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竺可桢的贡献

    时间:2019-01-15 03:36: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竺可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与传播,兢兢业业,与此同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做过大学教师,并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为浙江大学获得了“东方的剑桥”的美誉。在长达13年的任职期间,他参加并主持了许多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并留下了大量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竺可桢在浙大任职期间形成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思想。
      � 关键词: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
      
      一、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提倡“求是”精神�
      竺可桢校长到浙江大学任职后不久,在一次讲话时曾这样说:“浙大的精神可以以‘诚’‘勤’两字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校风,竺可桢于1938 年在广西宣山定“求是”为校训。“求是”在当时的解释取的是王阳明所谓“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竺可桢曾多次阐释“求是”的基本内涵,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
      1.“求是”就是探索真理的奋斗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牺牲精神。他常以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达尔文、徐霞客、孙中山、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教育学生。他认为这些中外名人忠于真理、一生奋斗,为了真理不怕贫穷、唾骂,不怕囚禁、逆境,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求是”精神。他说大学最大的目标在于寻求真理,方法可变,但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能变。�
      2.“求是”就是不盲从迷信,不主观武断,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他常对学生说:老师的话,你们不要当作金科玉律,不要盲从。他认为,学校要求学生轻信老师是很危险的。“一个民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民,特别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没有科学头脑,轻信、盲从,这样的民族就有亡国的危险。”�
      3.“求是”就是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他说:“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
      (二) 广育英才,侧重于实施通才教育�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主要是培养“公忠坚毅、能担任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那么,这种领导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他又进一步指出“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能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就较早地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他在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第一次演说中指出:“大学所实施的教育,本来不只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追求知识不断研究的能力。”在他看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因为它包含多种学科。各种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才能使学术各科共同发展。他说,应用科学固然重要,但只“侧重应用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实不谋道德办法”。因此他主张大学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但是侧重于实施通才教育。�
      对于通才教育,竺可桢有其独到的见解:首先他重视基础课程,任何学生都必须具备广厚的基础,并且要不断拓宽、加深知识面。他要求各系必须安排一流的教授来开基础课程,并把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学生除本系课程外,自二年级起也要选修其他学科的的训练。再次,竺可桢非常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最后,他还主张学生要多接触社会,多参一些课程,以达到精通本学科,旁通他学科的效果。其次,他还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生产技能和科学实验加社会活动,多接近劳动群众。�
      (三)“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
      竺可桢非常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把请优秀老师到学校任教作为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曾说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如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敦行的学者。……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J•J•汤姆逊、卢瑟福等几位教授。30年前美国哈佛大学之所以吸引许多国内外的学生研究哲学,就是因为有了J•罗斯、威廉、詹姆士诸位教授的主讲。……不过要荟萃一群好的教授,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办到的,而必须有相当的岁月,尤其是学校要有安定的环境。因为教授在校有相当的年份,方能渐渐实现其研究计划,发挥其教育效能,而且对学校的感情日增,甚至有终身不愿离开的程度,这才对学术、教学有更大的贡献。”�
      (四)注重民主办学和学术研究�
      竺可桢十分强调在学校行政工作中发挥教授的作用,实行“教授治校”。在他任期之内,浙大没有设立副校长,学校行政最高权力机构――校务委员会的成员及下属各专门委员会的负责人,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院长、系主任以及一年级级主任均由教授担当。竺可桢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办学。他还依据国外名校的做法,在浙大率先推行导师制。关于浙大推行导师制的目的,竺可桢非常明确地说:“我可以简单回答,我们实行导师制是为了要每个大学生明了他的责任。……在这国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民众,做社会的砥柱。”导师制的实行,促使导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课业质疑问难,德行相互砥砺,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这对学生健康成长起了一定的作用。�
      竺可桢还认为,大学之所以能发扬光大,在于其开展学术研究,研究与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不开展学术研究,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在竺可桢的倡导之下,浙江大学学术蔚然成风。许多教授潜心研究学问,成绩斐然。他本人也在学术界大有成绩。不仅教授如此,在研究气氛的感染之下,学生也更加勤奋钻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增长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五)重视图书馆建设�
      竺可桢把教师、图书仪器和教舍实验室视为办大学教育的三个要素。其中,教师占首位,图书、仪器设备、实验室占第二位。他信奉英国文学家加莱尔的一句名言:“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一所大学”,他强调必须把图书馆办好,学生应多利用图书馆资源,养成自由研究的习惯。�
      竺可桢常说:“一个好的大学必有众多卓越的学者才能感到图书设备的重要,也唯有丰富的图书设备,才能吸引专家学者,而且助成他们的研究与教育事业。简言之,人才与设备两者之间是必然的轴车相依,相得益彰的。”他甚至还主张,图书馆、实验室方面的经费应占总的教育经费的20%。�
      
      二、结语�
      
      竺可桢是中国大学校长的榜样,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而且在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 年中,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使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得以发展壮大。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吴星义. 浅议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3)73-75.�
      [2]竺可桢.竺可桢日记[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
      [4]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5]谢小波. 论竺可桢的大学理想[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02)24-27.�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评述 思想 竺可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