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细节磨合研究】中国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

    时间:2019-01-02 03:16: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应避而不用的程度,但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刺激下成了“迷航的水手”。因此信息技术该到了考虑如何用好、怎么用才恰当的时候。对此本文作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磨合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科学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科学教学细节处理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入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效整合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形象直观、有趣生动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情景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融合”中也日益暴露了的一些“矛盾”。为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关注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细节成了时下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注意的一些细节处理的体会。
      
      一、精心解决“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矛盾”细节,使科学教学更丰富。
      
      传统技术如实验、挂图、实物的表达在与信息技术的呈现上常有些矛盾,例如课件的呈现顺序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有效接受。因此,我们有必要精心解决“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矛盾”细节,使科学教学更丰富。
      1.信息技术应与实验兼顾的“矛盾”细节处理
      科学教学过程中常涉及一些自然现象,而有些自然现象需要通过科学实验的表达,尽管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科学实验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这必将导致学生心存疑惑。科学实验又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比如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信息技术与实验的兼顾势在必然,但在信息技术与实验兼顾的过程中常会出现教学细节处理上的的“矛盾”。
      (1)一般演示实验的表达细节
      科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积极的科学探究,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在科学课堂上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中的模拟动画实验是不能完全代替演示实验的,彼此割裂的两种技术都存在缺陷,但在操作上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的表达存在着很多需注意的细节。如在呈现顺序上就值得推敲,是该实验先进行实验,还是先用课件表达?经过教学实践的证明,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课件再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例如:《声音的传播实验》,当教师逐渐抽出空气时,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变弱是如此之真实,这种真实感是用动画模拟感受不到的,虽然多媒体能展示实验演示的全过程。当然演示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回顾实验,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很好地体现实验全过程,另外也为一些未注意观察的学生提供了一次了解实验的机会。把握了这种呈现方式上的细节,教学的深刻性就会在信息技术应与实验兼顾的“矛盾”处理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2)抽象演示实验的表达细节
      由于一些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缺乏,一些课本上的实验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比如像生命科学部分,有些生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或者是生命的生理活动太快或太慢,学生不易观察,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借助于图像、模型等来讲述生理过程、现象,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使书本中原本静止无声的描述也就变得生动形象,然后师生针对信息技术进行演示的内容归纳得出,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求知欲,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3)学生探究实验的表达细节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探究实验的实施,问题是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实验往往跨时较多,涉及的环节复杂。多媒体的融入为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若靠单一的实验很容易造成实验环节的疏忽,这时课件就能起到良好的提醒作用。至于在细节处理上,怎样才能使之更合理呢?根据教学实践来看,每完成一个环节及时通过课件展示,这样不仅能肯定刚才的实验成果,而且能使探究紧凑完成。如:探究欧姆定律时,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进行,中间的实验设计环节需要及时呈现学生的讨论结果或方案,教师应在设计课件时事先预定方案,当学生给出方案后媒体就可以出场了。此时传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矛盾”即转变成了融合。
      2.屏幕与传统板书共存的“矛盾”细节处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教学机智。若全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所以传统板书的存在依然有它必要的地方,比如:物质科学部分的微粒含义的理解,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虽然这些也能设计成良好的电子板书并展现,但在使用上会觉得很刻板,无法及时更改,总有不方便之处。那么如何解决屏幕与传统板书共存的“矛盾”呢?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这种“矛盾”争论的从没停止过,从笔者来看,有些重要知识即便在屏幕上有展现,但当切换屏幕后它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势必缩短,如果能在黑板上保留,那么本节课的思路就可以贯穿始终。而在保留板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枝节的削减,保留主干,并能在保留中有所创新,这样不仅能使“矛盾”得以处理,而且会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在不同课型中的“出场”细节,使科学教学更具魅力。
      
