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能力伤害:语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时间:2019-01-04 03:36: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实现“出彩”?人们纷纷对“课眼”进行实践和研究,有人从“课眼”的性质对其进行总结,有人对课眼的设置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思考,在展开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莫被“课眼”迷“心眼”的观点,强调“课眼诚可贵,心眼价更高”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眼” “心眼” 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活动正逐渐走出只求形式创新而忽视实效的误区,开始转向理性探索的实验阶段,人们开始加大反思力度,把眼光更多聚焦于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来。也就是说,如果一堂“出彩”课要归属于高效课,那么它至少应该同时满足三项指标:其一,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优化,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增值;其二,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学习和获得的课堂;其三,有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课堂,情动于衷而“沉醉不知下课”。
      因此,一堂高效课必须是一堂“出彩”课,而一堂“出彩”课又必然是有“怪特”之处的,即在教学中富有创新意识,在设计上匠心别出,在理解上追求个性解读,在争鸣上体现民主平等,没有程式化的套路和陈腐的思维形式,表现出的是生命和活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这样的“出彩”呢?很多人便提出了“课眼”一说。因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读诗读文一旦抓住了“诗眼”“文眼”,对文本的理解就可成为游刃解牛的庖丁了。于是,人们纷纷对“课眼”进行实践和研究,比如有人从“课眼”的性质对其进行总结,认为它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是抓住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聚焦点;也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眼的设置进行艺术的提炼和思考,归纳总结了提炼点睛之词设课眼、挖掘文本之意设课眼、品味中心之句设课眼、理清情节线索设课眼等发现和设置课眼的艺术方法。以上这些实践总结,无疑是可贵且具价值的。但是,我认为,人们在思考总结“课眼”的这些问题时,可能会忽略以下问题。
      一、我们是否关注了“课眼”对课堂教学活动全程的效用持续强度问题
      我们研究“课眼”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其的设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可能地追求教学有效性。医学上,一些疗效好的药品,在其说明书上也都会注明本药品在服用后,其药理疗效半衰期为多久、药力持续时间有多长,以证明此种药物的疗效。那么,我们设置的“课眼”对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对于“课眼”的获益者――学生来说,它的效用强度的持续时间长短,就不仅仅是用来衡量此眼优劣的参照,更是我们评价教学活动是否高效的标杆。也就是说,不管教师基于教材的什么角度或者特点而设置的“课眼”,它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现的价值,发挥的作用,是否是时时贯穿并渗透进了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你“牵了一发”能否“动了全身”,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呈现、课堂师生的对话活动、学生思维的碰撞等是否都是基于这一“课眼”的辐射作用而形成的。如果说,一个“课眼”仅仅只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某个点上昙花一现,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过程的某一点起了一些作用后却从此就退出整堂课的师生活动舞台,销声匿迹了,那么,我认为这样的“课眼”并不值得沾沾自喜。也许一阵“微风”并没有能“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课眼”充其量只是一颗流星,是照不亮整个课堂这一“天空”的。
      二、我们是否深刻把握了“课眼”区别于“文眼”“诗眼”的本质特征及丰富内涵
      “课眼”一说本是借鉴了“文眼”、“诗眼”说而产生的,因此很多人可能会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之间的本质特征并不一样。针对固定的文本而言,“文眼”、“诗眼”这样的“眼”往往具有唯一性,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众所周知,就是“这几天颇不宁静”一句,你不能说除此之外还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句子可以称为本文的“文眼”。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文眼”、“诗眼”往往唯一性地落实在某句话或者某个词上,别无它求。但是“课眼”则不同,它是根据课文的精华所在或是关键之处而设置的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生长点。抓住它,可以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它,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因此,“课眼”是丰富多彩的。托尔斯泰说:“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托尔斯泰所说有这个“点”,才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所说的“课眼”,它是总揽全篇的要点。比如同样上《再别康桥》一文,有的教师可以从赏析技法角度设置“课眼”,有的教师可从“演讲稿写作指导”角度设置“课眼”,只要设计合理,则最终都能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
      因此,“文眼”的丰富不只是体现在不同文本的层面上,即使同一文本,它也能充分展示起“丰富”的特征来。我们完全可以尝试着对同一文本进行多种设计,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活动设计,相信一个教师如果能坚持这样来进行教材设计实践,其高妙的教材处理能力就会日益增强,其高效的课堂教学也指日可待。
      三、我们是否具备了“课眼诚可贵,心眼价更高”的思维意识和教学理念
      一堂高效的课,除了能够发现和设计一两处画龙点睛的“课眼”外,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眼”之妙更成为一堂“出彩”课的关键所在。而这一切的实现实际上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引导”艺术。有人说“引导”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教师指出“课眼”就是“点”,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通过“课眼”体会理解文本就是“染”。“点”要点得灵动,“染”要“染”得巧妙,课堂教学才会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课眼”不论是一个巧妙的开头,还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不论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还是课文固有的精彩片段;不论是掀起高潮的兴奋点,还是课文的重难点,都是教师对教材理解认识的艺术升华,都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艺术体现。课文篇篇不同,内容课课迥异,但只要我们牢记课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落脚点。“眼亮”方能“心明”。我们莫被“课眼”迷“心眼”,对其只是一味机械地模仿和追求,练“课眼”更须先练好“心眼”,要从“心眼”的高度深入理解“课眼”的内涵,使自己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正所谓“四两拨千斤”。平时要潜心学习,多方观摩,努力实践,深入研究和理解“课眼”的意义及作用,多方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课文,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这个“点”――课眼,巧妙地设置,从而形成富有个性且高效的教学艺术效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不可东施效颦地运用“课眼”进行教学。

    推荐访问:一个问题 直面 语文 伤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