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论庄子思想的内在矛盾:庄子浅论

    时间:2019-01-12 03:2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庄子作为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其理想与其所表现的现实行为是矛盾的,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正如在《其物论》中所反映的一样,他首先肯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然后又来“齐万物”,说什么万物又是他所说的“一”或者是其所谓的 “道”的虚无之物。在现实之中,他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进入“无待”“无己”的境界,但他又必须依靠现实世界的一切外物的“有待”而生活,也更无法祛除人世间的一切欲望的“有己”,去超越自身而达到无我状态的“无己”的“自由人”的境界。这两对矛盾在庄子身上也是永远无法得到解决的。
      关键词:庄子;矛盾;有待;无待;有己;无己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庄子作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思想观点。《齐物论》一文中就表现出庄子是一个消极厌世、不思进取的人,对人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顺适天然,反对雕饰;绝任弃圣,纯任天性。庄子的希望还不止于此,在他看来一切文明的演进都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背弃。他是一位彻底的反对智巧和文明的哲人。因为在他看来,一切人类的罪孽来源于心智的开发,他希望人们的心智不开,回到浑沌的状态。他说:“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手适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明扑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手丽工人垂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之德始玄同矣。”(《庄子》之《肱箧》)因此,庄子作为凡人,作为比其它动物更高级的动物――人,即是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人。他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都无时无刻不被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所左右。这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所有的人都无法摆脱的,也是永远无法逃避的。 庄子即使作为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不管他拥有何思想观点,理想如何,也必须受缚于这个永恒存在的自己所出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关系网之中。这也是庄子所承认的无法回避的现实世界。
      在这一前提下,庄子的思想就表现出了许多矛盾的地方。
      一、“有待”与“无待”的矛盾
      庄子是一位大彻大悟者,他修炼道术的终极目的是彻底的无所追求,他希望于人类的应该忘却一切附于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忘却一切窃据于身心之内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舍弃一切仁义的桎梏、礼乐的束缚。既没有福,胡云乎祸;既不见祸,又何来福(庄子称之为“有待”)?庄子告诉人们“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庄子.缮性》)。大道至德,必然伴着真识伟行,这真识伟行不是治国平天下,不是包举宇内,并吞八荒,而是无所待的宁寂坐忘,而是“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而心若死灰”的状态。
      无待(即庄子意指“道”),宇宙之大,日月之明,星辰之众,皆顺其自然;天体的运行,万物的化育亦皆随其大化。无待,一切无所依恃,无所追求,无所期求。天地的大美,无须言说;四时的代序,无庸议论;万物生灭,何须置喙。古来圣贤的本分是认识天地的大美,万物的至哩,无为而治,不应枉加意志于造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庄子.知北游》)。无待,一切都不属于你,包括你的身体形骸、你的生命、你的子孙。生死是件大事,然而在庄子看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生命勃然而起,又悄焉而亡,生不足恋,死不足悲。死,反倒是大解脱(“解其天韬,堕其天帙”《庄子.知北游》)。这些都无须去哀叹、悲悯,不如塞耳不听,任其自然,不用辩说。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身体自由,是由于人受到外界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而被受到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太多的“有待”。庄子认为:人必须祛除这些客观世界的“有待”,进入到无任何外界物质约束的理想的“无待”世界。在《齐物论》中有着么一句话“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南郭子綦凭借着几案而坐,抬头向天而缓慢地呼吸,进入了超越对待的忘我境界。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看,任何人都能看出南郭子綦是凭借着几案这个外物的帮助才享受到这般的舒服,才进到了这个悠闲自得的境界,处于庄子所认为的“无待”境界。按照庄子本人的思想观点来看,南郭子綦是真的进入了庄子所认为的“无待”的境界吗?庄子认为这是必须肯定的。但笔者认为这个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没有这个几案的帮助,南郭子綦能坐着吗?他能这么悠闲自得吗?他能进入到这个“苔焉似丧其耦”的境界吗?其实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在此既肯定了南郭子綦凭借着这个外物几案而坐,有又肯定并欣赏南郭子綦所达到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无待”状态。这正好与庄子本人所认为的要排除一切外物的“有待”,依靠客观世界的“无待”相矛盾。而对于颜成子游来说,他没有外物可凭借,只好站在南郭子綦跟前,享受不到南郭子綦所享受的那种逍遥自在的悠闲状态。对于这点,庄子难道不知道吗?这不是正好也与庄子所认为的人应该摆脱一切外物的“无待”观点相悖吗?
