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父婴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依恋行为对儿童的作用包括哪些

    时间:2019-01-18 03:32: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往关于依恋的研究大多是从母子关系的角度展开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发现父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父婴联系”概念为基础,介绍父婴依恋的建立、父婴交往的独特性以及父亲角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人格和社会性、认知、道德、行为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据此得出了一些教育启示。
      [关键词]父婴依恋;儿童发展;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39-04
      
      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依恋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学对依恋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研究偏重于母亲在婴幼儿依恋形成中的作用。如,鲍尔比等人认为,若不能建立强烈的母婴纽带关系,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与情感发展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并可能发生儿童虐待和儿童“成长失败”的问题(“成长失败”的婴儿比正常婴儿体重增长慢,各方面发展也迟缓)。对父亲角色的关注始于二战后,由于大批男性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人们开始关注“父亲缺席”现象,“父婴联系”的概念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来。大量研究证实,婴儿不仅能与母亲形成强烈的依恋关系,也对父亲有着明显的依恋情感,而父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关系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父亲与婴儿之间的依恋关系
      
      早期的发展理论家包括弗洛伊德和鲍尔比都认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一些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谢弗和爱默生通过对苏格兰6~18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相对于父亲的离去,婴儿会对母亲的离去提出更多抗议,但这种倾向性是短暂的,到了18个月大时,大多数婴儿会既抗议父亲的离去又抗议母亲的离去。且大量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婴儿有着十分强烈的与父亲交往的意识。这些研究都证实了婴儿和父亲之间存在着依恋关系。
      
      (一)影响父婴依恋的因素
      1 父亲参与养育的情况
      父亲在养育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影响着父婴之间的依恋关系。倘若父亲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与婴儿的互动中,婴儿就会对父亲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从而产生依恋情感。Rose Parke在总结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把影响父亲参与的因素归为五类:个人因素、家庭因素、非正式的支持系统因素、机构因素、文化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方面,父亲越喜爱孩子,参与度就越高,若在心理上充分做好了当父亲的准备,就会更愿意与孩子互动,有的父亲也会因孩子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参与水平。在家庭因素方面,夫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父亲的参与行为。有研究发现,婚姻质量更有可能影响父婴关系而非母婴关系。贝尔斯基等人观察父亲和母亲与他们1个月、3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的关系,发现父亲的角色与家庭婚姻关系呈正相关。
      2 照料的质量
      弗洛伊德曾强调喂奶情境对依恋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谢弗和爱默生的研究发现,婴儿对从未参与过育儿活动(如喂奶和换尿布)的人也会产生依恋,而且婴儿更偏爱的是那些能敏感察觉其状态并及时对其哭笑作出反应的人,而不一定是更多参与育儿活动的人。大量研究都证实,父亲能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积极、关切、有效的反应,即父亲在照料孩子方面是具有敏感性的。Maria等人对父母信念、婴儿气质和婚姻质量与母婴依恋和父婴依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婴儿经常哭闹或婚姻质量较高的情况下,那些认同自己在照料孩子中应承担重要角色的父亲更可能与婴儿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3 父亲的内部工作模式
      内部工作模式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认知表征,它引导着个体去思考自己所得到的关注,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应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怎样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等。它是在照料者与婴儿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依恋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中,父母往往具有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式,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因此孩子会将父母视为他们的安全保障,去积极进行探索活动。如果父母经常误解孩子的需要,或只是有选择地作出回应,亲子间就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比如,在回避型依恋关系中,父母容易忽视、打消或拒绝孩子寻求亲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孩子的探索行为,并削弱父母自身对依恋的感受。Hazen等人通过对274位父亲和他们8~10岁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积极内部工作模式的父亲更容易与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孩子也往往拥有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
      
      (二)父婴交往的独特性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父亲如同母亲一样有能力,父母亲的作用一样重要,但是父母亲与婴儿的交流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三点:在交往内容上,母亲更多的是照料婴儿,而父亲更多的则是与婴儿做游戏:在交往方式上,母婴之间更多的是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婴之间更多的是身体运动,如父亲把婴儿举高、来回转悠、抛起又接住等;在游戏性质上,母婴游戏大多是视觉上的,而父婴游戏通常是触觉上的或肢体运动类的,而且,父亲与婴儿的游戏总是与刺激婴儿、提高婴儿的兴奋性密切相连,会逗得婴儿“咯咯”大笑。
      可见,在与婴儿的互动中,父母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正如Paquette的研究发现。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比如,婴儿伤心或恐惧时更依恋母亲,而在游戏时更依恋父亲。
      
