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五线谱1234567表示图_学会弹奏诗歌解读的“五线谱”

    时间:2019-01-10 03:28: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回顾2005―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会发现一定的规律:诗歌鉴赏题分值为10分,学生得分普遍偏低。怎样才能提升解题能力,获得高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可以用好解读的“五线谱”:抓住标题,定好内容情感的“基线”;认清作者,系好分析情感的“安全线”;咀嚼注释,吃准内容情感的“暗线”;分析结构,找出行文的“经线”;品味关键词,拎出行文的“纬线”。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解读诗歌 “五线谱”
      
      回顾2005―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会发现一定的规律:诗歌鉴赏题分值为10分,学生得分普遍偏低。在此题上大多学生觉得花了时间却难以保证分数,原因是鉴赏的术语答题模式记得再熟,一遇到具体分析就不会用了。怎样才能提升解题能力,获得高分?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懂诗歌。
      我们要看诗词难懂在什么地方。一是诗词创作流行的时代距我们很遥远,那么大的时空距离,习惯手机联系、骑车代步的学生要转换思维才能去体味。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坎坷经历也是一大障碍,让十几岁的少年去理解几十岁历经沧桑的人的作品,说没有难度是骗人的。二是诗词语言精粹,表达的情感都有跳跃性。三是手法使用的多样性。四是情感传达的隐蔽性,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少,借景、借物、借事、借人抒情的多。这几点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却也是诗词的难懂之处。
      读懂诗歌,我们可以用好解读的“五线谱”。
      一、抓住标题,定好内容情感的“基线”
      古人写诗词和今天写作文一样,“扣题”精彩也是艺术成就表现之一。古诗词标题不玩新奇,偶有双关,常见诗词除“无题”诗情感、意象可多重解读外,大多一见则明。以江苏高考为例:2005年《征人怨》,边塞类;2006年《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思乡怀人类;2007年《鹧鸪天・送人》,送别类;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咏史怀古类;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咏怀类;2010年《送魏二》,送别类。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词牌和标题是不同的,词牌与诗词内容并无必然联系,不能因词牌而影响我们对诗词情感的判断。如苏轼的《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词中描写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女子初夏时分闲适愉悦的心境,但是很多同学附会为“少妇思念远方的情郎”,问为什么,回答:因为“阮郎”就要回来(归)了啊。闹了笑话。
      明确了诗歌的内容分类,常见的情感就可以在心中先画出图谱来了。通过诗歌标题,先行判断诗歌内容并预测其中的情感倾向,形成情感判断的“基准线”,至于诗歌内容情感具体可以怎样解读,还要根据文本加以区分。
      二、认清作者,系好分析情感的“安全线”
      江苏近年来的高考喜考无名作者的名作和有名气作者未广为流传的作品。对于前者,我们无法直接判断,但可以通过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相互印证,如我们不清楚杨炎正其人,但是如果知道“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就可以凭借对辛弃疾的了解来解读杨炎正的思想情感了。
      对于后者,我们可以动用积累,对作者生平的了解结合诗歌本身,将会对文中的情感把握更加精准到位。如李清照的“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苏轼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三者都含有对时光易逝的叹惋,但是细推敲,原因显然各不相同。李清照更多感叹的是“时光匆匆”“韶华易逝”,苏轼更多感叹的是“怀才不遇”,辛弃疾则更多感叹的是“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这种情感的推导,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作者生平的了解。
      因此,对作者的了解越清楚,“安全系数”越高。当然也不能一味依赖“安全线”,否则解读就会陷入机械化,不能够“就诗论诗”,反而使诗歌的情感解读“泛化”,遇到杜甫就是“爱国忧民”,遇到王维就是“闲适安逸”,遇到柳宗元就是“被贬谪之苦闷”,这样就让诗歌鉴赏题的“具体分析”形同虚设了。
      三、咀嚼注释,吃准内容情感的“暗线”
      诗词中的注释有两种,一种是帮助理解诗词句意的,如《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中“室人降日”很难把握,注释解释为“妻子生日”,理解难度就降低很多。
      另一种是介绍典故或作者及创作背景的,理解到位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把握诗人情感,理解有偏差则会误入歧途。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尾联:“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下有注释: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很多学生仅仅重视了“功成身退”之语,所以认为作者心生无法如范蠡一样建功立业而报国无门的悲哀。因为读注释的以偏概全加上没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所以产生了理解的偏差。其实,作者的“惆怅”是无法如范蠡一样五湖泛舟。诗句结合注释,作者的复杂情感是:(1)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2)厌倦官场,对纵情山水的向往之意;(3)无法如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
      所以说借助注释时忌讳“断章取义”。注释如“暗线”,必须仔细结合文本解读才能判断出它真正想透露的意思。但是纵观有注释的鉴赏题,参考答案或多或少都会和注释有关联。
      四、分析结构,找出行文的“经线”
      前面三条线都是辅助线,解读诗歌主要还需立足文本。对于诗歌的行文顺序,多数同学不甚在意,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步。知道行文布局,我们就会清楚哪儿是言事,哪儿在写景,哪儿是抒情。答题的区间会分辨得很清楚。
      唐诗宋词大多数内容里都是有景、有情。词作中多数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而律诗每一联相当于一个小层次,抓住每一联内容的重点,就等于把握了诗歌的“脉络”。如杜甫的《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首联写的是远眺近观之景,颔联、颈联明显是抒怀了,有对亲人不在身边的思念之情,有对自身江海飘摇孤单寂寞并且老病的感慨,有对自己无力报国的遗憾愧疚。尾联“跨马”“出郊”“极目”又回到了题目“野望”上,并以“人事日萧条”的感慨作结。行文脉络清晰可见,围绕标题中的“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所望之景―即景生情―交代“望”的方式、地点、状态,并抒发感慨。
      五、品味关键词,拎出行文的“纬线”
      要抓诗词中的关键词,进而梳理出诗词的层次。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诗眼、显示感情的词语、显示时间的词语、领字等,另外分清诗词的层次还可以确保答题时不漏点。如2009年《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阅读时,先抓显示时间脉络的关键词:“遥望”――照应标题中“登楼”二字,立足“当前”“眼下”;“想当年”――回忆之景;“到而今”――眼前之景;“何日”――想象之景;“却归来”――想象之景。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很容易分出诗词的层次,进而逐层分析出作者的情感。
      最后,在读完诗歌后一定要想一想有无不合逻辑之处,如有,不影响答题的可以暂时放过,如想提高鉴赏水平,还需“有疑必究”。如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开篇即言:“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多数同学误认为“漏天”是房顶漏了。但细想来,“万里”“一漏天”,不可能只有黄庭坚一家漏了,不合理。所以“漏天”应理解为“天似漏”,即雨下不停如天漏了一样,屋居终日不好外出才像是“似乘船”。这样解释才合事理。
      总之,学会了弹奏解读诗歌的“五线谱”,鉴赏诗歌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答题不慌。

    推荐访问:线谱 弹奏 诗歌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