。一装饰性,刺绣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工匠们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许多现代设计元素(几何的,二方、四方连续的),其装饰美一点也不比现代装饰画逊色;二抽象性,纹饰中极少具象的东西,各种物像被抽象概括在小小的绣品中;三浮雕感(见上文)。贵州水族马尾绣纹饰与中原青铜器纹饰极其相似,虽采用材料与制作工艺各别,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4.马尾绣的价值
      马尾绣是我国刺绣工艺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类别。马尾绣往往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等多种刺绣工艺,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织绣图案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重于意态特征的整体把握。其造型规律是整体的写意和象征性的变形。马尾绣不仅在制作原料、制作工艺上十分特殊,而且图案的表现形式也具有水民族的特色。这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珍贵的刺绣工艺。马尾绣将本民族文化融合到刺绣中,和传统意义上的刺绣不尽相同,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其审美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研究水族文化和水族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尾绣纹饰与青铜器纹饰的对比研究
      
      夏、商、周是我国上古青铜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青铜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在与中原青铜器纹饰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尾绣纹饰与青铜器纹饰的相似性与相关性。下面拟以分类法和图像法来谈谈马尾绣纹饰与上古青铜器纹饰的相似性及其渊源关系。
      1.兽面纹
      兽面纹亦称饕餮纹,是青铜器中独有的特色纹样。它是根据动物或幻想中的物像而绘制的图案,具有很强的威慑性。这与青铜器的礼器作用不谋而合。在水族的马尾绣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图案,特别是歹结中的主题图案与兽面纹极为相似。由于青铜器材质的特点,青铜器中的兽面纹具有强烈的庄严感,线条硬朗明显。马尾绣中兽面纹则更加艺术化,形态抽象,线条运用自如随势而走。
      2.龙纹
      据研究,在中原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后来,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在水族马尾绣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图案。长期以来,龙女的故事在我国各民族中间广泛流传。内容多叙述龙女与劳动者恋爱结合,龙女以其神奇的本领反抗阶级压迫,保卫自己的幸福生活。至今我国的汉、藏、咕哈尼、白、傈僳、佤、苗、瑶、仡佬、壮、布依、傣、黎、侗、毛南、水等民族均有流传。而水族的龙女故事尤为丰富。如广西南丹县六寨乡的《蒙虽与龙女》,贵州独山县的《阿昂与龙女》、《红泥锹》,荔波县的《阿酉与阿禹》、《龙女斗旱魔》、三都县的《阿勤与龙女》等等。这些故事皆以龙女为主角,而龙女与龙王有密切关系,表明龙在水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龙在青铜器时代是权利的象征,所以青铜器中的龙纹显得十分威严而且往往作为中心图案出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马尾绣中的龙纹则更具现代设计感,龙纹被处理成几何化,多作为绣品的附加装饰纹样出现。
      3.凤鸟纹
      这也是青铜器中的常用图案,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儿纹。青铜器中的凤鸟纹多呈现出一种古拙感,稍显笨重;而马尾绣中的凤鸟纹线条更轻盈、生动一些。马尾绣的凤鸟纹极形象,极具动感,大多具有跃跃欲飞之势。马尾绣中的凤鸟图案多用来表达喜庆之意,和青铜器的凤鸟纹寓意大致相同。
      4.动物纹
      包括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蝙蝠纹等。这些纹饰大多进行了抽象化处理,线条简洁明了一气呵成。水族远古神话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的故事,动物在神话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牙线造人》《十二个仙蛋》等神话故事都体现出狗、猴、水牛、老虎等动物和水族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甚为密切(老虎伤人畜,牛犁田地,猴子损害庄稼,狗打猎等),故它们就成为水族民间传说故事中讲述的主要对象。
      5.太阳纹(月亮纹)
      这是马尾绣中一种很有特点的纹饰,主体形象以同心圆为主,里面的几何装饰图案依次向外扩散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向四周散射。很多绣品也做成太阳纹状,很具特色。在水族人民的射日神话中,水家人把耀眼刺目的太阳比作俊美的女子,把皎洁的月亮比作男人,这同其他民族关于太阳与月亮的比喻正相反。这与太阳纹的形成应该有一定联系。太阳纹中间是类似兽面的纹样,两边则为变体的蝙蝠,带有“福”的寓意。
      