      二、父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父亲对于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作用。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发展中,父亲的角色比母亲的角色更具有决定性。研究发现,高度男性化的男孩,他们的父亲在奖惩的把握上往往是果断并具有支配性的。相反,如果在家里母亲占有支配性地位,那么,男孩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可能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而女孩的女性化角色发展则不仅与父亲的男性化角色有关。还与父亲支持和赞赏女儿模仿母亲、参与女性活动有关,反而与母亲的女性化角色发展无关。
      
      (二)对人格、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父亲身上通常具有的独立、自信、勇敢、坚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儿童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学习和模仿。因此,父亲在儿童形成健康人格以及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陈小萍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自尊及人格进行考察时发现,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女孩表现得更为谨慎,想问题比较周到,也更加成熟,而男孩表现得更为冷漠、孤独、不合群。李丹等人对6-8岁儿童同伴互动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同伴交往的主动性水平与父亲所报 告的拒绝型教养方式呈负相关。
      
      (三)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由于父亲自身的特点以及与儿童互动的独特性,儿童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与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收获不完全相同。儿童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并通过各种探索活动,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树立起创新意识,激发出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说,父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于父亲角色的参与对儿童学业成绩和行为问题的影响,西方学者做过较多研究。一般认为。父亲对于儿童良好的学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那些由母亲抚养孩子的单亲家庭中,父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低幸福感和不良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些父亲参与度很高的家庭里,儿童会表现出对数学更感兴趣,且容易取得高分;而在那些父亲参与度很低的家庭里,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有显著的增加。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甚至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学习成绩更好,进入社会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四)对道德和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教缺失最常见的影响就是让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这类孩子的主要特点是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等。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专家联合对来自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发现孩子父爱缺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且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出一倍。
      一些研究者认为,父爱在儿童某些特殊发展问题如行为品行问题等方面要比母爱更有预见性。Chen等人在一项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儿童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与父爱的温暖呈负相关,而与母爱的温暖却并未表现出相关性。Andry在1962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品行不良的青少年都感觉被父亲拒绝,但没有感觉被母亲拒绝。Priffner等人对相关的56项研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如身体攻击、犯罪、偷窃、喝酒、吸烟等。
      
      (五)对生理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亲缺失都会造成其青春期发育的提前,但没有证据表明母亲的缺失或继父的缺失与孩子青春期的提前有关。Anthony的研究表明,没有父亲的女孩或常受父亲辱骂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较早,而与父亲关系较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较迟。
      
      三、教育启示
      
      (一)父亲应积极投入育儿活动,提高互动质量
      婴儿一出生即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人与婴儿的互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婴儿依恋的形成。以往人们更注重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但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在育儿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父婴之间互动的质量也会影响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因此,父亲也应积极投入到育儿活动中,妥善安排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另有研究表明,父亲在照料婴儿方面的能力并不逊于母亲,他们也能敏感地察觉婴儿的需要,并及时给予满足。因此,父亲应主动去发现和了解孩子的需要,正确理解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敏感地作出反应。如果孩子哭了。可以从哭声中洞察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并采取恰当的行动予以回应。应多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如对孩子微笑,以温和的语调与孩子交谈,给儿童提供丰富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刺激。当然,父子之间有其独特的互动方式,父亲可以更多地以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在游戏时诱导孩子的积极情绪,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让孩子建立自信,获得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帮助孩子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二)完善父亲的内部工作模式,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周围人的观察、模仿而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模仿榜样的行为。父亲在每个幼小孩子心中的形象都是高大且充满智慧的,孩子会对父亲怀着崇拜和敬畏的情感,父亲是孩子小时候最大的榜样,因此,父亲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发展。如果父亲能以积极向上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能积极察觉周围人的需要并给予帮助,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就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会通过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而父亲良好的心理特点也会作用于孩子本身,影响亲子间依恋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孩子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夫妻关系,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夫妻关系对父亲的角色和婴儿的依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认识到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性。首先,努力保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无论是母亲缺失还是父亲缺失,都会造成孩子依恋关系的中断和依恋方式的改变,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避免惩罚和责骂,否则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处事态度。最后,应创设尊重、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成长,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推荐访问:依恋 启示 作用 儿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