      1.科学观察课中信息技术的细节处理
      科学教学在生命科学的篇章中经常要观察一些生命现象,如果在这样的观察课中不动用信息技术,那必然会使课堂失去一些色彩。因为信息技术能提供生动形象的声像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教学中能显示所要观察的科学事物,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对时间进行缩放,在显示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有独特的功能。但滥用信息技术,学生受声光刺激过强会出现适应,而激不起兴趣。因此信息技术在观察课中的细节处理尤为重要。例如:《观察蜗牛》一课是以蜗牛身体的特征为内容的综合型观察课。若教师机械地在屏幕上讲解各部分的结构作用,虽然信息技术增强蜗牛画面的能见度,但对于学生的兴趣还是难以激发,为了能使信息技术用得巧、用得妙,教师能就得把信息技术藏着掖着,故意卖关子。笔者先让实物蜗牛出场,让学生观察好了,汇报所看到的,在总结过程“请出”屏幕上的蜗牛与大家共赏。这时学生受屏幕中像画面大小与实物大小差异的刺激,兴趣更易激发,在学习过程中更易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2.科学复习课中信息技术的细节处理
      一段时间的教学总需要总结。信息技术有它独到的优点,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能将非常琐碎的科学知识很好的呈现。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若一味地播放过往知识要点,就显得单调贫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就会降低。通常在复习课中信息技术的出场几率是比较高的,但要注意出场的细节。比如复习到《生命科学保护色、拟态》的理解时,在恰当的时候,教师若播放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对此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再如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一个很难分清的知识点,特别是生活中关于水中的反射和折射更易混淆。如果教师在此恰当的时候展现画面,如水中的白云与鱼儿,并通过信息技术展现作图原理,那么不仅能使知识点容易辨别,而且能节省教师作图所用的时间。这样既避免了屏幕播放单纯知识的单调贫乏又落实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若复习课中教师注重这样有效的合理搭配、关注细节处理,信息技术的魅力才能持久。
      三、精心处理“内容呈现”上的细节,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大放光彩。
      纵观以上的一些细节处理,其实在教学中“内容呈现”上的细节更值得教师注意。从学生观看、学习有效的角度教师需注意以下一些细节。
      1.关于信息量的细节处理
      “信息轰炸”已成为教学一线的弊端,许多教师力求把科学中的各种注意点都在屏幕上展现,包括书本上的一些图片、要点,能呈现的尽量呈现,其实这样的操作不仅重点突出不了,而且学生不可能看全屏幕上的要点,并加以内化。一节课下来,有些教师课件中的幻灯片放了几十张,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极易导致视、听觉疲劳,思维训练的不足,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刺激下成了“迷航”的“水手”,其实关于信息量的处理不在多而在与精。只要到位不需要太多的幻灯片呈现,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一节课的PowerPoint幻灯片数不应超过15张的教学内容,因为多了学生就停留在了表面的视觉应付上,疲于接受。
      2.关于字体大小细节处理
      科学教学时常需呈现一些概念,而概念的呈现涉及字体的大小把握,这关系到学生的视觉接受能力,比如一个大标题物体的颜色就适合选择60号左右的字体、黑体呈现。如果是大标题下的定义或要点则至少要达到36号字体以上、黑体呈现,比如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然同一屏幕字体的大小种类也不适合繁多,从大标题到小标题最好控制在三种以内,能突出层次而又不纷乱,这样的视觉效果更易被学生接受。
      3.关于色彩搭配细节处理
      信息技术在追求质感画面的同时,若同一屏幕下色彩纷呈,不仅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会使其觉得眼花缭乱,致使学习的效率不能有效地提高。如果是一般的字体内容,不同颜色的字体不宜超过三种,并且字体大小的搭配也需与颜色谨慎考虑,在同一句语句中不适合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搭配,一般在同一语句中的颜色跳跃的次数也不宜过频繁。比如:“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是一种不易觉察缓慢的汽化现象”,在强调其中的要点“任何温度、表面、缓慢”这些词语时就不宜采用三种不同的色彩,只适合同样同种色彩的处理,也就是将强调的要点与语句本色的颜色设成不一样即可达到强调的目的。
      毋庸置疑,关注信息技术的表达细节,取决于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将它用到教学中恰当的环节,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促成科学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吴哲.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究,2008.5.
      [2]马勇.浅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科学课堂教学,2007.4.
      [3]顾子龙.透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盲点.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9.2.
      [4]袁运开,赵铮,余自强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磨合 细节 科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