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湖北经济学院改名计划【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课程评价系统的实证研究】

    时间:2019-01-01 03:27: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课程评价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顺应新课改“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研究建立更为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同时也给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评价 体育评价方法
      
      1.前言
      
      近年来中国体育体制发生了很多变革,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必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发展观将会由以奥运为核心向以人为本为核心转变;目标将由竞技强国向体育大国转变;发展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面简称纲要)精神,强调“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与中国体育体制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中国要成为体育大国,就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而学校体育又是群众体育的基础,体育课程评价则是保证学校体育开展质量的重点。
      
      2.新纲要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的要求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体育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指标等健康水平的测定,并纳入量化的考核,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学的实践考试应突出“重健身、淡竞技、重参与、淡应试”的原则,而在理论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抽题与自选相结合的成绩评定。
      2.1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要注重全面化、社会性
      新世纪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应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或社会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达标考试或健康测验,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将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2.2体育课考试形式要注重多样化、灵活性
      第一,严格考勤制度,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重。出勤率高,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好的学生则有望得到高分。第二,进行个人身体素质的纵向比较。此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也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根据课程安排教师每学期应设定2―3个小测验项目随教随考,有技评有量化,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考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发展长处。第四,同一项目,只要学生愿意,允许多次考试。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力争上游,多参加锻炼,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第五,理论课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或作业形式与口试,抽题与自选相结合,其内容应多增加应用的内容。如:体育历史、体育事实、技术分析、赛事分析、锻炼方法、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体育项目的欣赏和学习体会等。第六,多增加合作性考试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要注重人性化、客观性
      首先,评价要体现人性化,淡化一般标准评价,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多元化转变,突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其次,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体育考试评价发展的一大特征。定量评价的缺点是不能全面反映体育教学的人文和社会目标的达成情况,定性评价的不足则是不能科学客观反映教学状况。只有二者有机结合、相互弥补才符合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最后,体育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即关注过程,侧重发展,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发挥特长,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应旨在提高体育教学中参与和情感乐趣的体验、能力的培养,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3.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课程评价现状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体制已进行3年的实践,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学校体育教学已采取学生网上选项目、选老师,教学分级化等办法,努力适应新《纲要》对新时期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选课到教课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3.1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以课后在教学日记或教案上作简要评述的方式进行,是通过回忆来发现问题与不足的。学生评价是由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对象。根据调查数据(见表2),运用检验发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创新、教学质量、课堂气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3.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新《纲要》反映的是新的教育理念,那么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首先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准确定位和把握。通过调查(见表3)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观念还是与新《纲要》反映的理念存在差距;而学生作为新《纲要》的被实施对象,仍然还未从以往只注重成绩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认识还不够,当然这同时也与从中学到大学之间体育教学衔接不充分有一些关系。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院一直以来过多地运用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惯性,也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模式。过程性评价相对来说实施起来要比终结性评价复杂一些,然而却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更准确的评价和定位。
      
      4.对策与建议
      
      4.1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由单一型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评价的内容自然也确定了。因此,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越来越注重多元评价。教师既要评价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又要侧重情感、意欲和态度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在评价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四大原则。教师要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思想,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择功能,强化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彻底根除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弊病。教师既要评价效果,又要评价过程;既要评老师的教,还要评学生的学。
      4.2评价标准由统一标准评价转向动态标准评价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的遗传因素上,还表现在身心成长、体育发展的素养上。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学生的同一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不同的运动项目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些差异造成了综合能力的差异,也形成了自我意识、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区别。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个性和原有基础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其目的是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努力和进步上,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或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公平的待遇,而没有受到情感的创伤。教师建立这种思想后,就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或建立后进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
      4.3评价目的由鉴别和选拔学生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评价一直沿用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即所有学生使用统一考模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起点因素,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总是得低分。这种评价方法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体现竞争,但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静态性和单一性,其最大缺点是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可以说,这种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难以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结束时的鉴别和选拔手段,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评价应立足于发展这一根本。
      4.4评价比例由过分注重结果评价转向加重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教师给他们作出发展性的过程评价。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点由过分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笔者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把体育课评价分成4种指标,即学习过程占40分(努力和提高幅度各占20分):很努力18―20分、较努力12―17分、不努力12分以下;提高幅度较大18―20分、一般12―17分、幅度小12分以下。考勤10分:缺课1次扣2分,迟到或早退各扣1分。体育理论知识10分。运动项目40分。缺课占总学时13,以及旷课3次以上(含3次)的,不计体育成绩。其目的是通过关注体育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变化情况。过程评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在课堂上要不断地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练习、前后学习的情况,对这些认真做好记录,进而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王景文.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陈雪梅.体育评价再认识[J].体育与科学,2003.
      [5]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施良方.课程理论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社科项目:湖北省社科研究青年项目(2006q06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湖北 俱乐部 经济学院 评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