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文学陌生化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陌生化”理论与文学翻译

    时间:2018-12-24 03:36: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及陌生化理论的要义,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可应用限度。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归化还原增色―减色 陌生化技巧
      
      国内翻译界借用西方文论研究翻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已取得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译界普遍认同归化还原增色―减色法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但就其产生的效果而言,这一翻译原则是否可视为对陌生化理论的适当运用,存在质疑。本文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和缺陷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的可应用限度。
      
      一、翻译原则的演变――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
      
      传统译论视翻译为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是译文对原意的复制,强调“忠实”和“对等”。换言之,“忠实”和“对等”成了传统译论探索翻译实质的关键词。这一观念经反复灌输、强调甚至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并进而规范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此外,受传统文论中作者意图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的普遍人性观导引,传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以是否忠实地直译作者的原意作为惟一目的和标准,由此原作和译作的关系也因此被认为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随着对翻译现象的探索从语言文字层面提升到文化、历史、哲学等高度,翻译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对包括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等在内的一系列翻译基本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人们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越来越难以“忠实地直译”,尤其在涉及特定的文化现象时。于是,直译?还是意译?哪个更恰当便成了译界争论的焦点。
      古今中外,自有翻译以来,就有了直译意译之争。但以往,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或意译(free translation)都是针对源语语言形式的处理方法。“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符合恰当原则,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意译是为了不违反恰当原则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符合译入语规范的非常规对应语”。直译和意译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结果。实际上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直译的译文,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意译的译文。当译者意识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时,文化必将成为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一旦文化被纳入现代翻译的视野中,直译意译之争就被归化和异化之争所取代。归化异化之争可以看作是直译意译之争的延续和扩展。
      旷日持久的归化异化之争随着新原则的不断提出,愈演愈烈。其中辜正坤先生提出的“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法影响颇大。其基本原理是:汉语是描写性特强的语言;英语则是逻辑性特强的语言(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是所谓“形而上学思维的语言”)。因此,一首较平常的英语诗译成汉语后,往往要比原作更富于文采,这就是还原增色翻译;反之,汉英文学翻译可酌情采取还原减色翻译法。这一翻译原则是否可视为对陌生化技巧的运用,值得讨论。
      
      二、“陌生化”理论的要义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V.Shklovsky)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在他看来,文学创作要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而陌生化作为艺术加工和处理必不可少的方法,可以增加对艺术形式感觉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与“陌生化”话语相对的“自动化”话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已不再引起人们注意的语言。
      陌生化与变形有联系,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呈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但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往往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如果说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描写出来,以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例如,“柱子上挂着一个挂钟”,就是一种“自动化”的“称谓”写法,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可《红楼梦》以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的心理基础是作家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以事物给人的第一刺激反应作为构思方式,所以它能激发读者的新奇感。
      陌生化的关键是产生距离。“陌生化”理论重视接受者与表现客体之间的“距离”。什克洛夫斯基曾以列・托尔斯泰的创作为例揭示“距离”的审美意义。他认为,托尔斯泰最常用的手法,是他对事物视而不见,“像初次见到那样来描写事物,”其目的是给人一种“距离”感,使读者感受作家描写的新奇。欣赏者的新奇感是需要“距离”的,习见的东西不美,是因为“距离”太近或消失了“距离”。对于欣赏者来说,有些东西看似平淡,有时
      也能在偶然之间给人以新鲜感,因为人们暂时脱开生活实用的约束,把它放在适当的“距离”上去观赏的缘故。
      
      三、“陌生化”理论与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创新。对于注重形式的译者来说,再现原作的“陌生化”的修辞手法,可保存原作异常的写作手法。而翻译修辞的出奇出新与“陌生化”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使译入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业已丧失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正是译者的再创造。例如上文译例中出现的“黑太阳”、“黑色的玫瑰”。“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使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形式保持一定“距离”,突出译者再创造的艺术效果。我们认为,“陌生化”手法移用于文学翻译,恰好是译者的再创造。
      既然陌生化的关键是产生距离,那么距离于翻译的意义何在呢?文学翻译需要“距离”,译者只有同原作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克服原作的“抗译性”,发挥创造性。我国传统译论讲究“神似”,是针对“抗译性”(或称为“不可译性”)采取的对策。“神似”是一种再创造。对付“不可译”,只好再创造。“神似”需要“距离”。“神似说”承认“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意义。“距离”说是翻译艺术产生的根源。
      在文学翻译中,“形”与“神”难以兼得。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形”与“神”很难掌握平衡。实际上,文学翻译是“有得有失,以得补失。”而“距离”的审美意义由此可见。
      那么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法到底有无产生间离效果?能否算是对陌生化技巧的应用呢?
      我国有学者认为只有译语异化才是“陌生”的。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译者把异国的东西照搬过来确实可给人以“奇异”感受,如将“Among the blind,one-eyed is king.”译为“在瞎子的王国里,独眼为王”,比“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样极度归化的陈词滥调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译语的异化无疑会造成浓重的翻译腔,读者在看厌了翻译腔浓重的译文之后,偶见带有汉文化色彩的巧妙译作(即运用了归化还原增色法的译文),同样会得到新奇的感受。同理,汉译英的“归化还原减色”同样可以说是“陌生化”的应用。
      在当今学术界,人们普遍认同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或承认它包含有许多艺术因素,至少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二度创作。文学翻译既是艺术,就摆脱不了艺术的规律。由于“距离”的存在,译文,哪怕是最忠实的直译,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形。中国传统译论追求这种变形尽可能地小,但敢于创新的译者以“距离”为美,其译作往往发生更大程度的“变形”,以致于使人感到陌生或惊奇。事实上真正艺术化的译作,无不是陌生的、奇特的,与原作有一定距离的,因而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不很忠实的。
      文学翻译虽是“再创造”,但译者的“再创造”是有限度的。译者在运用“陌生化”手法时,须考虑译文与原作的整体和谐性,细部的背离应置于整体的把握之中,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须把握“陌生化”的度,归化过甚(淡化过甚),易于淹没原作的间离效果;异化过甚(增色过甚),则会失去读者。
      
      四、结论
      
      对于中国的文学翻译来说,陌生化是一种新的境界。我们提倡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是为了探索翻译的艺术手法,更新文学翻译的观念。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因为读者的欣赏趣味喜新。“距离”是一种审美现象。“距离”使得文学翻译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说,“距离”是翻译艺术产生的根源。传统译论忽视“距离”的存在,过于强调“忠实性”,容易把译者意识统治得太死,在方法论上容易单一化。而由“距离”产生的“陌生化”,则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不断探索翻译艺术新的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Heller,Joseph.Catch-22[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 Inc., 1985.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吕煦.异化翻译策略:全球一体化走向中的文化期待.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2.
      [5]孙会军.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外语研究,2003.4.

    推荐访问:陌生化 翻译 理论 文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