      虽然庄子生活在古代,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社会生活水准很低,不能讲究吃得好,穿得华丽,但是庄子还得靠外界的食物来充饥,靠外衣来掩体遮羞。否则,庄子就会没有食物吃而忍饥挨饿,甚至死亡,而没有衣服遮羞就出不了门,被整天困在家中。在庄子看来,没有这些外物的依赖行吗?这又是一对非常的,在庄子看来也是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不须依靠一切任何外物的、也不受任何外物限制的,可以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这就叫做“无待”。因此,在这里庄子就陷入了自己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当中了。这也是笔者所认为庄子是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原因之一。
      二、“有己”与“无己”的矛盾
      前面讲到了庄子认为要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要摆脱客观世界的一切条件的限制和束缚。但庄子认为这还不够,还必须驱除人自身的一切主观条件的束缚――即庄子所认为的私心欲望。也就是庄子所认为的从有私心欲望的“有己”状态到驱除了人生所有私心欲望的“无己”境界。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尚的人都是能够做到“无己”的。例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的“真人”的情况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虑,吃东西时也不感到特别香甜。这种人对生不感到特别喜欢,对死也不感到特别讨厌。总之,他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也就是说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就叫做“无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要从这种“有己”的状态进入“无己”的境界,其最好的办法是“坐忘”,就是彻底忘掉一切。庄子所指的修炼乃是心灵的升华过程,能彻底地悟到世间所有事物的齐一,无论富贵与贫贱,腐朽与神气,乃至于生和死都无所区别,那你就真正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那就达到了心灵的真正宁寂,像初生的婴儿那样清纯而质朴。庄子借重言以发挥他的玄冥之论,同时提出了“坐忘”的修炼之术,并通过这种“坐忘”方法来对待世事。在其妻子死去时,庄子采取了他的这种“坐忘”来处理此事。由“坐忘”宇宙人世的一切,而达于“无待”之境,在清纯宁寂之中回归宇宙的本初,削尽虚华伪饰,以“撄宁”的怀抱,邂逅大宗师――自然,而且和它溶而为一,这时的“心如死灰”乃是一片和谐冲融的“乐天”,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庄子面对自己的妻子去世,并没有感到很伤心,甚至一点伤感也没有, 反而鼓起盆来唱起歌来,显得非常的高兴快乐,以此来追求自己所谓的“精神绝对自由”。谁又能说庄子在鼓盆而歌时就不是在刻意地寻求自己的快乐私欲呢?这就是庄子所谓的“绝对自由”吗?庄子的这种克制自己对亲情思念的私欲去寻求自己所谓的“绝对自由”的私欲,难道就是庄子本人所追求的摒弃一切人欲的“无己”境界吗?笔者认为这显然是庄子对自己的另一种私欲的追求,而并没有摒弃人的一切私欲。还有一例就是其即将要死时,庄子知道他的弟子要厚葬他后,他对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庄子到死时还存有“有己”。庄子重视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由及死后尸首安置。他还需要天地日月星辰万物等等。庄子直到要死时仍然追求自己的私欲,寻求自己的绝对精神自由。既然庄子本人马上要死了,还在管自己死后的事吗?如果这不是在追求自己的私欲的话,那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难道不和庄子本人所谓的“无己”相矛盾吗?庄子至死还没有忘记一切,还没有忘掉人的一切私欲,没有达到自己所认为的“无己”的境界。
      三、结语
      庄子的自由乃是彻底的情态的自由,他体道合一的境界,“无待”的逍遥,其在理想上强调要摆脱客观自然世界和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的“有待”进入“无待”的绝对精神自由状态,但其 在现实关系网中又必须依靠它们,表现为无法摆脱“有待”的现实性;既强调要去除人自身的一切私欲的“有己 ”,进入超越自我的精神绝对自由快乐的“无己”境界,但另一方面又在追求个人私欲的“有己”的“理想”。庄子是有理想的、追求自由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不管庄子有何理想、追求什么目标,他总是要想实现自己的“有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有己”的目标。庄子永远也摆脱不了“有己”的壮态,永远也进入不了“无己”的壮态,也永远实现不了他的理想,也永远进不到他所谓的“自由”境界之地。庄子在自己思想观点上存在的矛盾,是他本人所永远所无法克服的,也是解决不了的,也是永远不能自圆其说的。壮子认为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想法只能进入死胡同。庄子的理想自由只能是与现实社会相悖论的。只能像颜世安所言的:庄子是想游世人间而已。
      因此,庄子就使自己成了一个连自己也讲不清自己是什么的人了。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2]中国哲学史[M].中国哲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哲学系,商务印书馆,1995.
      [3]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
      [4]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
      [6]范曾.老庄心解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颜世安.庄子评著 [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庄子 内在 矛盾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