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精神扶助的几条途径】 认定贫困生的途径和渠道

    时间:2019-01-13 03:33: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自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高校贫困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各高校一直十分重视,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力争做到不使一名贫困生因经济问题失学。但另一方面,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很多高校内贫困生资助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人员不多,而且在工作规划和工作重点上多偏重于日常事务操作,比如贷款申请程序管理、贫困学生档案管理、助学岗位管理等工作。被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增加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而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则被关注较少。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因经济困难产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其成绩普遍偏低,在社会交往方面也缺少锻炼。虽然贫困学生中不乏乐观外向、富有才华、沉着自信、独立性强的同学,但是在应对贫困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存在着心理焦虑、心理压力等问题,容易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也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个别贫困生甚至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出现偏激行为。
      对于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恰当地解决,不仅影响着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更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个人的原因。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对这一群体进行精神扶助。
      
      一、在完善各种奖助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贫困生认定方式
      
      经济问题无疑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诱因,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最大限度上对他们给予经济帮助。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资助体系,这些措施的实行无疑可以缓解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最关键步骤就是对资助对象的确定。目前各高校在确定资助对象时有的采取小组评议的方式,有的采取班级投票的方式,虽然措施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尊重贫困生人格和隐私的误区”,反而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我们要保证资助对象评比的公开化、透明化,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受资助者的个人隐私,很难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力争在两者之间实现理性平衡。
      
      二、建立社会、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干预机制
      
      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就要求社会、学校都要作出努力。在社会层面上要形成资困助学的良好风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时要适当考虑贫困生的需要。在安排就业时,在确定能力和资质条件达标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可以优先考虑录用贫困生。学校更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群体,要建立完善的资助政策:学院要认真贯彻学校政策,做好具体工作;班级主要干部特别是心理卫生委员要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宿舍成员要友爱互助,在宿舍形成团结融洽的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共同努力,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交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三、积极联系家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生尤其是来自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在校期间形成的,而且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有的由于长期忙于生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联络;有的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与子女形成了疏远甚至敌对关系;有的家长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子女上大学后一切都不用他们操心了。对于这部分学生,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积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的精神扶助工作。
      
      四、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加大精神扶助的力度,师生员工要以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给贫困生以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逐步与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排遣寂寞、沮丧、痛苦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创造一个和谐互助、团结向上的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有利于贫困生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真挚的友谊,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的自信,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因此,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性格内向、抑郁、孤独、自我封闭,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特点,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应组织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走出封闭的自我,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五、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做好精神扶助工作的必须手段。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教育贫困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让他们认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更没有理由埋怨父母和家庭;这种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能因此萎靡不振;要端正心态,要坚强地对待挫折,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同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贫困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予以自我调节,不断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心理档案
      
      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校的心理普查结果、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改。在建立心理档案时一定要注意做好核实工作,不能只做书面文章,应该通过联系家长、了解同学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决不可只凭学生的申请书就“一纸定乾坤”。要注意动态看待问题,入学时没有问题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问题,有问题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好转。同时要特别注意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利用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醒主要班干部、同宿舍的同学注意他们的日常表现,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作出反应,做到防患于未然。
      
      七、加强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
      有个别贫困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弱势群体,别人对自己的资助和帮扶都是理所当然的,得到了他认为是应该的,得不到便产生各种想法,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反映了长期的贫困生活给这部分贫困生带来的人格扭曲。我们应从各方面努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宽广的胸怀,培育高尚的人格,要让他们认识到还有很多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关心得到帮助。
      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应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相对于物质上的资助,教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格对于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才是“治本”之道。
      
      八、树立榜样,激励贫困生逆境成才
      
      可以通过宣讲一些古今中外历史上逆境成才的人物典故,让贫困生懂得“未曾清贫难成人”的道理。也可举行贫困大学生座谈会,请一些曾经是贫困生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毕业生,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人的意志,许多科学家、成功的企业家正是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的。要教育他们继承前辈那种敢于藐视困难、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开拓进取的思想品德,激励他们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和信心迎接挑战。同时可以组织贫困生进行互相交流,让他们认识到遭遇贫困的并非自己一人,而是社会上的一个群体,对此没有必要哀戚和自卑,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要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积极进取,用学习和劳动来改变贫困的现状。
      经济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心理的困境却是难以逾越的,我们应当而且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在这一问题上,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对高校贫困生进行精神扶助的新途径。

    推荐访问:扶助 几条 贫困生 途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