      三、马尾绣纹饰与青铜器纹饰渊源关系例证
      
      由纹饰的相近可以看出马尾绣纹饰与青铜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1.战争给马尾绣纹饰带来的影响
      水族起源于百越民族的西欧、骆越,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此外,明代以来从外省调遣来戍守的士兵,设屯安家,以及明初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政策,“调北填南”的移民与本地水族融合。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殷商亡国,水族先民陆续南迁,逐步融入百越族群。在历史上水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迁徙,一是殷商亡国自中原向南迁徙,二是秦发兵岭南由南向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动百越之战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被迫举族溯流进入都柳江、龙江上游的黔桂边境地带居住,于是初步形成当今的分布格局。
      《淮南子》云: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史记》云: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南取百独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
      上述史料证明,是战争使水族先民大量迁徙到黔贵边境的不争事实。
      当代民俗学家何英德先生在文章“‘骆越’与‘南岛语技’的海洋文化的关系”中说: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分布于桂西南、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当今越南北部区域的一个古老民族。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商周时期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地域的原因,水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发达的商周文化的濡染和熏陶。青铜器是商周文化的重要标志,马尾绣是水族文化中的工艺制品,先进文化的传播与熏染,后起的马尾绣纹饰之所以受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影响当是不言而喻的了。
      所以笔者认为,由于战争的原因,水族人被迫迁移到现在的聚居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民族大家庭之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水民族是处于被压迫的境地,而且居住分散,按理说很难形成纹饰的统一性。但事实恰恰相反,马尾绣纹饰却呈现出很强的统一性,这极有可能是在水族迁徙之前它就被某种文化所同化,而这种文化恰恰就是夏商周青铜文化。中原青铜器自殷商以来就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礼器功能不断减弱,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制品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充当日常生活用具。可以推断,在战争之后,迁徙的水族人带着青铜器具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青铜器虽然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纹饰技艺却被运用开来。马尾绣纹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水书与青铜器铭文同源
      水书是水族人的文字,但下层民众无权使用,它被水族中有权势、有地位的巫师或首领所占有,主要应用在占卜、历法、巫术等方面,类似于中原的《易经》。水族文字的载体主要是水书。它抄写在甲纸上,用线订或纸绳订的手抄本外。最为凸显的是作为图案绣成马尾绣手工艺品,而且越是古老的马尾绣图案,其水书符号越明显。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水书的字体形状与青铜器铭文极为相似,可以说它们是同源异体。这就证明了马尾绣纹饰是起源于甲骨文的。
      水书研究的鼻祖――晚清西南大儒莫友芝在甲骨文问世之前39年的咸丰十年(1860)曾作过一首七言古诗《红崖古刻歌》。其中记录了他对水书研究的一些成果:
      ①他提出水书“云自三代”的夏、商、周,提出了“其初本皆从竹简过录”“核其字画,疑斯籀前最简古文也”的观点。即水族古文字属于先秦最简古文字,与夏商周文化有关联。
      ②莫友芝还指出水书读音中保留了中原古音特色。水书“其声读迥与今异,而多含古音”。如:“jie dai”――水族用线缠住马尾制作背带。jie,用线缠住马尾;dai,背带就是小孩的睡袋。jie,《说文解字》注云:“系马尾也。从马介声,古拜切。”古代打仗,为防止马尾挂住树枝造成危险,故骑兵须把马尾捆束起来。《左传》中就记录有几起不拴束马尾而造成伤亡或被俘的事件。水书读音保留了中原古音,这就说明了水书与籀(大篆)文前的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贵州民族学院韦宗林先生认为,在书写体势上水书与甲骨文极为相似。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隶书产生于秦代,是当时篆书在民间的便捷写法,非官方文告的字体。汉代秦后,隶书遂被官方定为全国通用的书体。从现存的《水书》来看,其书写字体或是甲骨文的体势,或是楷书的体势,但没有隶书的痕迹。因此,专家们将其以甲骨文体势为主的文字称为水族古文字,将以楷书体势为主的文字称为水族今文字。从韦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水书和甲骨文的渊源关系。青铜器铭文是承袭于甲骨文的字体,水书又是受甲骨文影响而来的文字,那么二者同出于甲骨文之源当是明白无疑的了。
      由此可知,水书是水族先民在甲骨文影响下,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创造发明的,是远古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说甲骨文是源的话,那么水书、青铜器铭文便是流。
      3.水书中的夏陶神秘符号
      2003年一位江苏民间人士收藏的北宋河南临汾窑八莲瓣陶瓷碗内的10个神秘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神秘符号很相似。经贵州省水学协会、荔波县档案局的专家、学者初步研究认定,水书中确有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记载。碗内壁的8个字表明该碗装窑及烧窑点火的最佳季节、日子及时辰;碗底的“一”“七”似乎代表了某种序号。而这一做法至今仍被水族人沿用。水书专家蒙熙能介绍,水族人要烧碗铸锅、立房建屋、回家、下葬等活动时都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到目前为止,已经找到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水书文字符号就有十多个。
      河南二里头是研究中国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这里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民居群落。
      也是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拥有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宫廷建筑群、是中国迄今为止可确认的王国都城遗址。河南二里村夏朝古都陶瓷碎片上的24个神秘符号,与水书文字高度契合。由此可以推知水书文字在夏朝就已经萌芽了。
      考古信息告诉我们,水族这一少数民族至少在夏、商、周时代就与汉族并列发展。夏、商、周时代是中原青铜器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那么青铜器纹饰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施影响于水族的马尾绣纹饰。
      
      结语:
      
      通过对马尾绣纹饰与青铜器纹饰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尾绣纹饰源于青铜器纹饰,前者从后者中吸取精华并融合本民族的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享誉中华的马尾绣工艺美术品。
      
      参考文献:
      1.何光岳.百越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2.高路加.关于水族来源的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3期
      3.潘淘洁.水族马尾绣[J].上海工艺美术,2009年.第1期
      4.杨素高.水族的马尾绣[J].文史天地,2003年,04期
      5.陆廷军.贵州水族民间刺绣―马尾绣的艺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4期第22卷
      6.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料选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7.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8.三都水族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三都水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9.黄桂秋.水族民间故事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10.潘朝霖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1.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等.水书.丧葬卷[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12.郭沫若.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3.韦宗林.水族古文字与甲骨文的联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推荐访问:纹饰 马尾 夏商周 青铜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